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肉不如姜 如何摆脱“猪周期”困局?

肉不如姜 如何摆脱“猪周期”困局?

作者:汪文品来源:新华财经时间:2014-04-09 07:59点击:

 

  “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猪周期”三个字成了养殖户的心头伤。2006年,生猪出栏价跌到每斤3.5元,大量养殖户放弃猪场,谁料接下来却走出暴涨两倍多的大行情。2011年生猪价飙升至历史新高的每斤10.5元,一时间,养猪业成为一个“金矿”,各路商人进入“掘金”,全国猪的存栏量快速上涨。但暴涨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两年的低迷。马年春节期间本应是传统的旺季,或者理应走出传统“猪周期”的低谷阶段,但多地生猪价却接连创新低,猪粮比价已进入“破五”预警。就在这几天,养殖户的“愁云惨雾”也传递到零售终端市场,生姜的零售价超过了10元,猪肉价却是连生姜都不如了。

     为什么这一轮“猪周期”延长了?为什么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对市场价格信号会如此不敏感?如何才能让养殖户免陷“猪周期”困局?

     “猪周期”其实质不过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一条波曲线。周期延长的原因既有外在的大量进口猪肉冲击,也有养殖户压栏惜售的内在心理博弈。但这些市场主体因何会作出这样最终两败俱伤的选择?笔者以为,信息不对称是症结所在。

  专家这些年反复告诫,散户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化解“猪周期”要发展规模化生产、优化养殖产品。但在笔者看来,现阶段硬性要求农户规模养殖、或者要求都养优良品种生猪,无论从当前农户的养殖习惯或者市场接受能力来说都不现实。

   因此,增强抵御经验风险的关键还在于让地方政府如何能为散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如何建设一个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辅助以猪肉收储、生猪保险、疏通销售通道等扶持措施是政府机构必须承担的基础建设义务。

  “肉贱伤农”、“肉贵伤民”,“猪周期”最低谷时往往埋下的是来年最疯狂的恶因,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养殖户、乃至中国经济,“猪周期”的剧烈波动都不是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现象。近些年,“蒜你狠”、“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现象频发,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快研究出台更多的农产品期货,推出齐全的农产品交易指数,建设一个更完善更具预见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已经成为摆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解决“XX周期”的重大改革课题和民生举措。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