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外力作用推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转型期

外力作用推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转型期

作者:康大夫来源:证券导刊时间:2013-09-12 08:31点击:

  由于我国当前生猪养殖仍然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合同养殖在我国的表现形式是“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公司+农户”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我国大型养殖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

  “公司+农户”模式的操作过程与美国的合同饲养大同小异:公司向农户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物料,产品回收时根据养殖成果结算农户利润;在养殖过程中执行统一的养殖技术、规定饲料以及疫苗的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饲养的生猪产权归属于公司。

  广东温氏集团是我国最早摸索“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农业企业。1997年起,温氏将肉鸡养殖的“公司+农户”模式移植到生猪养殖,之后肥猪上市量快速增长,2012年上市肉猪达到813.89万头,全国市场占有率为1.17%,是国内唯一一家肉猪年上市量超100万头的养殖企业。

  不同于美国的情况,在我国“公司+农户”模式的参与双方是公司和养殖规模较小的农户,这些农户的养殖规模普遍比较小,比如:

  1、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里“公司+农户”模式起步最早、发展最成功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集团,其户均肉猪饲养量目前约为300头左右。

  2、新五丰“公司+适当规模小农场”项目从2009年初开始在耒阳试运行,单户单批次饲养规模平均约为250头/户,年出栏规模计划打到500头/户。

  3、大康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养殖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中“公司+养殖大户”与上述模式一致,每户养殖户年出栏育肥猪300~600头,平均约为320头。

  4、雏鹰农牧各养殖阶段均采取农户代养,单户饲养规模较小,例如,保育阶段单个农户负责2栋180头/栋的猪舍;育肥阶段农户负责2栋90头/栋的猪舍。

  不过,随着我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不断加快,合同生产串联起来的各个养殖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温氏在推动合作农户向“现代农场”或“现代小区”转变,力争使户均饲养肉猪量近期从300头提高到1200头以上,增加户均饲养量,提升饲养效率;雏鹰农牧也在进行养殖场改造升级,改造后的新型猪舍将大幅提高单个农户的饲养量,推动规模化生产发展。

  对照美国的发展历程,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化进程的深入,“专业分工+合同生产”将不断深化,同时,被合同生产覆盖的专业化养殖者的单体规模也将不断提升,这两个规模扩张效应相叠加,将会加快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进程。

  转型三: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程度将提升

  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都将不断走向规模化经营,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将是生猪养殖与上下游间更紧密的整合,这种产业链的整合背后的驱动力在于:

  1、养殖向屠宰加工拓展。(1)养殖向屠宰和销售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营销渠道及市场波动的风险。生猪养殖是周期性很强的行业,进入日常消费品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周期性的风险;养殖企业有了屠宰能力之后,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将猪肉冷冻,待市场回暖时再出售。(2)从美国猪肉产业链的价值链分布来看,零售环节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大,而养殖和批发环节的获利空间一直没有增长且波动剧烈。生猪养殖企业进入销售终端,打造全产业链,可以在未来占有产业链上更多的价值。

  2、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屠宰加工企业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1)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会影响到屠宰加工企业的开工情况,影响经营业绩;(2)当食品加工企业需要针对消费需求变化开发独特口味的猪肉时,对上游养殖的控制也显得非常必要;(3)当终端消费者对猪肉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屠宰和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可靠的追溯机制保证生猪来源的安全性。总之,食品加工企业向生猪养殖扩张,有助于有效控制生猪肉类产品原料生产及上游供给各种风险。

  美国是生猪产业纵向一体化程度高

  随着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美国开始出现横跨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猪肉食品生产与销售的大型食品集团。这些大型食品集团用各种形式对上游养殖进行了参与,如美国前25家大型养猪企业的母猪数量占全美母猪总数的52.4%,其中前三大都是大型综合性畜禽生产加工企业,他们的母猪总数全国占比达到了25%。

