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各行业都在琢磨和热议着“转型”养猪业也不例外

各行业都在琢磨和热议着“转型”养猪业也不例外

作者:佚名来源:华夏养猪网时间:2015-05-18 08:42点击: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使猪业生产环境也随着之发生了很大变革,散养户大量退出、规模化猪场快速跟进的格局逐渐形成;同时,高风险、高成本、高科技的特征也日趋明显。面对养猪业出现的新常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的情形下,今后养殖场户的路该怎么走?是坚守?还是退却?未来养猪业靠什么求生存、求发展?已成为业界共同探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视点一:传统产业存在弊端,转型时期面临阵痛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长期以来,养猪业是我国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猪肉产品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副食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生猪产业无疑也在经历着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与转型发展中的阵痛也在逐渐显现。

  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分散饲养占养殖总量的30%左右,而在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中,大部分生产设施设备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养殖环境差,标准化养殖比重低,目前生猪生产总体上仍处于数量增长的粗放模式状态,出栏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效能和成本存在很大差距。

  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养殖效益明显下降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玉米作为主要的饲料用粮呈现刚性需求,其增量远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导致价格不断攀升;同时,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猪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特别是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生猪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生猪价格并未相应上涨,致使养殖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一直处于亏损或微利经营状态,整体效益明显下降。

  疫情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存在隐患

  近年来,由于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加之,环境污染加剧,饲养管理不善,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加剧了细菌病毒的变异速度,同时使猪的抗病力严重下降,生猪疫病呈现多发高发混感态势,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导致死亡率增加,而且猪肉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风险飙升,严重削弱了我国生猪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市场波动更加频繁

  受生猪产能过盛、猪周期和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生猪市场波动频繁,猪周期被打破,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反成为常态,让人难以捉摸,对农民稳生产、保供给、促增收非常不利;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越来越开放,国外猪肉、种猪不断进入国内市场,由此对国内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环保压力不断增大,散户养殖进退两难

  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2015年“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将迫使散户退出历史舞台,规模场户环保投入增加。据悉,目前一些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行限养和禁养政策,环保问题已经关系到猪业能否在某些地区的继续生存;同时,由于规模场户环保投入的增加,将使生猪养殖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之,当前我国猪业生产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广大散养户和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户来说,挑战大于机遇,经营困难重重,已经严重制约产业的良性发展,影响到农民的增收致富奔小康进程。

  视点二:散户退出明显加快,资本扩张有点任性

  近两年生猪市场持续低迷,猪价反弹上涨的时间远远少于猪价下跌的时间,不少养殖户承担了巨额亏损,抱怨连连的同时已开始加速退出市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了2014年这一次洗牌后,未来散户退出不可逆转,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快速跟进将成为必然趋势。但同时需要警惕,跨界资本的无序扩张,再次增加产能,拉低猪价。

  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6583万头,同比下跌1.7%;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68万头,比2013年减少600余万头。能繁母猪减少的主要来源是个体散养户退出猪市或者淘汰母猪所为。事实上,由于2014年养猪效益处于近10年来最低水平,不少散养户已经彻底“伤不起”。首先,迷离的猪市让人再也看不懂。去年年初低迷,5月非常规短暂上涨后再迅速回落,去年年底再次低迷,“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早已让养殖户蒙上了亏损的阴影,即使猪价出现偶尔的上涨,也始终不敢补栏;其次,大多数散养户资金链断裂,即使想补栏,也苦于“囊中羞涩”,只得作罢;再者,猪病频发、原料上涨、政策限制等因素,也让越来越多的散养户被迫退出。

