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关于畜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与解析

关于畜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与解析

作者:佚名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时间:2015-06-09 09:08点击: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中央和新一届中央政府基于对科学规律和发展现实的深刻认识而提出的全新论断。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也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就是说,新的发展趋势、新的发展标志及新的发展要求已得到充分、清晰和相对完整的呈现与归纳,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政策,可谓一次重大转折与进步。

 


 

  当前,我国畜牧业在以往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步入了以“换档、转型、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或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常态之新趋势

  行业或产业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大体走势或变化趋势是判断是否告别旧态步入新阶段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畜牧业发展态势出现了以下明显变化,从而与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1.产业扩张速度平稳下降,部分品种、部分阶段出现了回调现象,市场供不足需已成为历史。从改革开放之初到“十二五”初期,肉蛋乳等长线畜产品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或紧平衡状态。随着禽蛋、生猪产能先后实现充足供应,鲜乳和牛羊肉则成为相对短线产品,价格一路攀升。但到了“十二五”中后期,这一局面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既与国内或区域内畜产品生产长期较快增长有关,亦与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以及国外畜产品大量进口(及走私)相关。总体看,畜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已从7%~10%降至3%左右,有的品种还会出现年度负增长,这与经济学供给学派的学说与收入拐点理论相符。

  2.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提价及利润空间大幅压缩,发展动力不足。近十年来,饲料原料、雇工价格一路上扬,加之用地、保健及环保投入的增大,使得畜禽养殖快速转型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目前,每公斤活猪饲养成本已达13.5元,每公斤牛奶成本达3.70元,与欧美及澳新等国相比,平均要高出25%~60%。在此情况下,畜产品要保持应有的赢利空间和市场竞争力非常困难。这也是近年大量肉、乳制品,特别是大包粉快速涌入国内市场,从而出现原奶降价、牛羊肉波动和生猪价格长时间低迷的主导因素之一。

  3.产业转型日趋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与专业化迅猛发育,正成为商品生产主体。近五年来,随着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市场的倒逼,使得整个畜牧生产呈现快速转型之态,具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即生产方式由大部分兼营兼业向专业化转变,以迅速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水平;组织方式由分散、独立向协同、合作转变,各类合作社、产业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标是抱团取暖、组团发展;经营方式加快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科技与管理得到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已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整个产业正摆脱传统落后状态,向着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现代产业华丽转身。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是令人欣喜的旅程。

  4.国内畜牧产业北移趋势明显,比较优势变化与资本注意力的转移加快了这一进程。长期以来,我国乳业以北方省份(黑龙江、内蒙、河北)为主产区,生猪则以中南部省份(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为主产区,肉牛肉羊则以草原牧区和粮食大省(山东、河南、安徽)为主产区。随着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步入产业升级新阶段,土地、用工、投入品成本飙升,加之气候、环境与环保的压力,导致上述地区畜牧业生产条件向负面变化,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在新《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中央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相继出台后,畜牧养殖业开始向土地、环境、饲料及用工更具优势的东北、内蒙转移,恒大、汇源、中粮等各路资本、企业纷纷北上,建设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基地,尤以生猪业为甚。

  5.产业发展越发具备理性与韧性,大起大落与无序竞争逐渐减少,产业自愈能力日益增强。多年来,“猪周期”往复不断,规律性难以把握;蛋禽生产一年甚至有二三次波动;奶业的抢奶、拒收也多次上演,许多散小户快速退出。但与此同时,那些长期从事养殖业并有一定市场把控力的企业家和准备大举进入现代农业、食品产业的资本,从产业大势着眼,继续在优势产区布局产业基地,有效弥补了散小户的退出。尤其近两年的漫长低猪价周期,并未像以前那样导致基本生产力受到过大伤害;肉牛肉羊生产尽管近年也出现了少有的价格波动,但投资者仍旧看好产业前景。这是市场陶冶的结果,也是产业在波动、调控的往复博弈中逐渐成熟的过程。

  新常态之新标志

  判断一个产业是否转入新阶段或步入新常态,必须有一些标志性的轮廓或事件与旧的阶段或形态形成了反差并易于区分。它和新趋势有必然联系,又属不同的坐标体系。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五点:

  1.摆脱传统落后走向现代化成为主导性标志。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开放与竞争,以及理念、手段、方式的变革,畜牧产业也在经历着惊喜与痛苦并存的蜕变。近三年,我国畜牧业迅速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我省仅新建的年存栏规模达2000头(泌乳奶牛1200头)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即达182家,共有近万个规模化养殖企业投入运营。这些企业一改传统产业的散、小、弱、粗状态,开始以工业化的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合作化的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定位建设、运行,并把技术、信息与管理整合进产业组织与运营之中,使得产业的现代化有了基本支撑,其经营水平、生产效率及比较效益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2.资本与品牌已成为强势力量。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够以相对优越条件实现资源整合、形成主导性力量的,必须是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及成熟的商业运作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或创业资本,否则,光靠本土企业或小型企业的自我积累或弱弱联合,难成大器。目前,伊利、蒙牛、光明、飞鹤、完达山、贝因美等乳企已基本垄断了北方奶源市场;温氏、雨润、双汇、金锣等占据了生猪产业的高地;恒大、汇源、中粮等开始强势进入绿色食品和现代农业领域。这类企业无不是利用资本和市场的组合,以品牌为媒介来参与和赢得竞争的。这既是畜牧产业进步的标志,也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责任编辑:宋美丽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