  根据USDA的报告显示,2003年存栏超过50万头的超大型养殖企业产出占美国总屠宰量的40%,而这些大型养殖场生猪产量的23%是完全或部分属于屠宰或猪肉加工企业。USDAGIPSA2007年的研究也显示2002~2005年间美国20%~30%的生猪出栏属于猪肉加工企业,而89%的出栏肥猪都是通过远期合约、协议价格或者直接归属与下游猪肉加工企业发生关联。

  美国大型猪肉食品企业一般拥有“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肉品加工销售”一体化完整产业链,一般由公司养殖母猪,育肥养殖分自养和合同生产两种方式,最后再由公司屠宰销售。以Smithfield Foods为例,其通过纵向一体化拥有自己的养殖基地或和养殖公司签订协议、拥有屠宰场、肉制品加工厂,拥有了生猪养殖到肉制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前Smithfield Foods是全美第二大肉制品生产商,世界第一大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销售企业,目前约占有30%的美国猪肉市场份额。

  在生猪供给方面,Smithfield养殖部门2012年内部销售收入占比80%,提供了猪肉加工部门约45.6%的生猪需求,而公司与农户的合同养殖也提供约39.1%的生猪,这保证了公司生猪需求的充足供应。在生猪质量方面,公司专门研发了良种种猪SPG,公司还自产猪饲料,可以针对猪生长的每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饲料。通过良种猪的研发和养殖,公司以低成本产出了高品质的猪肉,加工的产品与其他厂商的猪肉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受到客户的青睐。

  我国猪肉供应产业链也开始不断整合

  近几年,我国猪肉供应链的一体化趋势明显,生猪养殖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企业纷纷宣布投入巨资进入养殖领域,而生猪养殖行业也渐渐从生猪养殖拓展到上游的饲料生产和粮食购销,下游拓展到屠宰和终端零售。

  进入生猪养殖和食品加工的上游企业主要是饲料生产企业,包括新希望、正邦集团、中粮集团、正虹科技、天邦股份、唐人神集团、正大集团、艾格菲、百世腾等。进入生猪养殖的下游企业主要是屠宰和肉食品生产企业,包括双汇集团、雨润集团、金锣集团、河南众品、山东龙大、上海梅林等。

  生猪养殖企业也不甘示弱,也在不断拓展产业链条

  生猪养殖行业内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其实行产业链式经营,从上游的饲料原材料采购、饲料及动物保健品的生产、农牧设备的生产到下游的食品加工、有机肥料生产等,基本上牵连到畜牧产业链的行业,企业都有涉及,且公司生产发展所需的饲料、药物、疫苗等基本上实现自给自足。不过公司往下游的拓展力度还比较小,目前公司只有10万头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猪源来自完全受控的定点供港澳注册养殖猪场。相对于超过800万头的年肥猪出栏量来说,温氏屠宰比例还很小。

  生猪养殖的其他大型企业如雏鹰农牧、牧原食品、新五丰、大康牧业等养殖龙头也纷纷加大上下游的布局力度,从上游粮食购销、饲料生产到下游有机肥生产、屠宰以及食品价格和终端销售都在不断布局。

  谁能笑到最后还无法预知

  我国猪肉供应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行业整合的空间还很大,来自各环节的整合者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屠宰加工行业整合还有巨大的空间,养殖企业还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如前所述,双汇发展、雨润食品和大众食品是我国屠宰及肉类加工行业的前3强,三者年营业收入合计占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前6强的总市场份额也仅有10%。屠宰加工行业的分散给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可能空间。

  同样地,其他行业的进入者目前也不会威胁到大型生猪养殖企业的生存空间。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比屠宰加工业更加分散,行业发展存在巨大的空间。就算前6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都实现100%自产生猪,总计也仅占生猪出栏量的10%,况且大规模生猪养殖投资巨大,短期内大型屠宰企业不可能实现全自产生猪,例如,双汇提出2017年屠宰量达到3000万头,而养殖也仅达到300万头,自给率10%。

  猪肉供应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布局全产业链的步伐都将不断推进,它们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都有发展壮大的机会,谁能笑到最后还是无法预知的。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