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中国需密围绕市场变化 对地方猪种保护

中国需密围绕市场变化 对地方猪种保护

作者:康大夫来源:互联网时间:2013-10-09 13:07点击:

核心提示:国内养殖业需要的猪种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近2万头,是何原因?详情见下文。

  中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世界猪种资源共有300多个品种,我国就饲养了其中的100多种。然而,国内养殖业需要的猪种却主要依赖进口,年进口量近2万头。中国餐桌上少见本土猪肉,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源在哪里?

  在成都市成华猪保种场场长罗成刚的记忆中,成华猪曾经是川西猪种的代表,在80年代中期以前,成都及周边农村几乎都养这种猪。“家家都有黑毛猪”,说的就是成华猪。

  罗成刚:成华猪最大的特点耐粗食,吃一些青饲料。成都是富饶的粮食产地,米糠、麦麸等青饲料可常年供应;同时,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吃肉的机会不多,买肉都挑肥的。因此,好养活、出油又多的成华猪就成了养殖户的首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让人们的口味转而偏向瘦肉,市场对瘦肉生猪需求大增。这让“长的慢、肥肉多”的成华猪逐渐被国外引入的瘦肉型洋白猪所替代。

  这种情况在北方同样存在。北京黑猪也曾遭遇被弃养的尴尬。

  首农相关负责人:咱们地方猪,包括像黑六地方品种猪肉,生长期长,从落地开始,到长成需要6个半月到7个月,长90公斤。但是三洋猪,体长长,长得快,大概5个半到6个月时间,长到120公斤。养猪的人很快见到利益,从数量上愿意做在这个。

  经济效益低下,成了本土猪种被养殖户抛弃的首要原因。不过,业内人士表示,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才是地方猪失去市场的根源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畜牧室主任王济民:

  王济民:本土猪市场化比较低,最根本原因,没有确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种培育体系。过去都是以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依靠政府做,效率不好。

  据了解,在2005年以前,中央财政每年用于畜禽资源保护的资金仅有几百万元。到2012年,经费增加到5320万元,即使这样,平均到每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保种经费仅有40万元左右,与实际需要量相差很远。

  以政府力量为主,脱离市场,为保种而保种的机制,也导致地方猪种规模难以扩大。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白林所,猪种在市场上不赚钱,主要是国家保种资金在维持。

  白林:这两年大型养猪场也要养一些地方品种了,有市场上的需求,数量上就会很快地扩大,因为能够赚钱了,就扩大了。

  有市场,才能有发展。专家建议,政府对地方猪种的保护,要紧密围绕市场变化,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激发企业自身的活力,引导企业优化、改良品种,最终本地猪种在市场中才能得以逆袭。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