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江西:环保赣江行剑指农业面源污
作者:郭宏鹏来源:法制日报时间:2016-06-08 13:32点击:次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长期以来,江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接力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桃莲表示,环保赣江行作为省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活动,要继续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好,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中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据介绍,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将通过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中,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主要目标,统筹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化肥农药科学施用等工作,加快形成有利于维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江西省人大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组近日先后奔赴吉安市和新余市4个县(市、区),围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展开调研。检查采访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虞国庆带队,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相关负责人参加,《法制日报》记者作为新闻媒体代表全程参与此次检查采访活动。 畜禽养殖场实现废水零排放 此次环保赣江行第一站走进吉安新干县。检查采访组在大洋洲镇新市村养殖小区看到,曾经饱受诟病的养猪场里,“摇身一变”竟出现了2000余平方米的箱包厂,成品仓库、生产车间、配料车间、包装车间都是利用猪场改造而成,10余名女工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 检查采访组了解到,新市村养殖小区原有该村瓦城、李家村民的养猪场49家,猪舍61栋,面积1.24万平方米,生猪饲养量在2014年达1.16万头。如此大规模的生猪养殖给村庄周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2015年该养殖小区被规划为禁养区。 猪场关停后,不少养猪户开始谋划发展新产业,大洋洲镇也积极倡导养猪户转产,并出台政策,对成功转产且不产生污染的给予适当财政奖补。如今,该养殖小区正被打造成生猪禁养转产示范基地,主要规划发展制造业、食用菌栽培业、建筑材料加工业三大产业。目前,基地内已有3家企业成功落户,还有两家食用菌栽培企业正准备落户。 据悉,新干县坚持高位推动,大力开展养殖污染治理,科学编制“三区”规划,积极推行禁养区退养工作,去年全县共禁养生猪养殖户1000多户,拆除栏舍10万平方米,发放补偿资金40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30多户养殖户改造现有猪场进行箱包、竹木加工、食用菌种植等,效果很好。”新干县委书记刘毓名介绍。 位于新干县沂江乡禁养区的大洲水库,属小型水库,水库周边的3个养殖户年饲养生猪1.5万头,养殖废水长期直排水库,严重污染水生态环境。全面禁养以来,水库水质现已从四类改良到三类,真正实现了“人放天养,清水养鱼”。 吉安县固江镇的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年出栏生猪达11万头。检查采访组成员在现场看到,该公司建有完善的大型沼气池、废水工业化处理设备运行良好,较好地实现了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没有闻到明显异味。目前,沼气发电基本可满足养猪场自用,并能够对病死猪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检查采访组在吉安县永阳镇检查的另一家企业荣和养殖有限公司,投产3年来,周边村民零投诉。该公司通过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利用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并发电自用,然后将养殖废水经过七级氧化塘逐级消减,使得污染浓度梯次降低,最终水质几乎可以养鱼,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对此,虞国庆满意地说,今年环保赣江行继续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推动《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落实,督促各地尽快划定“三区”,切实落实好禁养区内畜禽养殖企业的关停、搬迁、转产;现有畜禽规模养殖企业配套应当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新改扩建企业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尤其要把建立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作为根本出路予以大力推行。 减少化肥使用实现增产增收 寒梅岭上300亩腊梅迎风招展,漫山遍野的白茶、杨梅和翠冠梨树依次展现在眼前,让人犹如徜徉在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中。从户外走进展馆,只见智能温室里万株花卉争奇斗艳,大棚里还有无土栽培的蔬菜以及各种果树……检查采访组成员来到峡江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后,争相为这个“生态农场”点赞。 据了解,该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占地3000亩、示范区6.8万亩、辐射区40万亩。在建设过程中,峡江县把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理念引入到农业示范园,实行园区、景区、少数民族风情区、美丽乡村村落社区“四区”联动建设,打造集生产示范、科技孵化、休闲旅游、农业会展、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2015年,该园区共投入1.3亿元,新建设1.2万平方米智能温控大棚,28万平方米连栋钢架大棚,5个休闲家庭农场,5000平方米农产品物流港,7000平方米孵化创业中心,2万平方米农产品加工区;新开发了千亩高效设施农业、千亩茶花、千亩茶叶、千亩黄桃和千亩梅花基地5个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推动现代农业腾飞的两个翅膀。”峡江县委书记徐开萍向检查采访组介绍说,园区最大的亮点是利用智能温控大棚建设的“微缩型”万花园、百果园,采用嫁接、无土栽培、肥水温控等先进技术,培育、展示特色花卉、精品果蔬品种。同时,植入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理念,对接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打造园区全新经营模式。 近年来,峡江县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效地防治了农业面源污染。金坪民族乡优质稻专业合作社由种粮大户石玉莲于2013年7月发起成立,已带动周边农户1000余户进行绿色防控,面积1万多亩,实现了合作社成员共同致富;通过主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实行统防统治,每季每亩可降低用药成本30至60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10%左右。 