  而经历了2014年猪价深度低迷的影响,在业内散户退出加快、能繁母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的同时,业外大佬跨界养猪的计划却在雄心勃勃地实施。2014年11月,温氏集团CEO温志芬在公开场合宣布,当年温氏生猪出栏预计达到1200万头,而2013年该公司生猪出栏则为1013万头。也在去年11月,雏鹰农牧对吉林子公司增资1.5亿元,投产之后,该公司的生猪产能将由目前的360万头提高到760万头。前不久,牧原股份与河南省滑县政府签订协议书,将建设年出栏40万头的生猪产业化项目,预计五年内全部达产。据悉,牧原股份还在河南邓州、南阳、唐河、扶沟和湖北钟祥、山东曹县等地建设生猪养殖基地,如果扩张项目全部达产,生猪产能将超过600万头。还在路上的资本大佬,诸如大北农集团,则计划到2020年在东北三省控养1000万头生猪;中粮集团也将投资30亿元,兴建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此外,就连万达集团、恒大集团、高盛、武钢、广东德美化工、山西焦煤集团等业外大佬也都有数量庞大的跨界养猪计划,因而被戏称为金融猪、钢铁猪、IT猪、化工猪、煤炭猪等等。

  业内人士指出,在行业持续低迷的当前,跨界资本大佬极速扩张,大肆进军养猪业,无疑会带来生猪产能的再度增加,使人们对于未来猪价的反弹心生诧异;与此同时,各方所采用的生产模式也是利弊共存,是否能取得预期收益令人担心。某些企业一味地不计成本采用先进技术、自动化技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理性地看,因为资金雄厚,养猪就可以不考虑成本问题,是一种极为任性的行为。

  视点三:猪业呈现新常态,未来出路在哪里?

  近来,各个行业都在琢磨和热议着一个词语“转型”,养猪业当然也不例外。在过去的一年,我们越来越能够感觉到生猪市场的压力所在,而养殖户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养猪越来越难了。猪周期没有规律了,养殖成本越来越高了,风险越来越大了,猪价越来越低了。2014,养猪人很痛苦,那么步入转型时代,在新常态之下,出路究竟在哪里?

  当然,要想找准突破口,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新常态。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新常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整个行业已告别了“猪周期”时代,也再不会让养殖户亏本一年之后,翻过手来就狠赚一年,靠运气来养猪了;第二是指生猪养殖业已告别了高利润时代,进入到微利时代。总之,未来猪价会越来越趋向于稳定,不会大起大落,养猪已经没有了暴利,养猪场更加趋向于规模化、标准化、资本化发展,而降低养猪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是唯一的出路。

  对此,有专家表示,如果把高利润看成是生猪产业春天的话,那么今后这样的春天恐怕是等不来了。新常态下的春天,是提高产业素质,苦练内功,自挖潜力,从生产、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着手,解决低效率导致的低产出问题。途径就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标准化、集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尽快实现由传统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如我国现在生猪饲养料肉比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每公斤增重多用饲料1斤左右,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比国外先进水平少10头以上。这就是差距,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时代在变,养猪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2014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大爆发,并打造了一些不可复制的奇迹。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大企业也在不断探索移动互联网与养猪业的融合,试图依托移动互联网,打造集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交易及农业投融资于一体的农业互联网生态圈,从而实现从饲料、种子农资采购,到生产管理、产品销售、金融服务的全链条综合服务。养猪企业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种移动互联网与养猪业的融合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养猪业已成为专业性极强和高风险的产业,也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因此,针对当前依旧低迷的猪市,到底是控制规模还是继续补栏?不少养猪人感动很困惑。笔者认为,从大形势上来说,国家和养殖模式都应该走规模化路线,小的养殖户必然被淘汰,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将成为发展趋势,因而对于多数散养户来说,选择离开是顺应产业发展和政策引导之举,也是理性之举;当然,如果散养户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而且养猪技术水平确实领先于大多数人,这种情况下坚持留守则无可厚非。

  而对于中小型规模养殖者来说,根据分析,今年后市行情将有一定反弹,明年猪价将回归理性,因此调整猪群结构,保持养殖规模,适时适度补栏是首选;对于跨界资本大肆进军养猪业,大规模无序扩张的态势,则建议谨慎为之,政府、部门及社会更应给予应有的警示、关注与政策引导,以免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不能自拔,造成更大的损失。

责任编辑:宋美丽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