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从大山里走出去的白河大学生夫妻,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收入,甘愿回到家乡当起了猪倌。如今,他们的养猪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这对勇于创业的大学生是来自白河县冷水镇星义村的熊本锋与城关镇胜利村的黄秀丽,夫妇俩都才刚满29岁。他们的养猪场就位于白河县冷水镇星义村。记者在当地采访时,恰逢男主人熊本锋在杨凌接受养殖技术培训。
日前,白河县畜牧产业建设现场会参会人员参观黄秀丽(右一)的养猪场。
黄秀丽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俩本是高中同学,2000年,黄秀丽以68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陕西科技大学,熊本锋考入了郑州科技大学。2004年毕业后,两人相约前往深圳打工,在一家贸易公司分别负责国内和国际贸易,两人月收入可达1万余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丈夫在网上看到了家乡正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情况,政府也对养殖户给予帮扶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扶持,我们就想到了回家养猪,当一个新型的知识型农民。”黄秀丽对记者说。
黄秀丽说,刚作出这个决定时,家里一致反对。那时黄秀丽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解释,细说家乡的政策、发展前景与自己回乡创业的决心,最终说服了家人。
2007年4月,夫妻俩回到家乡,将打工积攒下来的10多万元全部投入到建养猪场上,又贷了5万元,建起了占地150平方米的场房,购进仔猪,当年共出栏80头,收入10多万元。
此间,县农业局及冷水镇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派出畜牧专干进行技术指导,调运优质种猪,送丈夫参加市上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组织他到外县和本县的畜牧强乡镇参观取经。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今年3月,他们投入30万元再建了480平方米的正大模式圈舍。黄秀丽说,按照县上的政策,发展养殖业,不仅有金融部门的贴息贷款,政府还对建圈和引种进行奖补,对新建正大圈舍每栋奖补1500元,在镇养殖小区的圈舍,每平方米还奖补50元。同时,养殖户每引进一头二元母猪奖补300元,引进一头公猪奖补500元。
“仅靠养猪还不行。今后我们还要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循环经济。用猪粪喂养蚯蚓,将蚯蚓加工成饲料喂猪、鸡、鱼。同时,猪粪水可进池塘栽莲藕,池塘可养鱼,蚯蚓粪可栽植草莓等经济作物。这样既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提高经济效益呢!”黄秀丽充满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