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产业观察 > 猪易原创 > 对外贸易不是单方面倾销 国内猪肉何时能真正走出去?
作者:王妍琪来源:猪e网原创时间:2016-08-28 14:24点击:次
不断增加的进口猪肉 2016年,中国猪肉进口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累计进口猪肉(含猪杂碎)达94.57万吨,同期增长149.4%,同比增长近1.5倍 猪周期是困扰中国养猪行业的大难题,这是一个由产能增加和产能减少构成的死循环,由此引起猪肉价格和养殖企业盈利水平的剧烈震荡。笔者认为,根本性解决猪周期,去库存、提消费也应是方向之一! 去产能,不是少生产,而是去库存,提消费! 简单来说,就是增加消费和出口! 而中国国内猪肉消费量已3年未有太大变化,加之国内肉类消费的多样性开始增加,或许出口是一条更为简单的路! 那么出口情况如何呢? 国内猪肉出口少得可怜 养殖成本高是主因? 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中国出口猪肉4292吨,比2015年7月份出口量增减-38.5%;1-7月份中国累计出口猪肉26968吨,比2015年1-7月累计出口量增减-43.6%。实在是少得可怜!我国猪肉出口量这么低,主要是由于我国生猪养殖成本偏高且出口猪肉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所以我国猪肉只能销往养殖成本更高、养殖水平偏低的国家。据了解,我国的猪肉出口主要销往中国香港、俄罗斯、朝鲜、吉尔吉斯坦、中国澳门以及东盟等地,其中,绝大部分销往中国香港,2015年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猪肉的量占我国猪肉出口总量的76.5%。笔者想说,这不还是内销吗!汗! 对于国内养猪行业来讲,曾经有两个“出口”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并没有真正把所握住!如果重新来过,却仍然要说,我们可能把握不住! 双汇! 2013年9月26日,双汇国际耗资71亿美元完成了对全球最大猪肉加工商及生猪养殖商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双汇国际为此共付出了75亿美元左右的代价。 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中,与国外企业不同的是,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先把中国企业的核心技术拿到手,再实施去品牌化……而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则不同。万隆认为,史密斯菲尔德一旦分拆就不值钱了。因此,他保留了一个完整的史密斯菲尔德,包括品牌,并把史密斯菲尔德的猪肉进口到中国来。这真有意思,听起来更像是史密斯菲尔德收购了双汇…… 综之,双汇的这次并购并没有对国内养猪产业的发展产生多大的益外,反而因进口猪肉过多压低了国内养猪行业的利润。 当然,可能双汇下的是一盘大棋,但我们也希望,能尽快看到双汇对国内农牧行业做出的更多贡献! 对俄罗斯出口状况反转! 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为回应西方国家的制裁,俄罗斯宣告“全面禁止”从欧盟、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进口猪肉等食物。2014年底,被俄方叫停,中断了10年的中国猪肉对俄出口重新恢复,唯一获批省份黑龙江。这对中国的畜牧业,尤其是养猪行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但战斗民族并不轻言放弃,俄罗斯总统普京为对抗西方制裁在俄罗斯掀起养猪潮。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是贴息贷款等补贴,该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公司 Cherkizovo Group从国有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接受了一笔144亿卢布(2.5亿美元)的贷款,建设了新的生产线,将产能扩大70%。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俄罗斯国内猪肉产量4年里增加了26%,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进口从2012年的峰值下降了超过80%。俄罗斯猪肉生产商开始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包括中国。 那么,中国猪肉出口的契机在哪? 众所周知,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低,导致养殖成本高企,且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一直缺乏国际竞争力。要想猪肉真正走出国门,只能寄托于国内养殖企业和食品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而国内的养猪企业确切来说,真正的发展大概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并不成熟。 只有当某企业已经做到行业老大的时候,无法再仅依靠扩张产能、提高效率、优化机器设备等来巩固竞争力,必须要通过内部和外部双重力量改造生态圈,这个时候就必须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当然,国际化的第一步可能仍然要走“国内、国际市场优势互补、资源重新配置”的老路,也许就像现在的双汇,所以,要真正有利于国内养猪行业的发展,恐怕还要取决于企业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王妍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