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热闻 > 产业观察 > 猪易原创 > 号外号外!农业部对猪价大涨、猪场被拆、进口猪肉、玉米临储取消给出官方答复!

号外号外!农业部对猪价大涨、猪场被拆、进口猪肉、玉米临储取消给出官方答复!

作者:静书来源:猪E网原创时间:2016-04-08 14:50点击:

  各位看官大家下午好,今天(4月7日)上午10点左右,静书的同事在公司群里发布了一条“农业部就玉米结构调整与生猪生产形势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的消息,看到标题的时候便觉得真带感。虽然在3月28日内蒙电视台已经发布了玉米临储取消的消息,市场也认可了这一说法,但是目前仍未有任何官方的文件。猪价形势更不用说了,对于此番猪价大涨,我们的直接领导部门农业部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重要。

  因此,看到消息之后,身为畜牧行业媒体人的我们一上午的时间死抱着电脑不撒手了,满心期待着这次农业部能够释放出一些有价值的干货出来。果然,不负所望,对于此次猪价大涨的原因、后期猪价的走势、大豆进口量以及玉米临储取消后种植结构的调整等等焦点问题,农业部均做出了答复。

  那就赶紧的,我们看看农业部怎么个态度。

  以下内容来源为中国网

  

 

  新闻发布会时间:4月7日上午10点—12点30

  参加人员: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农业部畜牧司司长马有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以及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记者

  由于问题比较多,静书将其中的重点摘出供大家参考!

  一、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很多省份也都出台了生猪禁养的措施,包括农业部也出台了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障供给,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和前一阶段的调整是不是有关系?下一步我们的生猪到底该养还是不养,应该怎么生产,怎么健康发展?

  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

  当前来说,生猪养殖的环保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的一大优势。原来养猪为了肥田,农牧结合得非常紧密。现在为什么养猪污染的问题突出了呢?

  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现在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就管养猪,种地的就管种地,所以经营主体分离了,污染的问题就来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废物处理这方面的规定越来越严,去年又出了“水十条”,所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对于生猪养殖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供给,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给和保环境的一个结合点,既要保供给,也就是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这样一个平衡点。

  近几年因为禁养、限养,生猪的调减量比较大。据我们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或者正准备启动。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拆除搬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10个省影响了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有一个省万头以上的规模场在禁养区内就被拆除27座,影响了40多万头的出栏量。

  所以说,禁养确实是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轮发展中应该正视的问题,我们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

  猪不是要不要养的问题,而是要养好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中国养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0%,这么一种主要的食品,对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不可能不养,关键是要养好的问题。

  二、目前猪粮比处于9:1的高位,超过了国家的预警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根据我们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市场的观察,您对后期猪肉市场价格的走势有什么样的预期?

  另外,国家是否准备采取措施来调控目前的猪肉价格?

  其实每三到五年都会有一个猪周期的出现,猪肉价格的过高过快上涨或者过低的下行,其实对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都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是否有切实的措施,可以尽量去控制猪肉价格大幅度的波动?

  马有祥司长表示: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对猪价变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价格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波动。我们经常讲猪周期,猪周期是正常的,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对价格作出的不同反应。回顾十多年来,生猪养殖经过了几个周期,大体上每一次波动都有它的相同点,也有它的不同点。相同点,直接原因都是因为供给的减少,就是生猪养殖量下降了,供不足需了。第二个相同点是,在价格高峰的时候或者最景气的时候,价格会冲得很高。大多数年份春节以后价格会有所下降,但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7年,2011年,还有今年,都是价格最景气的年份,价格在春节以后没有出现下跌,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几个周期不同的地方,我们分析,引起价格变化或者产能调整的原因是不同的。上两个周期,主要是猪周期加上疫病的影响。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一个是蓝耳病,一个是仔猪腹泻,本来猪周期在发挥作用,再加上疫病的影响,双碰头了,造成生猪产能的迅速调减。这一轮的特点跟原来不一样,虽然也有猪周期,但是赶上的是禁养,所以加大了产能下调的深度。

  #以上也说出了今年猪价大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来自于猪价大跌生猪养殖户的退出、疫情的影响、以及禁养这三大原因。

  关于猪价,去年3月份进入一个上升通道,9月到11月中旬期间有一个小幅下行,之后又恢复上行通道,一直到现在,尤其春节以后涨幅较快。刚才这位记者问到,后期的走势怎么样,会不会继续冲高或者暴涨?我们分析,猪价维持高位应该是今年的常态,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第一,生猪产能在加快恢复。1、2月份我们监测的种猪二元母猪销量增加了近60%,这预示着生产能力的扩大。3月份第4周仔猪价格同比上涨了102.3%,翻了一倍,仔猪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补栏积极性的提高。还有一个最新数据,3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0.9%,母猪存栏在连降近三年后出现企稳,环比持平。所以,从这三个指标看,产能在较快恢复。

