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闻 > 产业观察 > 热点人物 > 陈春花:如果我是董明珠就与小米合作
作者:徐昙来源:中国经营报时间:2014-01-19 07:59点击:次
中国企业的第一代财富缔造者大都年事已高。刘永好60岁了,柳传志70岁,任正非70岁……让职业经理人接班,还是让儿女接班是企业家正在权衡的难题。 在企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个“另类角色”是陈春花,既非职业经理人也非“二代接班人”。她的角色像学院派导师又是企业经营者。学院派是否真能掌控好企业发展,理论接触实践是否能禁得起考验?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到了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陈春花。 不合作意味着死 《中国经营报》:新希望以前是“董事长刘永好+总裁黄代云”组合,现在是“刘畅+陈春花+陶煦铁三角结构”,刘畅尚在成长中,你更多的被看做企业的智囊,新董事会该如何组建有效的新团队? 陈春花:2013年5月新希望六和开启全新的董事会结构和管理运营结构,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这个组合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中也算是一个创新。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全新组合,一方面是源于创始股东们,包括刘永好、张效成、黄炳亮、黄代云4位董事长往后退,让更年轻的人走到前台来,这是企业对变化做出的一个选择。 我本人出任这个全新的职位,已经不再是一个企业智囊的角色,而是一个具体承担责任的人。我非常清楚知道我、刘畅和陶煦需要各自肩负的责任是什么。刘畅代表着大股东对于新希望六和的明确的支持和责任的担当,陶煦代表着运营团队稳定获取绩效的能力,而我则代表着战略转型、可持续成长、组织能力打造转型成长的责任。在新董事会运作的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在企业战略梳理、组织变革、夯实基础方面都做出了有成效的工作,治理结构以及决策有效性也看到明显的提升。新的董事需要更加强化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我们有非常好、非常专业的独立董事,也建立了有效的董事会议事议程以及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因为我们3个人的组合,使得董事会与运营班子的沟通、协同工作,推进变革的各种工作中,都得以顺利进行。 《中国经营报》:新希望六和目前实行了一种不常见的联席董事长制,这是否是“过渡时期”的安排?当公司机制理顺了,会恢复为一个董事长制度? 陈春花:企业在自己的发展阶段中,基于自身的发展条件、资源以及发展阶段会作出组织模式选择。我们现在选择的联席董事长制,是因新希望六和发展现阶段所需要的组织形态。我们并没有用“过渡时期”的概念来理解,而是理性地分析公司目前发展的阶段,公司战略发展的规划以及公司组织能力所处的阶段,做出的组织规划和设计。这是一个明确的选择,不是一个“过渡时期”的选择。公司现在在治理结构,董事会与运营班子责任分担,战略梳理、经营绩效改善以及组织变革方面,都已经取得好的成效,符合上市公司合规要求,建立了有序的议事议程和工作习惯。 《中国经营报》:目前你在新希望六和内部做了很大的组织架构的调整,这是什么样的调整? 陈春花:一方面是组织上的调整,我们内部称之为组织激活,如果业绩出现下滑,或者增长不明显,甚至负增长的话,很大的可能是因为组织不适合这个企业的发展。大型组织要成长,不能靠一个能人,小的组织可以靠一个能人,大组织必须是整体激活。如果想当期业绩恢复得比较好的话,最重要是激励基层管理人员。不懂管理的时候,常常就会把激励重点放在高管,所以你会发现高管奖金都很高。但是高管实际上对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想解决当期绩效的话,一定要激励中层和基层。 另一方面,经营需要回归到行业的本质、顾客的价值。所以我们围绕着产业价值和顾客价值做经营上的调整,包括贴近养殖端,贴近养殖户,贴近区域市场。我是2013年5月22日董事会聘任的,7月12日调整就全面展开了,8月份公司的业绩就开始大幅反弹。 《中国经营报》:新希望的体积现在已经膨胀得越来越大,用刘永好的话说,他“每天去一家公司,一年都走不完”。如何管理这样大的公司,让最高决策意志能准确地传达到基层,并被很好地执行? 陈春花:的确新希望六和是一个体积比较大的公司,但是相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企业,这并不是一个太大的规模,因此在我看来,我们需要的是解决管理有效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企业规模并不直接相关,而是与企业的组织设计、管理者习惯以及企业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小的时候,完全需要依靠企业领导者的“走动式”管理,这样才可以保证领导者与一线员工能够直接接触并保持一致。但当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企业的管理需要依靠组织,而不是个人。因此如果需要让最高的决策意志能够准确地传达到基层,需要有合理的授权,以及有效的沟通,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一致的企业价值观。如何产生组织最大力量,让所有成员能够选择公司利益就是最重要的核心。 所以,对于组织力量的理解是管理大型企业的根本之所在。新希望六和目前在全面展开组织激活的工作,从划小经营单元开始,让管理者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一线,贴近用户。围绕着经营单元展开组织变革、能力提升以及文化凝聚。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思维”这个词现在被高频率地提及,尤其是在传统行业内部。新希望也是传统产业。互联网思维被看成是传统产业突破藩篱的必备思维方式,可是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产业的路径在哪里,如何改变? 陈春花:“互联网思维”的确是今天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我们也在运用和理解这种思维。在我个人看来,互联网思维意味着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词:“用户至上”“免费”“整合与融合”。跨界实际上就是融合,你不跟谁在一起一定是错的,你跟谁在一起一定是对的,因为互联网就是这个概念,就是互通互联,那就必须融合,然后整合,那些所有能够跨界融合成功的,在商业模式上都会成功。如果我是董明珠,就与小米合作,做一个“小米格力”,不合作意味着死。 这三个关键词说明,我们今天需要给予用户的层面思考问题,而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产品或者我们自己的顾客。同时需要能够真正地具有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能力,这种真正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涉及到如何让渡到用户,并免费提供,而整合与融合才可能在分化与细分的互联网世界中,获得新的能力和新机会。 所以我应经不再用传统产业这样的表达方式来看待今天的各行各业。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行业都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每个行业都需要具有互联网的特征,只是在不同的行业这些特征表现得方式不同而已,但核心之所在就是如何与用户在一起。我们很清楚我们的用户在哪里,所以我们只是需要与他们在一起就好,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同事们的要求,我想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下去,我们也就成为一个具有互联网特征的公司。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