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热闻 > 产业观察 > 热点人物 > 猪圈里有群追梦人

猪圈里有群追梦人

作者:徐声高 李芳芳 陈化先来源:上饶日报时间:2008-07-08 11:25点击: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万年人把采集来的植物培育成贡米,把捞取的贝壳养成珍珠。先人开拓创新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万年一代又一代人民,现在,勤劳智慧的万年人又打造出全省第一个生猪集团,青春和梦想在“猪圈里”开出一朵又一朵奇异之花。

  汪世彪   凭韧性抢市场

  生猪行业难赚钱  也能赚钱

  今年汪世彪60岁,但他却依然青春焕发,做着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梦。

 
 “猪肉是刚性需求食品,就像大米白面一样,是人们最基本的食品。”1997年,汪世彪瞅准目标,带着全家仅有的3.5万元积蓄办起了吉星种猪有限公司。尽管前三年都没有赢利,但是老汪没有放弃,熬到第四个年头时,终于一举翻身。如今,他的公司年出栏生猪达到8万头,在广州、上海、厦门、温州等地都建立了销售网点。

  在汪世彪的影响下,他的子女都分别成立了各自的养猪公司,并逐渐形成了万年最大的养猪家族企业。2007年,汪世彪当之无愧地被推选为万年生猪集团的董事长。“生猪行业已经从低收入低风险低回报,向高收入高风险高回报转变,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这个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目前,在汪世彪的率领下,万年生猪集团正在紧锣密鼓地做着上市前的各种准备。

      以技术保质量

  能做成是好事  做不成也要成垫脚石

  1988年,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畜牧专业的江作川,分配到一个养猪场做技术员,每天和猪粪打交道。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江作川潜心钻研,使母本繁殖率提高了15%,并获得了上饶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江作川却成了全县本科生下岗第一人。带着梦想与遗憾,他曾独自闯荡上海,但最终还是回来了,并多方筹资买下一个养猪场,继续着他所热爱的母猪良种繁育事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在二元母猪繁育的基础上,寻找到“大白”作父系与“长白”作母系的最佳配种,这个品种的猪不仅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而且体形修长,肉质美味。凭借着这项研究,他被授予“江西省养猪先进个人”称号。

  作为万年生猪集团的秘书长,他欣慰地看到,集团正在迅速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尽管目前我们只走出了一小步,但我们会努力向前,至少要成为后人的垫脚石。”从江作川的眼里,我们看到了万年生猪产业的希望。

      以诚信铸品牌

  创业过程很艰苦  也很快乐

  “责任通常分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永远是被动的;一种如啤酒,刚倒半杯,便已泡沫翻腾,永远是主动的。”陆晓鹏已经是那半杯啤酒,因为他正在翻腾。

  陆晓鹏从南京粮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饲料厂工作。默默无闻数年后,1999年他被委以重任,担任厂长,尽管呕心沥血,但受体制拖累,第二年,他和职工们一起下岗了。

  “下岗并不可怕,怕的是思想下岗。”陆晓鹏并没有沉寂,他带领20多个下岗职工,自筹资金100多万元,办起了有200头母猪的养猪场,并凭借着自己不断成熟的自繁自养技术,使猪场规模不断壮大。到2001年,他的益友农业开发公司成为肉猪供基地;2002年陆晓鹏联合其他养猪专业户,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公开对外界承诺不使用违禁药品;2006年,公司发展到拥有母猪1500余头,年出栏猪2至3万头。

  然而,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蓝耳病”,袭卷了猪场,先后死了6000多头肉猪,损失500多万元。巨大的损失面前,陆晓鹏几乎就要崩溃,痛定思痛之后,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整,企业的管理和防疫水平也上了更高的台阶,陆晓鹏的养猪场规模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八年抗战,八年心酸。陆晓鹏带领自己的员工终于走出来了。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投资100多万元建一个沼气池发电站,利用猪粪资源为百姓造福。

责任编辑:  

猪易数据

热门讨论

热门猪病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