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湖南常德跳出“大养殖大污染”怪圈

湖南常德跳出“大养殖大污染”怪圈

作者:侯碧海 伍振来源:常德日报时间:2016-03-14 11:05点击:

   春节期间,津市毛里湖西湖渔场的生意格外火爆,来自广州、重庆、成都、长沙等地的水产运输车在这里排着队,鱼刚起网,便被抢购一空。

    西湖渔场场长肖文振告诉记者,渔场坚持生态养殖,禁止投肥投料,水质好,鱼的品质更好,抗病能力强,身价也水涨船高,备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津市抢抓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机遇,紧紧揪住畜牧污染这个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头号大敌,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探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化养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探索了一条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又兼顾生态保护的湖区生态循环畜牧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逐渐跳出了“大养殖大污染”的怪圈,在提高湖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我们不让你们投肥”

  毛里湖是全省最大的溪水湖和全省第二大淡水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承包湖区经营权的养殖公司向湖体大量投肥投料养鱼,造成湖水富营养化,周边水产养殖大户在承包的湖面设置围栏和网箱,精细化养鱼养蚌,也增加了水体污染。那时的毛里湖,遍布蓝藻,湖水粘稠发绿,湖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我们不让你们投肥养殖!”当地居民堵住送肥车经过的道路,自发起来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肖文振说,当年的环湖矛盾非常严重,乡亲们在路上遇到他都不会给个好脸色。

  为使畜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相促进,津市在畜牧业发展中注重把握好进退关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对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户建档登记,逐步实施退养,在核心水域组织拆除网箱2490口,围栏11000米,全面禁止投肥养殖。同时他们将该湖水域功能调整为饮用水源地,规定在湖泊周边2公里范围内实施禁养。

  湖南旺森农牧是一家有20多年养猪历史的本土养殖企业,为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国家活体猪储备基地。然而,它也曾是毛里湖湖区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不可避免地污染着湖区的水质。

  “旺森农牧必须整体迁移!”津市市委、市政府态度坚决。为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津市投入4000多万元,帮助该企业实施整体迁转升级。新址占地面积200亩,设计存栏母猪4000头,年出栏商品猪8万头,成为省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养猪企业,实现了生产经营与环境管控的国际化、规模化、数字化、生态化,旺森农牧采用先进的粪污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800立方米的发酵罐2座、400立方米双模储气柜1座、脱硫脱水和发酵后水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沼气工程,以及有机肥加工项目,对产生的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将干粪制成有机肥,粪水进行生物发酵制成沼气供热或发电,年产有机肥上万吨,沼气可供周边200多农户使用。

  在多方的努力下,毛里湖完成了从浊到清的蜕变,如今碧波荡漾,水质达Ⅲ类,部分达Ⅱ类,青山碧水又回到了湖区百姓的生活中。

  据悉,到2015年年底,津市在风景名胜和大型水库、湖泊周边关停养殖场12家。

  “请安心做个农庄主”

  规模养殖易造成环境污染,单家独户或小型散养易出现不规范排放。为处理好“大”与“小”的矛盾,津市引入规模适度、标准化运作和以大带小的种养平衡机制,通过发展生态小农庄找准突破点。

  佳和农牧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近年来津市引进的战略协作项目。公司推行“集团公司+生态农场+生态小农庄”发展模式,为企业、政府、农民三方创建了合作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公司的发展前景、政府的惠民意向、农民的致富愿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药山镇临东村朱泽奎的小农庄里,整个基地500平方米的猪舍全部采用干清粪工艺设计,实现干粪与尿水的分离。干粪收集起来堆放发酵以后用作肥料,也通过管道输送到了农庄1500亩的山地上自然消化,穿越整个山地,密不透风的杉树林像水洗过一样亮堂,难得找到一片黄叶子,“虽说是养猪,但这片消化了猪粪的山林里的花木果蔬长势这么好,又是一笔附加收入。”朱泽奎说,去年夏天他家池塘里的莲蓬因为粪肥结得特别好,比一般的莲蓬都大了一圈,今年他还准备在池塘里养些泥鳅,“一粪三用”、变废为宝,还可以增加收入。

