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生猪养殖业成重要污染源亟待多管齐下强化治理

生猪养殖业成重要污染源亟待多管齐下强化治理

作者:杨明生来源:半月谈网时间:2014-08-09 23:46点击:

  日前,湖北省宜城市的一场“电视问政”节目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有市民给原市畜牧局长、现市环保局长杜云涛送去两瓶取自养猪殖场附近、浑浊刺鼻的地下水,请他去养殖场附近的农村走一趟,并诘问他何时能解决养殖污染问题。面红耳赤的杜云涛尴尬地接下烫手的两瓶水,当即表示,将以电视问政为契机,对所有养殖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重点污染企业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坚决依法关停。局长表态整治污染不难,但落实治污措施,见到整治效果就不易了。

  宜城市是湖北省畜牧大县,但笔者调查发现,不仅大部分家庭散养猪场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就将生猪排泄物直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就是成规模的养殖场也没有严格按环保要求配套建设、正常运行治污设施。来自宜城刘猴镇、小河镇、板桥店镇等养猪大镇的一些农民反映,未经过治理的养猪场污染了水源,也污染了空气。养猪场附近的堰塘水色变暗,腥臭难闻,不能灌溉,不能养鱼;从地下200米抽出的井水不能闻,更不能喝;猪场附近的空气弥漫着难闻的怪味,老百姓家里苍蝇满天飞舞,吃饭、睡觉都不得安宁。导致生猪养殖业大面积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缺乏产业规划。行情好时,养猪能赚钱。很多地方看准了这一点,对做大做强生猪养殖产业考虑的多,而对当地生猪养殖产业究竟能发展到多大规模,本地可承受的环境压力有多大,却没有一个全盘考虑,更没有一个总体规划,为追求生猪出栏量,盲目扩建养猪场、养殖小区,对禁建区和禁养区更无明确界定,造成许多养殖场为了运输方便等原因建在沿国道边及沿河流两岸。再者,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相当普遍。据悉,大部分生猪场没有未经环评审批就仓促上马建设。

  缺乏治污资金。据笔者对宜城光大农牧、宏全农牧的调查,解决一个出栏万头的猪场的治污问题,需要一次性投资300万元以上。不少猪场是近3--5年新建的,多数还在负债经营,加之又赶上了去冬今春以来的这波“猪周期”,生猪出栏价跌跌不休,“肉价赶不上生姜价”,养殖户对未赚钱先出资治污并无太大的积极性。而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对于扶持养殖业治污的政策不多,而养猪大镇往往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又无力进行支持,只能对生猪养殖污染听之任之。

  缺乏有效监管。从现实看,生猪产业发展涉及多方利益,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究竟应该怎么平衡,谁应该优先,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达成统一;而生猪产业发展及环保治污的管理权又分散在乡镇、农业、畜牧、环保等部门,一家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大家的力量又“聚”不起来。尤其是乡镇政府环保机构缺位、监管力量薄弱,养殖业环境监管存在空白。

  其实,类似宜城市的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在很大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年来,生猪养殖业逐渐成为一些农村地区的支柱产业。但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也伴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专家估算,一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一个出栏规模万头的猪场对环境的污染,不亚于一个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强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不少专业人士认为,治理生猪养殖业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取得实效。因此,笔者建议:

  强化规划统筹。要吸取一些地区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盲目上规模而忽视治污的教训,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防治要求,合理布局生猪养殖生产,科学确定生猪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制定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规划,通过划定禁养区、对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进行综合整治等措施,对不合理的生猪养殖生产布局进行调整,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强化污染治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沼气建设为突破,有序治理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分散的家庭养殖户,鼓励发展户用沼气;对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支持发展联户沼气工程;对规模化养殖场,强制性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环保设施,达到污染“零排放”。与此同时,应整合农村环保监管力量,切实严格审批制度,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在逐步治理既有污染的同时,杜绝新的养殖污染源出现。

  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污染治理的保障机制。设立生猪养殖治理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研究制定污染治理的贷款贴息政策,减轻养殖企业治污的经济负担。建立污染治理的融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养殖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化建设。建立污染治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补贴制度,采取“以奖促治”形式,对生猪养殖场、养殖小区治污成效突出、实现达标排放、示范推广作用明显的治理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调动养殖业主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