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山区富裕村成了“空壳村”

山区富裕村成了“空壳村”

作者:王丹容 吴勇来源:温州日报瓯网时间:2014-12-22 08:55点击:

  冬日的阳光洒在山溪里,49岁的文成县黄坦镇占里村村民钟淑莲,拖着残疾的右腿迈上石阶,俯身掬起一捧溪水,瞪大眼睛盯着看,似乎这样可以把水质看得清楚些。

  因为惦记村里的水,钟淑莲隔三差五就从镇上坐车来村里看一看。这个位于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上游高山上的小村里,依山而建的红砖猪舍被成排推倒拆除,容貌不整的村落“十室九空”。村里最高达五层楼的养猪场,只剩下水泥架子,到处是断壁残垣,看不见“猪声鼎沸”的养殖场面。

  映入眼帘的,是五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超过2万元的山区富裕村?昨天,当记者来到占里村看到这番景象时,心里很是纳闷。

  “曾经的‘浙江生态养猪第一村’,如今成了‘空壳村’。”占里村党支部书记赵平星的话,更是出人意料。

  带着疑问,记者一路探访。原来,被“空壳化”的,是村里的养猪产业。

  占里村,因养猪远近闻名。钟淑莲当年就是带着一头母猪当嫁妆,从邻村嫁进了占里村。

  这个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7亩的山村,母猪存栏最多时达三四千头,年繁殖仔猪七万多头。“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钟淑莲说,他们夫妻俩身患残疾,从2005年开始靠着养猪、卖猪饲料,年收入达几十万乃至百万元。

  “猪圈可算得上是村民的‘小银行’。一户村民养20多头母猪,一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很多养殖大户开上了‘奔驰’、‘宝马’。” 赵平星介绍,因为养猪“有方”,占里村成了文成数一数二的富裕村,并在七年前被省农业厅誉为“浙江生态养猪第一村”。

  然而,随着猪越养越多,村子环境承载能力很快突破极限。经黄坦坑流向珊溪水库的养殖废水,尽管是经生态化处理才排放的,还是对水库带来了严重污染。 2012年夏,珊溪水库频频爆发蓝藻,敲响生态危机的警钟。为了500万市民的喝水安全,市、县、镇三级政府铁腕整治畜禽业养殖污染。占里的村民忍痛砸掉养猪“金招牌”,拆了猪圈、关停养猪场

  含泪卖了200多头母猪,钟淑莲和大多数养猪户一样陷入了迷茫:丢了老本行,一家人的生活该怎么办?

  “靠水还得吃水”,她琢磨了几个月后明白过来:“新饭碗”还得靠高山上的水。用养猪积攒下的上百万资金,她承包了邻村80多亩山塘、100多亩林地,开挖鱼塘、再造山林,进行规模养鱼、生态养鸡。“如今,鱼苗快长到巴掌大了,等到农历年底,就可以卖个好价钱。” 钟淑莲期待地说。

  “猪圈刚拆那阵子,占里的水还不能养鱼。现在,村里的水变好了。我打算明年在占里村养十几亩鱼塘的鱼。”钟淑莲还带动了好几位村民在村里开挖鱼塘。根据环保部门监测,黄坦坑的水质已从整治前的劣五类提升到二类,达到了饮用水水源标准。

  在位于镇上的新家院子里,钟淑莲细说着她的家庭农场梦。和她一样,不再养猪的村民们大多下山进镇、另谋出路,小村也慢慢变空了。

  “通过农民转产转业、进镇入城,占里正积蓄生态潜能。”黄坦镇副镇长陈维强介绍,按照镇政府的规划,占里村的未来蓝图将融入到水源地保护这篇“大文章”中。

  “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再过一阵子,这个山村就会重拾自然生态的美好。”赵平星介绍,村里打算通过土地、林地的规模流转,包装生态旅游项目对外招商,带动村庄再建设,从而吸引村民回村就业创业,吸引城里人来旅游。

  “转型有一个阵痛的过程。富裕村成了‘空壳村’,看似坏事,却是好事。”赵平星说,如今的小村正在休养生息,慢慢摸索绿色发展之路,希望能把养猪专业村转型为生态旅游村。

  “到时候,小村会重新热闹起来的。”暖阳下,钟淑莲笑着说。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