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猪周期”错乱 谁在引导生猪养殖户?

“猪周期”错乱 谁在引导生猪养殖户?

作者:姜小鱼来源:中国经营网时间:2014-05-05 08:15点击:

  

  虽然不同规模的养殖主体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尽相同,但“无法准确把握价格走势”是他们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实际上,大型养殖企业虽然“抵抗力”更强,但小散户则是船小好调头。面对已经错乱的“猪周期”,政府相关部门是否已经在着手加大产能引导力度了呢?

  据人民日报报道,4月24日,在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水利新村优质生猪养殖园区。“这个月已经处理800头了,每头猪亏了将近500元,至少赔了40万。”养殖园区总经理尹仲全无奈地说,去年12月初生猪价格开始下跌,从8.9元已经降到5.4元,猪粮比跌破4∶1。

  事实上,园区管理和生产是分开的,办公室设在养殖场外门口处,墙上大屏幕可以监视每幢猪舍的情况。长期跟猪打交道,对于丝丝飘进室内的猪粪味道,尹仲全已全然不觉。“园区年出栏生猪8000头左右,目前还有3400头猪。”尹仲全兼任合作社理事长,负责园区管理与经营。

  “去年底本该是销售旺季,但生猪价格却在往下跌。12月初每公斤8.9元,只稳了不长时间,就开始直线回落,今年2月6元多,3月底降到了5元多。”猪价一路下跌,让养猪多年的尹仲全有点沉不住气了。“以前3年一个周期,‘赚一年,平一年,亏一年’,现在一年之内3个周期。养了这么多年猪,越养越找不着北了。”

  “企业大有大的好处,可也有大的坏处。” 作为大型养殖企业的掌门人,尹仲全说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都说船小好调头。大企业就像巨轮,目前又驶入深水区,掉头很难。市场预期不明朗,一直往前走,又很恼火。”

  那么,对面市场的风云变换,大企业的优势在哪儿?

  “有规模效应。销售,管理,饲料购进,产品销售,一定范围内有话语权,规模大了,主导权也大得多。”尹仲全掰着手指一条一条地分析,养殖规模大,饲料用量大,自己加工,进出都有优势。大豆、玉米一买就是一车皮,比外面每斤便宜六七角。自繁自养,“猪儿子”也要便宜几十块钱。

  有了一定规模后,产品销售渠道比较稳定。园区每天要卖三四头猪,高峰期一二百头。由于供应有保证,园区可以直接对口鲜销市场,避免了中间商砍价和从中渔利。“这样下来,每头猪比普通养殖户多赚百把块钱。”

  大企业有资金积累,具备一定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一头猪亏几百元的话,我们的抵抗能力稍强,能减缓点。”尹仲全说。但是,大企业管理成本也高。标准化生产,光治污就要增加很多运营费用,防疫隔离也要比小规模养殖复杂得多。目前园区有14个工人,负责饲养、打(加工)饲料、治污。“每年工资都要开几十万元。”

  与之相比,仁寿县生态猪养殖示范基地的养猪大户王维东自家养了270多头猪,一年出栏500多头,算得上中等规模养殖户。“折了七八万了。”由于卖降不卖涨的心理,王维东对没抓住去年12月份的行情有点懊悔,“2月底开始卖了七八十头,猪价降到5块多时又卖了八九十头。现在还有八九十头大的。母猪38头,没有淘汰好多。”

  让夏秀英恼火的是,猪价在下跌,大宗原料价格却在上涨。最近,玉米每吨涨了40元,豆粕涨了200多,还买不到货。虽然养猪多年,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谈到对猪价的预期,王维东坦承依然是“跟着感觉走”。赔得最惨的不是这一次。

  2003年猪价暴跌,毛猪每斤才2元钱。“当时我们两口子年轻,家里也没什么家底。亏得没办法了,把街上带铺面的门面房都卖了,只卖了3万块钱,没办法,等钱买饲料。”夏秀英回忆。

  在生猪市场闯荡多年,夏秀英对猪价的判断也只是“上半年降、下半年回升”。因此,去年她家还特意补栏了20头母猪。这无疑加重了今年的损失。“哎,这猪价,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