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警惕骑在猪身上的金融资本

警惕骑在猪身上的金融资本

作者:佚名来源:经济观察报时间:2015-08-04 08:14点击:


  “风口来了,猪也能飞上天”,何况是猪肉呢?这句股评家们的戏谑之言已然成真。就在上周中国A股再次上演千股跌停的当口,猪肉概念股逆势飞扬,一些股票的价格从3月至今已经累计上涨近一倍,丝毫不顾大盘暴跌的惨烈行情。虚拟经济如此疯狂,回到现实,更令人唏嘘。据近日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显示,中国猪肉零售价格自3月中下旬开始上涨,节节攀升,到7月20日为止的4个月时间里,猪肉价格涨幅接近50%,创下三年新高。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默契表演不禁让人疑问,到底是什么力量让猪肉飞上了天?

  大多数市场分析人士倾向于用经典的价格理论,也就是供需关系来解释这个问题。比如从供给上看,过去两年公认是中国猪周期的底部,由于价格长期低迷导致接近一半的养猪户黯然离场,生猪存栏量至今保持下降趋势。因此,即便现在是消费淡季,需求并不比春节期间旺盛,但能上市的猪肉少了,需求量不变的前提下,价格也自然会涨,这是常理。但真实的市场是按照这样一个完美的模型来运转的吗?我们最好审慎怀疑。

  众所周知,猪肉在中国每年的消费量极高而且按照某种消费规律变动,而生产则相对滞后至少半年甚至一年,导致价格波动很大。很明显,这个市场带有典型的大宗商品色彩,而有大宗商品的地方必然有大量资金存在。生猪市场早已出现这种趋势,比如华尔街投行巨头高盛在2008年就高调宣布大举进入国内养猪业,斥资2亿至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口气全资收购了10余家专业养猪厂。自2010年后,更是不断有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养猪业,跨行进军养猪的企业或基金以及扩大养猪规模的上市企业已不下几十家。

  大量资本涌入带来的后果是,一开始产能会大幅度过剩,导致价格一落千丈,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养殖散户往往会亏损退市,而大资金维持的规模养殖业却能保本微利,致使这个行业迎来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调整,最终导致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筹码也越来越集中。

  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生猪养殖业原本集中度就极低,少量的资本根本不可能控制整个市场,达到垄断和操纵价格的程度。但事实是,近年来散养户占比呈下降趋势,而规模化养殖已经越来越成为趋势,最新数据显示已经占据40%,将近半壁江山,再用“集中度低”来形容已经殊为不合适。散养户们也发现,最近几年生猪价格就像股市一样把握不住,原来“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猪周期也不管用了,猪肉市场一反常态的三年跌势,肯定不是集中度很低的竞争市场该有的状态。

  虽然传统观念认为,无论是生猪还是猪肉,其储存和运输都非常不方便,通过资金来囤积居奇并没有太大好处。但如果不是用以往看待“大蒜炒作”的思维来看待猪肉,人们会很清晰地发现,大量资本不仅进入了养殖行业,还同时在猪肉加工行业和流通流域两头下注,整条产业链都被导入到大宗商品资金运作的通道中。在这种状态下,一旦风口来临,猪肉价格飞上天就仅仅是时间问题了。

  按照常识判断,资金流向哪里,哪里就是风口。现在风口的确来了。迫于经济下行压力而实施的货币宽松政策,特别是今年以来多次降准降息等做法,使得本来流动性就不缺乏的市场信贷更为泛滥,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一时仍难见成效,转而大举流向股市。六月中旬股市暴跌前后,一大部分资金又从股市里流出,转而在房地产乃至大宗商品市场寻求出路,这其中或许就包括生猪市场。

  如果从资本逐利的本性来看,让猪肉飞上天的力量,其兴趣显然不光在大宗商品领域。猪肉价格在大宗商品市场随风起舞的同时,必定也是猪肉概念股在资本市场狂欢的开始,前者不止,后者就不会放弃狂飙突进,这是资本双向获利的手段,也是资本退出的最后一条通道。特别是其中追逐快速获利的金融资本,是绝不会愿意让自己陷在产业层面而无法自拔的。

  谁能想象最终的结果?举个例子,如果猪肉涨到历史高点,政府会不会采取行动;如果跌下来,国家会不会救“市”?涨跌之间,究竟谁在获利?这些问题,也许只有决策层才能回答。

责任编辑:宋美丽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