  另外,尿水都进入了周边的沼气池。朱泽奎介绍,他现在自己家里用的都是沼气,还可为周边10余户人家供气。

  环保部的指导标准是1亩地最多只能养10头猪,佳和农牧一直严守这个规定,采取猪、沼、果(树)、蔬、林、鱼相配套的方式循环综合利用,多养一头都不行。

  过去养猪,都是家庭式放养,是一个简单、绿色的小生态圈,而当规模化养殖以后,环境承载不了,污染问题就随之而来。佳和农牧选择了把规模化养殖打散,重新恢复了家庭式养殖的传统,并规范排放。

  “我们流转的这1500亩山地之前都是荒山,这两年我们慢慢地都种上了果树苗木,还有油茶。虽然去年生猪只出栏700头,只有7万多元的收入,但我相信前景一片光明!”说到未来,作为返乡创业榜样的朱泽奎满脸期待。

  目前,津市已有生态小农庄48家,存栏生猪总数达3万头,小农庄生猪代养收益平均每头达110元。据介绍,未来几年,津市生态小农庄将发展到300家,他们将与佳和农牧形成自主或联营品牌,通过“互联网+”,实现与消费者终端的互动对接,打造生猪产业升级版。

   “我不记得这是第几批客人了”

  去年12月底,温氏集团宁乡分公司和长沙依赛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慕名来到位于津市的湖南仕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蚯蚓养殖示范基地考察学习。仕林生物科技负责人罗承喜笑言,他已不记得这是第几批前来考察学习的客人了,这中间有政府官员,有企业负责人,也有农户,去年9月全省现代畜牧业工作会议在津市召开期间,来考察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当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其中养殖业在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半。

  在津市仕林生物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占地10多亩的钢构工厂里,一排排的水泥床上,全部养着一种红色的蚯蚓。公司负责人罗承喜告诉记者,这里共有1380个养殖床,全部是用猪粪和食用菌渣来养殖蚯蚓,每年可消纳猪粪4000吨,产蚯蚓160吨。

  “猪粪养殖蚯蚓后,经过消耗、转化,全部变成高档有机肥,每吨售价超过1000元,在市场上非常抢手,蚯蚓是高蛋白饵料,用来养殖黄鳝、泥鳅、甲鱼,同样供不应求。”罗承喜扒开一片蚯蚓,乐滋滋地向记者介绍。

  除了这种厂养蚯蚓模式,津市还涌现出做法有所不同但效果很好的水养模式、棚养模式和林养模式。

  津市在水一方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发了“生猪—蚯蚓—水产”的水养循环模式,以生猪粪便养蚯蚓,用蚯蚓喂养泥鳅等。合作社水养蚯蚓基地50亩,年产蚯蚓32万吨,产值近150万元,年可消纳猪粪5000多吨。利用充足的蚯蚓资源,发挥其高蛋白饲料增产和减少病害的比较优势,发展泥鳅产业基地200多亩,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

  毛里湖镇大山村村民夏进秋利用2亩面积共4个大棚,探索出“生猪+蚯蚓+水产”的棚养模式,采用大棚堆肥养殖蚯蚓,将充分发酵的牛粪、猪粪做成高0.3米、宽2米、长53米的蚯蚓床,上面盖上稻草,按时加肥,让蚯蚓自然生长。他的大棚每年可消纳猪粪、牛粪400多吨,产蚯蚓6吨,每年增加收入8万多元,用蚯蚓养殖的特色鱼也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新洲镇养殖户沈善喜在杨树林下用牛粪养殖蚯蚓2亩,发展了一条“林下饲养蚯蚓,蚯蚓改良土壤,增肥速生杨树”的林养模式,可年创收入6万多元,可消纳牛粪400多吨。夏季,杨树林为蚯蚓床遮阳控温,落叶为蚯蚓床遮光保湿,腐枝烂叶为蚯蚓提供食料,同时,蚯蚓又为树木提供大量氮、磷、钾元素和生物菌肥,排出的二氧化碳可使树木光合作用增强,管理蚯蚓床时定期喷水又给树木提供了高效水肥,牛粪被分解后又培肥了地力,加快了杨树的生长。

  目前,津市蚯蚓养殖基地达到15个,总体规模在全省首屈一指。根据目前的生产需求量计算,津市蚯蚓养殖每年可减少养殖粪污直排5万多吨。15个蚯蚓养殖基地连着前端养猪基地26个、养牛基地8个,后端有机肥大棚蔬菜基地98个、特色水产基地22个,延伸带动870户专业户,户均年增收上万元。

责任编辑:宋美丽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