随着种田面积逐年扩大,为提高防效和降低成本,石玉莲自筹资金10万元采购了一架植保无人机,每小时能够播撒农药50亩,是人工防治的20多倍,每亩成本降低5至7元。 新干县则在农业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绿肥(红花草)种植、秸秆还田、施用石灰等行动,全县绿肥种植面积万余亩,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肥使用、实现了增产增收。桃溪乡瑶埠堎村小组,从2013年开始种植绿肥500亩,通过种植绿肥,水稻亩产提高100多公斤,化肥使用量降低20%,有效减轻了面源污染。 检查期间,虞国庆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和秸秆还田、资源化利用,重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贮存和处理。 大型沼气工程农村集中供气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检查采访组在路过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时临时下车检查,高兴地看到这座千年古村在全县率先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后,新建了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对86棵百年古樟全部进行有效保护,做到了“水声潺潺,绿树成荫”。 该县首个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项目,建在金坪民族乡新民村。检查采访组成员在现场看到,该工程利用“无动力厌氧池+人工湿地”,几乎不需要运行成本,日处理生活污水达40吨,能够集中处理800多居民的生活污水,实现达标排放。目前,吉安市正在全面推广这种做法。 农村清洁工程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民生工程。虞国庆在检查采访各地实施清洁工程情况后认为,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县级人民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推行简便易行的分类减量模式,加强收集、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保洁管理等制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取得新的进展。 2013年,农业部提出农村能源应向特大、大型沼气工程方向发展,规模化的“种养殖—能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检查采访组在新余调研期间发现,该市渝水区罗坊镇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的建设和运营,作为一个独特的案例,较好地解决了当地一系列环保和民生问题。 据介绍,江西正合环保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启动了罗坊沼气项目建设,项目共分三期,计划总投资2亿元,主要由罗坊镇村镇6000户沼气集中供气、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循环生态农业园区三部分组成。 沼气站利用畜禽粪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用于并网发电和集镇供气。病死猪经过破碎、高温消毒、生物降解等一系列规范处理后,废渣也可作为沼气发酵的原料,实现病死猪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沼气站目前可处理病死猪两万头。 罗坊镇下排村千亩绿色水稻种植示范园,依托沼气站建立了“沼肥在水稻上应用”为内容的“N2N”区域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行清洁生产和智慧农业,生产绿色水稻,是对传统的“猪—沼—果”模式的转型升级。 “本园已建设沼液储存池2500立方米,建有沼液输送管网和喷灌设施。”该示范园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吸粪车将沼液运输至各储存池,每个储存池配置污水泵。据统计,该示范园建设将使每亩减少化肥用量75%,减少农药用量35%,每亩单产绿色优质稻谷500公斤,每亩节本增效150元。 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检查采访组还发现,位于吉安县浬田乡的正邦科技浬田生态养殖场,整个环保区域设施简陋、臭味难闻。该公司已经投产多年,未能按照“三同时”规定同步建设环保设施,虽然后期补建了沼气池,但产生沼气后未充分利用,给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大量的污水直排到几个未经防渗漏处理的池塘中,易给土壤和水系造成污染。 采访组成员认为,对吉安县范围内正邦集团的几个规模化养殖企业要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对浬田养殖场应采取限产、限改的强硬措施,相应发出黄牌警告、红牌预警;省市县三级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要加大现场督导力度,依法监督、落实责任、限期解决问题。 弘扬先进,曝光落后,是环保赣江行多年来坚持不变的风格。去年5月,环保赣江行活动被国家环境保护部、中国法学会评为“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成为全国人大环资委系统获得的唯一殊荣。这都源于自1995年创办以来,环保赣江行坚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环保赣江行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是基于当前农村环境形势判断而作出的重要工作安排。在2016年环保赣江行新闻发布会上,冯桃莲介绍说:“去年,我们通过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活动和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依法推动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同时也发现,江西作为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省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江西作为农业大省,多项农业重点工作和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是建国以来全国两个从未间断输出商品粮的省份之一,但在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日益严峻,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据江西省社科院农业面源污染防控课题组调研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443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29%;农药使用量10万余吨,比2000年增长了94%;农膜使用量5万多吨,比2000年增长了80%。 “农业内源性污染日益加重,直接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冯桃莲强调,环保赣江行将通过扎扎实实的检查采访和跟踪回访,推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解决一些影响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突出问题,真情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责任编辑:宋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