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热闻 > 产业观察 > 热点人物 > 王振华:中国的养猪这块到底怎么走

王振华:中国的养猪这块到底怎么走

作者:编辑部来源:猪e网原创时间:2014-07-03 09:39点击:

猪e网专访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

  5月18-20日,在青岛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猪e网记者采访了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就我国种猪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规避养猪业猪价大起大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是采访实况记录,让我们一同走进现场。

 

 

图为:猪e网记者李晓楠(右)采访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华先生(左)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活动现场,我是猪e网记者李晓楠,那我们现在所在的展台位置是武汉天种畜牧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展位上,在我身边的这位武汉天种的董事长王振华,王总,您好!

  王总:您好!

  记者: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咱们猪e网的采访,因为您在养猪业这个畜牧行业内已经待得时间很长,虽然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说实话,我们的水平依然还是比较落后的,相对国外来说,那针对母猪的繁育及繁殖量这一块,您能不能针对这一块详细跟我们谈一下。

  王总:其实,我们国家对于养猪的水平,特别是母猪的生产效率是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本土化,自主创新的这种能力不够,这么多年,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国家每头母猪的年出栏数是16头,85、86年,但是经过30年以后,像12年、13年只有14头,倒退了2头,要说近30年我们规模化的程度、饲料水平、管理水平、各方面技术水平都是提高的,但为什么母猪每年出栏数降低了2头?主要是一个什么问题,我们这30年来只是大批的从国外引种,86年我们引种只有1500头左右,85、86年只有1000多头不到2000头,但13年我们接近3万头,但是这些猪有一个问题,这些猪在国外,在西欧、在美国它们的生产效率在本土比较高,到了中国后,它主要是适应性不行,它们有一个长时间的本土选育的过程。我们国家,怎么说呢这么多年,只要那个地方它的生产性能比价好就拼命去引,不注重本土化选育以后,这些猪还可以的,在国外有很好的表现,在国内因为环境、气候、土壤改变了,它就不适应,你要它适应,就需要一代一代本土的选育。我们在上个月在西欧的荷兰去看了下,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户,养猪的农户,其中有一个农户,开始他的祖辈用的本土的topigs的种猪,topigs是荷兰本土的种猪企业,但是后来中途他们发现丹麦的猪的体型好一点,他花了1000多公里去引丹麦的种猪,后来养了5年后发现不好养,适应性不行,他反过来还是用topigs的种猪,在西欧那边只相差1000公里,觉得引进的种猪不好养,还是用本土化的topigs种猪,我们中国相差了1万多公里,更要注重本土化,引进的种猪要注重选育。要注意选育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所以我们天种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也是大批从国外引种,但后来90年代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一代一代的选育,选育了20多代,这个猪既有欧美种猪的性能,又有中国的适应性、抗病性。我们就是要培育中国本土化种猪的第一品牌。

  记者:咱们天种对外宣称的口号一直是本土化的驯养。

  王总:对,我们说的这个意思是我们闭关自守是错误的,全盘的西化也是错误的,特别是种猪一定要本土化,要把它培养成适应中国的气候土壤,包括鸡、牛、羊都是一样, 完全崇洋媚外,自己不选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完全靠引进别国的种猪,别国的种,要想把这个产品做强做大是不可能的,要把世界上优秀的种与国内的资源结合起来,培养我们自己的种猪,适应我们中国的气候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种猪,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大,才能创新,就是这个问题。

  记者:天种一直以来针对种猪的驯养这块一直坚持的原则是我们可以从国外引,但我们在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国内本土化的驯养。

  王总:对,选育,少量的选择一些公猪,缺什么引什么,少量的引进,逐步的提高,不能操之过急,欲速而不达。

  记者:通过这两天的采访,别的企业对这块也慢慢的有这块的意识了,他们现在会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软件,打比方说瘦肉率不高或背镖太厚,他们这块等到去改良的时候就规避这样的一个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些选育,把杂交等到下一代更好一些更优化一点,咱们场子有这样的设备以及这样的一些软件来统计这方面的东西吗?

