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大学生回家办农场,年收入30万元

大学生回家办农场,年收入30万元

作者:佚名来源:重庆晨报时间:2014-08-11 08:11点击:

  何埂居永川南部,素有“永川粮仓”之誉,也是永川规划建设的四个中心镇之一。小镇东邻江津,西接仙龙,南临松溉,北连临江,是块难得的宝地。

  去年这个时候,永川读本发起《美丽小镇》系列报道,深入报道了何埂的部分产业发展情况,包括食用菌、苕尖、“俏表嫂”大头菜等。

  而今时隔一年,恰逢区委宣传部组织的全区新闻单位“总编台长走基层”采访活动,永川读本记者重访何埂,落实“走转改”走基层活动的同时,再次探访这个中心镇的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发展。

  这一年,何埂的产业发展又现新秀——千亩大闸蟹、万头猪场、梅花鹿养殖等等。与此同时,食用菌企业持续发展,蔬菜基地不断拓宽,猕猴桃挂果累累,景区道路硬化、游客步道建设等在继续实施……

  何埂致力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上档升级,走出一条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之路。目前该镇共引进农业业主39个,流转土地达到2万亩,不仅让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此外,该镇还发动农民,建起35个家庭农场。

  开展仿生态养殖>

  6个人养万头猪 怎么做到的?

  正大生猪养殖场,科技养猪效率高

  一年养万头生猪,需要多少人手?在何埂的正大生猪养殖场,三个月出栏了三千多头生猪,一年出栏超过万头,但这里的人手不多,只有6个大学毕业生。不过,这几个大学生,都有畜牧专业知识背景。8月7日近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室外。但在正大养殖场的圈舍,2000多头生猪却在“空调”下,闲适地吃着午餐。

  “圈舍温度不会超过30℃。最低也不会低于24℃。我是全封闭养猪!人进去还得先消毒。”正大养殖场老板林祥水说,他的养殖场一年出栏上万头猪,猪的居住环境是他最注重的。

  按照他的说法,在夏天天气热时,他会通过水循环系统,和圈舍顶上的隔热层,来给圈舍降温。“这个比空调好,通过水循环,可以降低圈舍的氨气浓度,可以净化圈舍的空气。”

  另外,在冬天天冷时,林祥水还给圈舍铺了地暖,配置不少环保烤温灯。在全封闭环境下,室内又有空气流动,温度控制稳定,圈舍的生猪很少生病。去年出栏的上万头猪,只有20来头生过小病。

  “猪不生病就不会用药,到出栏时猪的体内残留的药物就少。”林祥水说,很多养殖场里,并未控制好温度,生猪容易生病。

  林祥水的养殖场才开一年多,目前的生猪存活率在99.9%以上。

  在很多生猪养殖场,猪都被困在量身定制的铁栏里,无法打转,这样可以减少猪的活动量,让猪长得更快。但在林祥水的养殖场,生猪圈舍一般在700㎡左右,一个圈舍可容下五六百头猪,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在里面基本上闻不到臭味。”林祥水说,每天圈舍都要用水冲洗一次,冲洗的水被运用到农业园区的大棚里面。尽管每年要出栏上万头猪,但他的单猪成本要比一般养殖场低。

  “我只有6个员工,都是畜牧专业的。我可以说是科技养猪。”林祥水说,他的员工不用下重力活,每天到猪舍主要是“望、闻”。一是看猪的采食情况,通过采食来判断猪的健康状况;二是闻圈舍的味道,如果圈舍比较臭,会启动系统进行冲洗。

  为了留住员工,林祥水也投入不少。他说,在养殖场工作的人,每人可以住上一套标间,里面配置了卫生间、基本家具,也通了网。“不这样干,留不住人的。”

  林祥水也是学畜牧专业的,他以前担心前期投入大,回不来本。现在不一样了,他说,少用药、少用人,综合计算下来,一头猪的养殖成本比一般养猪场低。

  发展循环农业>

  何埂有了阳澄湖大闸蟹

  规模化养殖开全市首例

  如果提及大闸蟹,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阳澄湖。但是其实,早在一两年前的时候,阳澄湖大闸蟹就已经在低调中落户我们永川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以后想吃阳澄湖大闸蟹的话,不用跑远了,直接到永川何埂便可买到。

  经过一两年的筹备,张夕鹏在何埂转角店村,修建鱼池35亩,利用河道170余亩,开展大闸蟹仿生态养殖。

  大概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张夕鹏从上海引进了20万只蟹种,投入到这200多亩溪河。

