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闻 > 产业观察 > 热点人物 > 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降低企业成本,挺起经济“脊梁”
作者:李涛 李标 牛春安 于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时间:2016-03-08 08:16点击:次
![]()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郑州思念集团董事长李伟 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启动。供给侧改革正从“高频词”化为政府、企业明晰具体的改革“路线图”。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的传统产业,目前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急切盼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早日落实,也盼望在降低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的成本方面,政策实施的力度更大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工商联副主席、郑州思念集团董事长李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企业减负”这几个字上。 传统产业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诞生“千亿”巨头公司毫无压力 “为什么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多支持传统产业?这是因为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李伟代表认为,在当今中国,大家都在为互联网带来的变革而欢呼,而一提起传统的产业如制造业、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行业,不少人会马上与“落后”、“陈旧”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 李伟代表认为,传统产业并不意味就是落后、思想陈旧的产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金属冶炼、房地产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在千年以前就已存在并发展到今天,而且还将继续无期限发展下去。就算互联网再能创新,也无法凭空变出食品、衣服、金属和房子。这就是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还得依靠传统经济的道理。 李伟代表认为,中国正在发生一场举世瞩目的消费大升级:已经富起来的中国人民不再只需要低质低价的商品,而是蜕变为高质高价的追求,而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们不能丢掉传统产业,不仅仅因为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也并非因为传统产业已经病入膏肓,不靠政府的支持而难以生存。”李伟代表预测,“放眼未来,传统产业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风口‘。” 他向记者举例说,“服装鞋帽行业,中国人口众多,这个行业完全可以诞生百亿级别的时装品牌;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得到了初步的解决,这个行业未来也能够涌现出一批令消费者放心的食品品牌,也会出现像雀巢、联合利华和百事这样的世界巨头公司,这场波澜壮阔的消费升级中,诞生一批百亿甚至千亿市值级别的公司毫无压力。” 部分传统产业陷入发展困境: 呼吁推动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成本 “在过去的一年中,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在经济转型的大势下,传统产业毫无疑问面临转型,有的传统产业已成功转型,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传统行业的企业发展陷入困境。”李伟代表讲到。 对于传统产业如今的困难,李伟代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传统企业发展最大的困境就是包括税收、人力、原材料成等成本不断上涨,但产品售价不涨。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以工业企业为例,2014 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主营业务成本占比高达86%,各种税费占比9%,主营利润占比仅5%。持续收缩的需求叠加高企的成本、费用,令企业盈利雪上加霜。”在他看来,产品需求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改变,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必须降低成本。他表示,未来唯有依靠降低成本来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才能让传统产业焕发青春,在如何降低企业成本方面,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建议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并真正落实 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的成本,绕不过减税和降费,否则便成空谈。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税收收入规模为119158亿元。而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测算,其中企业缴纳的税收占比为90%,如果再加上来自于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企业占比一下提高到94.5%。换句话说,中国每收100元,其中将近95元是落在企业身上。不仅如此,在12万亿元的税收收入中,来自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税收收入占比达到70%。倘若算上各种隐形的“揩油式”收费,企业更是不堪重负。 过去两三年,减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李克强总理也表示,要推动结构性减税。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此时明确提出,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我认为,不仅仅是制造业,传统的产业如地产行业,也需要减税,中国经济活力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民营企业,而他们的税感最为强烈。因为国有企业通常能够获得财政补贴和廉价贷款,对税费的敏感程度不高。通过减税,才能让企业的钱留在市场,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增就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激发经济活力。因此,李伟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减税的实质性政策,希望整体性减税能够得到实施,并且减税的政策力度要大、要实实在在,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税负的下降。 除了“减税”,下一步还要主动“降费”,实事求是地看,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清理收费的措施。财政部等部门还部署开展了涉企收费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取消、降低了一批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但这种“降费”的力度还要再大一点,要取消、免征、降低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清理规范社会团体收费等。 当然,意识到减税降费的重要性是一个好的开始,关键还在于落实,落实不到位,就是一句空话。这种教训在以往的政策实施中并不少见,不少地方政府变着“戏法”、千方百计肢解和阻碍中央政府优惠政策,企业就将继续繁重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小打小闹的隔靴搔痒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建议尽快降低养老金费率、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李伟代表称,中国社保体系主要由“五险一金”组成。其中,养老保险总费率28%(单位缴费20%、个人缴费8%)、医疗保险8%(单位缴费6%、个人缴费2%)、失业保险费率2%(单位、个人比例各省自定),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由单位缴费个人不缴,工伤保险平均费率为0.75%,生育保险的平均费率为不超过0.5%。 如此算来,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五险”的总费率已达到企业工资总额的39.25%。其中,企业负担为28.25%,个人负担为11%,企业社保负担非常沉重,尤其对于传统产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企业有大量的产业工人,会承担沉重的包袱。 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降成本,并部署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同时,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生育保险将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中国社保体系也将从“五险一金”变为“四险一金”。2015年内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费率先后降低,但一共不到2个百分点的降幅,对近40%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率来说不过是“毛毛雨”。因此,当前企业最迫切的呼声是尽快降低养老金费率。 发达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很少有达到20%的情况,比如日本养老保险的费率是18.3%,其中企业和个人各承担9.15%。参照国外的经验,可以发现我们的养老金保险还有十个点左右的降幅。只有大幅度地降低养老金费率,才能真正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三、建议修改《劳动法》 2008年颁布实施的新《劳动法》,在对企业职工的保护上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部法律的部分条款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甚至伤害了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劳资双方中,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反而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僵化。 劳动法对劳动者存在过度保护,劳动者的保护过度倾斜意味着用工企业的伤害。比如,劳动者只要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即可解除合同,且无需支付补偿金(有约定的除外)。而用人单位要解除劳动合同,则困难重重,且支付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对经济的伤害不仅仅是成本上的,也有对企业文化的伤害。现在,企业管人越来越难管了,又要变成过去“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 再比如,劳动法规定,职工入职必须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但在大量的传统加工企业里,用工有较强的周期性,比如说大量的代工企业,只有在订单来的时候需要招聘工人,在淡季的时候,这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的工人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价值,但企业必须按照正常的待遇发放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劳动合同法的弊端主要在于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所以他建议要修改劳动合同法,把合理的地方保留。但是要把过于僵化的部分剔除,保证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体现企业和劳动者的平衡。 在李伟代表看来,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应快速启动修正《劳动合同法》,让企业轻装上阵,激活其动力。企业发展了,员工才能获得好的收入,企业倒闭了,工人最遭殃。法律必须明确,不能在两个极端摇摆,过于保护企业利益是失衡,过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也是失衡。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