  王总:生产性能这一方面的选育,中国的选育技术跟国际基本上相差不是很大,有些方面如抗病育种可能还走在前列,我们公司抗病育种也是走在前列,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数据库,要联合育种的数据库要大,我们要协作,我们整个产业链上是一种折痕的关系,我们应该向西欧的大麦黄瓜学习,向荷兰的维扬食品学习,我们整个产业链是一种折痕的关系,甚至是一种忽悠的关系,带来我们整个养猪产业的30年发展速度还是不快,浪费了时间。其实我们养猪人是比较辛苦的一个群体,上游的卖饲料、卖疫苗的、卖药品的、卖种猪的企业,要赚他们的钱,甚至有些企业还忽悠他们,终端的屠宰企业、肉制品企业,你要什么价就给什么价,有时候连人带猪一起宰。整个养商品猪这一块是比较弱势的群体,应该像丹麦的黄瓜一样,把这个产业链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养商品猪的人参股终端肉制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技术,统一的饲料生产安全放心的肉质品和猪肉产品,来使我们的消费树立信心,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但是我们现在产业链是一种折痕的关系,一种买卖的关系。我们天种公司现在也成立了一个合作社,我们成立了黄陂天然合作社,我们也是向这个方面走,让养殖户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另外在终端肉制品在终端这一块我们也是开始搞,让养猪人参股终端,作为肉制品深加工的股东,最后这些肉制品深加工的食品原料都来源自于合作社的社员,按照这种模式来一步步往前走,中国确实缺少这样伟大的企业带领我们养猪人一起,让这个产业链健康的发展,猪价大起大落对我们养猪并不利。

  记者:谈到这个问题,那您针对猪价的大起大落,您想对咱们种猪企业,以及规模相对小的养猪户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吗?怎样规避这个问题?

  王总:规避这个问题,这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首先我们比较中小的养猪户要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他们要统一采购降低成本,统一销售提高收入,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统一的产品,生产统一品牌的放心的肉制品和猪肉产品,最好我们养猪人直接组织起来进入肉质品的终端,这样你就不用怕猪价的大起大落。你要控制原料,原料是全球化的,终端是消费的问题,你生产一种安全、放心、高效、可口的那些肉制品,让消费者放心的肉制品,因为你是按合作社的方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自觉的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因为国家对食品安全这一块越来越重视,咱们养猪人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我们建立自己的食品厂,肯定养猪人会自觉的遵守食品安全,主动的遵守食品安全,这样你的产品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你的价格甚至可能会高一些,促进消费,增加它的竞争力,这样的话,我们养猪人不会受到有些屠宰场他们的那一种就是宰,被他们宰,我们自己销售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当然这一块需要国家的支持,鼓励我们这些养猪户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当然我中小户可能不能建立屠宰场,不能建立肉制品深加工,但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像丹麦的皇冠,荷兰的维扬啊,他们就是这种体制,我们中国为什么不能建立这样的肉制品加工企业呢,这可能是我们中国养猪产业健康发展,防范猪价大起大落的必然之路,我们希望中国很多这些国家的大的搞全产业链的企业能带领养殖户不断的向前发展,大家形成共赢的一种体制,不要只看眼前我怎么赚一大把,因为你把上游产业链的利润透支光了,没有人养猪,可能下半年或明年猪价又涨的很高,你又没有出栏,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养猪千家万户还是要形成农场制,生态养殖,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养殖的规模还是要适当,不要太大,太大环境的问题、疫病的问题,应该种养结合,中国还是离不开那一种农场,像西欧那种适度规模的养殖它的效率是最高的,并不是规模越大效率越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中国的养猪这块到底怎么搞?包括整个产业链到底怎么搞?我们养猪协会也好,我们中国的领导人也好应该深入研究制定一些政策进行扶持引导,保证我们养猪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避免这种大起大落,对我们行业不利。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热门猪病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