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生猪价低迷 解密养猪业如走出周期性困局

生猪价低迷 解密养猪业如走出周期性困局

作者:康大夫来源:山西日报时间:2013-05-20 10:20点击:

  谈到今年生猪市场遭遇的“寒潮”,于羊生感慨地说,养猪很难,倒不是说有多么辛苦,而是养猪人很难读懂“猪周期”,猪价啥时有个谱!他掐着指头算了一笔经济账:“去年猪场出栏5000余头,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纯利润超过150万元。今年从正月开始价格一直下滑,现在出栏一头猪要赔100多元。”

  对于如何应对“猪周期”,于羊生的观点是,要有自己的一套,比如说生态养殖,建设标准化猪舍、成立合作社、自繁自养等,从多个环节减少养殖成本。而国家也应该出台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养殖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专家把脉

  走出低谷 还需等待

  对于养殖户究竟如何规避 “猪周期”,记者采访了猪业协会秘书长王效京。

  记者:猪周期波动明显加剧,规律是否发生了改变?

  王效京:2000年以来,生猪价格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价格波动期,分别是2002年7月至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但现在周期性更难捉摸,以往3年左右出现一次的“猪周期”,现在一年之内就有所体现,养猪户一年内就可能经历赚钱-亏钱-不赔不赚的循环。

  应该说,山西省从2011年6月开始,生猪价格进入上升期,而进入四季度又开始走低,到2012年7月回落到最低点。2012年下半年开始,猪肉价格又是一路飙升,特别是四季度又一路上升。2013年春节刚过,生猪价格又急转直下。

  2011年以来,猪肉价格的波动周期有所变化,与生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不无关系。走出价格低谷,还得一段时间。

  记者:来自山西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一季度养殖户每养一头商品猪大约要赔130元至250元。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养殖户该怎么办?

  王效京:在猪价低的时候要提高生产效率,尽量降低成本。养殖户可以通过调整母猪结构、淘汰低产母猪等方式,及时调整存栏结构;通过栏舍标准化改造,改善环境、加强管理;通过新技术如人工授精、B超等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养殖户可以开发一些补充性饲料,如酒糟、豆腐渣等,适当降低成本。但是不要以降低饲料、防疫成本的方式来保护资金链,否则一旦发生疫情,更将血本无归。

  记者:针对“猪周期”现象,社会和政府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王效京:从市场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高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要加强行业信息预警机制建设,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指导养殖户。疫病对养殖户的打击是致命的,要加强防疫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建立生猪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在市场风险和疾病风险来临时,返还给养殖户。适时推出生猪保险、优惠信贷等政策,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也是必要的。

  做强下游有助解决产业困局

  尽管生猪价格已经降到十分诱人的水平,但并未对消费形成刺激。据调查,猪肉销量仍为常年水平,总体平稳。这证明猪肉价格下跌不是需求萎缩,而是供量超出了市场承载。既然传统的消费终端已经难以消化现有产能,那么解决生猪产业困境的目光就应该放在产能调节和市场新通道的开拓上。

  近几年,全国养猪业都在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猪肉价格出现一轮上涨,2009年、2010年经历两年平稳发展时期,2011年年底全省生猪饲养量突破2000万头。很多养猪场的规模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从几百头到上万头的扩张之路,目前全省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已经有上百个。如何消化这些产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目前看,下游出口不能与迅速膨胀的生产环节相配套,是生猪产业面临困局原因之一。从产业内部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尤其是生猪屠宰加工业的集中度不高,至今还没出现成规模的市场型主导企业。如果能培育出几家哪怕一两家,能在全国市场具有话语权的屠宰加工企业,那么全省生猪就可以打破以鲜肉销售、本省消化为主的局限,找到更为多元的市场出口。

  政策导向上,也有值得探讨之处。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县,对于生猪产业的扶持大多集中在生产领域。近年推行的能繁母猪补贴、养猪大县奖补等,促进生猪存栏、出栏稳定增长的作用确实不小,但政策的力度把握、分寸拿捏还不够精准,特别是如何抑制政策的负面效应还值得研究。流通领域的调控主要是猪肉收储,但很大意义上还属于事后干预,即在产业困难已经形成后才启动的措施。多一些市场开拓方面的扶持,精确地做好事前调控和干预,则是今后政策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是出路

  2012年,全国猪肉供应量增加,生猪存栏47492万头,比上年增长1.6%;生猪出栏69628万头,比上年增长5.2%。业界认为,“一般生猪产量同比增长3%以上,生猪价格就可能会反映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出现下跌”。

  猪肉价格长期均衡依赖两个因素,一是需求增长趋于稳定可预测,二是供给主体集中化。从市场预测来看,由于生猪养殖本身的特点,“小生产”的养殖户根据已经出现的市场信息判断 “大市场”的走向,往往具有滞后性并且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养殖户和养殖场需要及时、准确的生猪养殖、生产信息,来判断和调整饲养规模。从生产本身而言,分散的养殖仍然是生猪养殖的主要力量,其产业化水平低、疾病防控方面弱、抗风险能力差以及随时可以进入和退出市场等特点,加剧了生猪生产的不稳定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进入或退出门槛较高等因素对于维护生猪产业链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