  蟹苗通过捕食天然饵料外,还会吃定量的玉米、谷物等杂粮。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圣水河大闸蟹养殖基地正式开园,当时打捞出了数千斤的大闸蟹,个个蟹膏和蟹黄都很饱满,最重的一只近0.7斤。

  这些被打捞上来的大闸蟹,刚一被拿出网,就被看见的游客们抢购一空。

  “这600多亩已蓄水养上大闸蟹。”8月7日,何埂镇党委书记关衷效指着转角店村圣水河段说,“前一两年算是试样,现在算是真正安营扎寨了。”

  关衷效说,规模化养殖阳澄湖的大闸蟹,并且能够获得成功的,何埂算得上是全市的首个例子。

  8月6日,市长黄奇帆到永川调研时,最后一站实地调研的就是何埂的圣水湖农业园区。当时恰逢参与投资养殖大闸蟹的高女士在场。

  在了解到何埂将养殖阳澄湖大闸蟹时,黄市长问及预期效益。

  高女士对他说,如果养殖存活率高的话,一年能有1亿元的纯利,按预期规模投产,差点的话,一年也能够赚几千万元。

  高女士说,当时她还向黄市长发出邀请,待今年大闸蟹上市时,邀请黄市长亲自尝一尝。“看是阳澄湖养的好吃,还是圣水河养的好吃。”

  令高女士没想到的是,黄市长爽朗笑过之后,双手比划啃大闸蟹的样子,面带笑容说:“我吃你的大闸蟹时会记得拍个照片。”

  本版文/重庆晨报永川读本记者 郭发祥

  建起现代农业园区>

  他把农民当职业,年收入30万

  家庭农产前景光明

  圣水河在何埂辖区绵延12公里。在圣水河的上游,经过三年的建设,何埂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园区里,蔬菜、水产、畜禽、水果多彩多样。

  现代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的兴起,为何埂的发展撑起了一片天空。如今,何埂引进的企业已有50余家,其中上一定规模的达20余家。何埂圣水湖农业园区涉及三个村,规划面积有10000亩,主导的产业有大棚蔬菜、食用菌、生态水产养殖等。

  方士鸿的三个儿女承包了9个红苕尖基地,3月到11月,日销3万斤。“我没读大学,但是种苕尖我是本科。”方士鸿说,以前当农民就是卖点粮食,没想过还能靠这个在经济上翻身。

  目前,方家苕尖供货重庆主城超市,供货量占超市销量的7成以上。除了供应重庆市场,方家苕尖还上了京沪粤的餐桌。此外,方家苕尖到采摘季时,每天能吸纳数百名用工。此前,一直在做苗木生意的蔡教奎,看到食用菌的市场潜力,改行育植食用菌。去年,他的40亩基地陆续投产。预计丰产时,全年产值能达5000万元,成何埂食用菌育植大亨。蔡教奎以前致力于品种多样化,在一个基地种了多个品种的食用菌。不过,现在他改变思路了,基地品种太多,会相互感染,影响食用菌的正常成长环境。

  “现在我就种香菇,市场潜力挺大的。”蔡教奎说,有些品相好的一斤能卖上5元左右,行情好时能卖上10多元也说不准。“这个不用看天吃饭,要点技术就行,几乎没得啥子风险。”蔡教奎说,很多人把土地流转给他,再到基地来打工。“全年收入2万多,比种地划算,还不用晒太阳。”园区的产业发展如今可以说上了道,而当下关衷效关心的头等大事,是家庭农场的发展。

  刘杨华,60多岁,狮子村人。以前在外打工,上了年纪后回乡带孙子,换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他与老伴每月的收入有3000多元,而且就在家,种的也是过去自己的地。

  在园区发展之初,关衷效便把如何让企业带动老百姓致富的路子彻底想了个遍。“农民就不再是一个身份,我们就是想让当农民成为一份职业。”为了这个计划,关衷效探索出一条“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思路。先期在几个农业企业中试点,要求每个企业必须带动5至10家农户发展创收,并提出“三保”政策,即每个企业必须为家庭农场提供种子、技术指导,还要以市场保护价回收。

  因为看到家庭农产的前景,大学生阎勇从城里辞职回乡办起了家庭农场。他做的是食用菌,发展好的话,一年有30万收入。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