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猪周期”能否破除 该如何调控

“猪周期”能否破除 该如何调控

作者: 黄应来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时间:2014-04-16 09:28点击:

  “猪贱伤农”再次重现。随着猪价维持跌势,广东江门市棠下镇养殖户陆锐明越来越焦虑。“现在卖一头大猪要亏300—400元,还不算疫苗、人工等成本。照这样下去只能减栏了,不然就是个无底洞啊!”

  这一轮猪价持续下跌,让所有的养殖户以及“陆锐明”们始料未及。据中国生猪预警网监测,从去年12月中旬至今,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从15.45元/公斤下滑到10.5元/公斤,降价幅度为三成左右。目前国内生猪出栏价格大多集中在每斤5.1—5.6元之间,东北、河北等地生猪价格已跌破10元/公斤大关。

  如何才能破解此次的“猪周期”困局?这正成为行业、媒体和社会高度聚焦的话题。

  焦点1

  根源何在?

  严重供大于求是主因

  中国生猪预警网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猪粮比价已跌至4.48∶1,连续13周低于6∶1的盈亏均衡线,连续7周处于5∶1红色预警线以下。全国自繁自养出栏头均盈利水平至深度亏损350元。

  在猪粮比价深度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于3月27日启动。此次收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共收储6.5万吨。不过,半个多月过去,生猪价格尚未出现回升迹象。

  对于这轮生猪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多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产能过剩、进口猪肉影响、市场消费不振三方面使得国内生猪养殖行业遭遇到近三年来前所未有的冰点。

  “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导致产能过剩,是这轮生猪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知名养猪业分析师冯永辉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猪肉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就下跌。从供给看,猪肉的产能从2011年就开始扩大,2012年越来越大,而2014年产能释放达到顶峰;从需求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猪肉消费正趋于稳定,并未随着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从2011年开始,国内猪价一直处于相对高位,使得此前养殖户对于行业前景看好,积极推进能繁母猪的补栏,导致去年和今年的产能大幅度拉高,目前生猪存栏量很高。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副理事长曾勇庆称,从全国来看,近期生猪的存栏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长,并且2013年生猪疫病较为稳定,生产形势较好,生猪供应充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生猪出栏量71557万头,比2012年增加近2000万头,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出栏量。

  “大型养殖企业是造成产量提高的主要推手。”广三保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揭扬认为,“很多上市的大型企业,通过融资进入养猪市场,不断扩大行业规模。”这些企业抗亏损能力强,一两年价格的低迷对它们影响不大,但对中小养殖企业和散户打击就比较大了。

  在中国肉类协会副秘书长高观看来,生猪饲养行业遭遇“寒冬”的原因,是由于2011年肉价飞涨,使得资本进入导致产能过剩。现在行业低迷,则标志着生猪饲养行业进入了调整期。

  河南新大牧业公司总经理李常青表示,“瘦肉精”事件之后,养殖结构和以前大大不同。五六年前,规模化养殖场年出栏1万多头猪就很不错了。现在很多规模场的年出栏量都增至五六万头,仅生猪养殖业内的上市公司就已经达到几十家。

  焦点2

  能否破除?

  规模化有助于价格平衡

  猪价的暴涨暴跌,从长期来看受益的仅仅是部分中间环节,养殖户(企业)和消费者将最终“埋单”。如何破除“猪周期”,让猪价平缓运行?每逢价格走势异常,这都会成为业内热议焦点。

  据统计,2003年以来,国内生猪和猪肉价格经历了三轮明显的价格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30个月左右,峰值分别在2004年9月、2008年1月和2011年8月。

  专家表示,从市场规律来看,“猪周期”目前很难完全破除。造成“猪周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面对价格变化时,供给并不能及时调节,而是需要经历较长的养殖周期。从开始补栏/退出母猪后,一般需要经历12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生猪供给的变化。这个最基本的特征决定了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或其他市场,都很难走出“猪周期”的怪圈。其他农产品(000061,股吧)涨跌周期亦同理。

  “中国有"猪周期",美国有"牛周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表示,美国人过去也跟我们一样被忽高忽低的价格所困扰,他们的主肉是牛肉,也是经常出现“牛周期”,让美国难受数年。不过整体来看,美国的“牛周期”波动趋势是幅度愈来愈小,持续时间也愈来愈短。

  当前众多养殖户之所以敢于再赌一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跌久必涨的“猪周期”,希望价格高峰会在2014年如期而至。在这一轮持续的低迷行情中,过往的规律或许并不会灵验,因为“猪周期”正呈现出周期缩短、幅度减小、频率增加的新特征。

  “甩离所谓的"猪周期",说明既有的产业结构需要做出艰难的改变。”山东潍坊江海原种猪场负责人谭江认为,几年前,伴随国家的扶持政策与市场资本的集中涌入,规范化的大型生猪养殖场乘势而上,对生猪存栏模式的改变是巨大的,生猪养殖的持续性与生猪市场的耐受力都得到了增强,预计此番调整短期内难以结束。

  “要平衡"猪周期",避免出现暴涨暴跌,还是必须从产业入手,要挤出投机者,继续推动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们都知道产业规模化程度越高就越稳定,生产稳定下来,价格才会相对稳定。”冯永辉认为。

  郑风田介绍说,美国养牛业经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行业四大巨头所占份额达到70%—80%以上,虽说“牛周期”就少见了。但寡头垄断出现后,消费者更难吃到便宜肉。

  焦点3

  如何调控?

  巧用金融工具分担风险

  尽管当前国内生猪养殖业已经连续处于亏损区间,但目前国内母猪补栏与存栏仍处于严重过剩。

  与前几轮“猪周期”不同,由于产能淘汰节奏变慢,此轮生猪行情或将恢复缓慢,“这一波周期回暖非常缓慢,下半年起情况才会略有好转。”高观说。

  业内人士认为,要破解当前生猪产业局面,需要培育并释放公众的消费需求,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曾勇庆认为,当前城市居民对于猪肉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我国9亿农民的猪肉消费需求仍存较大潜力。

  纵观近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除了猪价波动,“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剧烈波动现象频发,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加快农产品期货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摆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改革课题。

  为应对“猪周期”问题,政府政策导向正悄然发生变化,政府更加注重市场调节的力量,直接干预渐渐淡出。

  国家发改委建议,广大养殖户根据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继续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合力,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和市场平衡。

  “为了平稳猪肉价格,要充分发挥国家收储的作用。”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说。她建议,除了增加中央冻猪肉储备规模外,商务部还可以采取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扩大猪肉深加工规模;增加发放临时饲养补贴等方式,稳定市场。

  专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破解“猪周期”难题,还需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实行订单生产,实现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的紧密对接。此外,政府为散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建设高度透明的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辅助以猪肉收储、生猪保险(放心保)(放心保)、疏通销售渠道等扶持措施。

  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可考虑给予养猪户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降低他们的利息负担。另外,在具体实践中还可将相关金融政策进行打包组合,比如推出“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牲畜活体抵押”组合,让政府出“小钱”进行引导,保险公司、银行等相关各方各司其职、共担风险,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挑起大梁”。

  “破解"猪周期"困局,需要政府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博弈和整合,从而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这也是我国生猪产业实现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