  第二,从养殖成本看,今年推高养殖成本上升的因素,特别是饲料成本,跟以前不一样,这个因素弱化了。近期猪粮比价达到红色区域,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价格的下调。如果按去年玉米价格每公斤2.4元计算,现在的猪粮比也还处于绿色区间。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有60%-70%。现在的玉米价格降到2元左右,上涨可能性不大,所以饲料成本推动猪价上涨的因素基本不存在。

  第三,从疫病来看,比较稳定,没有大的疫情。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疫情稳定了,也是稳定市场供给的重要基础。

  第四,从需求来说,没有大的增长。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宏观经济对消费拉动作用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对猪肉也有影响,所以需求上没有大的变化,也不会大幅拉动猪价上涨。

  最后,猪肉的替代产品价格是下行的,禽肉价格基本稳定,牛羊肉和鸡蛋、牛奶的价格都是下降的。

  从以上五个因素看,今年猪价进一步暴涨没有基础和动力。

  #静书认为,我们看到,马有祥司长并没有回答记者提到的是否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猪价的大幅波动,而是主要回答了猪周期是正常的这个情况,这说明农业部也是倾向于猪价由市场在调节的。

  三、2015年的1月到10月,中国的进口猪肉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0%,而且进口的平均价是12.3元每公斤,相比同期国内22.8元的均价,在巨大的成本差异面前,对我国的猪肉生产有什么影响?

  马有祥司长表示:

  2011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增幅很大,但绝对量不大,去年冻猪肉进口不到80万吨,加上猪杂碎80多万吨,加起来160万吨左右。我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进口比例较低。

  关于猪肉进口的问题,我们有三个判断。

  一是大量进口不必要,中国人吃肉没必要靠外国,因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改革开放初国内猪肉产量是1000万吨左右,现在是5487万吨,上了4个千万吨台阶,我们有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也有非常灵活的市场发展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但也正好说明我们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如果供不应求,就没有猪周期了。

  二是大量进口不合适。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近4000万户的养猪户,加上上游饲料工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大量的进口替代国内猪肉是不合适的。

  三是大量进口也是不可行的。现在世界猪肉贸易量700万吨左右,日本、韩国、墨西哥等稳定依赖进口的国家,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剩余的可进口的猪肉不超过300万吨,如果中国猪肉出现大的缺口,进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国内外猪肉存在比较大的价差,这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看到这里,我们广大养猪人的心是不是可以放回肚子里了?

  四、现在正值春耕大忙时节,很多农民都在徘徊不知道种什么,前几天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出台了,请问玉米的目标价格政策在什么时候出台?价格范围会处在什么区间呢?

  潘文博副司长表示: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农民关心,社会关切。在3月28日的时候,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农业发展银行、粮食局等多个部门召开了一个新闻通气会,在这个新闻通气会上已经向社会公布了今年玉米收储制度的改革内容。这次改革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就是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怎么解释这句话呢?就是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调节生产与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这是第一层意思,就是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保持优势产区的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目前,农业部正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好这项改革措施,保护好农民利益,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在玉米临储取消的背景下,玉米价格继续下跌将成为大趋势。

  五、玉米调减后农民应该种什么呢?收益如何能够保障呢?还有,现在不可能再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农民种什么或不种什么,那么我们的目标如何能够顺利实现呢?

  潘文博副司长表示: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调不调,调多调少,主要看价格,只要效益好,有钱赚,农民就愿意调。回到您提出的问题上,玉米效益好,调了之后农民种什么,如何保证收益,又如何推动这项工作呢?我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一是靠规划的引导。刚才叶主任已经讲过,去年11月份农业部制定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调减玉米,主要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青贮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苜蓿、优质牧草等作物,各地也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玉米结构。

  二是靠政策扶持。调整优化玉米结构需要市场信息的引导,但是更需要的是政策的扶持,这样才能让农民愿意调、调得动、稳得住。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今年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农业部整合了35亿元的资金,重点支持玉米的结构调整,用于“镰刀弯”地区的粮改饲和粮豆轮作的补助,目的是让改种青贮玉米也好、改种大豆也好、改种饲草也好,这些作物的收益与过去种籽粒玉米的收益基本相当。

  三是靠指导服务。农业部已经组织专家制定了分区域、分作物的技术方案,引导农民科学安排种植结构,同时也指导各地落实好替代作物的种子、配套的机具等物资,搞好余缺调剂,保证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玉米改种大豆之后可能出现的除草剂带来的药害问题,我们已经组织了植保专家制定了具体的应对方案,筛选了替代的药剂品种,确保后茬作物生产的安全。

  四是靠示范引导。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导作用,率先推广结构调整的技术模式。目前来看,市场信号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扶持的预期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玉米结构调整现在看已经有了良好的势头。据各地反映和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玉米主产省的玉米种植意向呈减少的趋势,是近13年以来玉米面积首次减少。刚才叶主任也讲了,过去10多年玉米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过去是年年增,现在有一个好的势头,玉米面积要调减。特别是玉米面积库存压力最大的黑龙江省,今年预计玉米面积减少1500万亩左右。

责任编辑:静书  

猪易数据

延伸阅读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