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养猪新闻 > 国际新闻 > 丹麦养猪及猪肉产业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3点击:次
丹麦的养猪及猪肉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丹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当今世界同行业的巨头之一。
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3%左右,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有养猪农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183.75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288.9亿丹麦克朗(约合34.81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62.3%,其中,德国20.3%、英国19.4%、意大利8.8%、法国5.2%, 其它欧洲国家11.1%。欧洲以外国家,日本14.9%、俄罗斯6.9%、中国大陆及香港3.9%、美国3.4%。
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
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主要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原因:
1、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另一历史沿用名称:丹麦熏肉和肉制品委员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丹麦合作社的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合作社的起源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因此,丹麦养猪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组织,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该联合会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而养猪农户的具体技术咨询和指导、治病防疫等一系列服务则是由技术咨询站提供的。
由于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特殊作用,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体现。作为猪肉产业的行会,其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该产业农民的利益,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该行业与相关机构对话;与其所属的技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密切配合,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新产品,为农场主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内部合作,推动养猪产业一体化中各环节的协调与合作等。
为了保障该协会在政治上和立法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积极开拓渠道,搜集信息,判断其对本产业的影响程度,适时向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规的修改建议,提高本国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会还是本国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成员。丹麦加入欧盟,从整体上讲,对丹麦的农业和猪肉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丹麦的猪肉产品严重依赖欧盟市场,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为了能对欧盟施加影响,该协会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派常驻代表,参与政府协调和制定猪肉产业相关的欧盟政策。联合会的经费主要来自生猪屠宰税和会员费,即屠宰场每屠宰一头猪,按酮体肉重量计算,小于110公斤的,缴纳9克朗的屠宰税,大于110公斤的,缴纳22.5克朗屠宰税,另外,屠宰场代为农户缴纳每头猪4克朗的会员费。
2、丹麦养猪业的特色
(1)、种猪育种
为了保障丹麦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联合会非常重视种猪的育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育种体系,繁育肉质鲜美、体态健康的生猪,生产适合不同消费者的肉制品。他们的育种体系称为“杂交育种计划(以下简单丹育)”。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丹育联合了44家种猪场,共约有60个种猪群。
丹麦种猪育种是交叉繁殖,以丹育兰德瑞斯、丹育约克夏、丹育汉普夏和丹育杜洛克等四个纯种体系为基础。第一代为核心群(GREAT GRAND PARENTS),共有6,400头纯种母猪。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第二代(GRAND PARENTS),即种猪繁殖群,又在种猪繁殖群的基础上,培育出生猪生产群(PARENTS),目前约有100万头。生猪生产群繁殖的仔猪育肥后,供应屠宰厂。上述种猪的培育过程被形象的比喻为金子塔培育结构: GGP-6,400?GP-36,000?P-1,000,000?20,000,000。
种猪育种过程中,90-95%母猪采用人工受精的的方法,这样使不同种群之间建立起遗传关系,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与5%的种母猪进行交配,以防止近亲繁殖,优化品种。在中央测试站,对最具高期望值的种畜进行检测,大约半数被淘汰。选种的性能标准主要包括:日增重、肉料转换比、胴体瘦肉率、繁殖力(窝产仔总数)、肌肉内脂肪含量等。
丹麦还采用无菌环境培养法(SPF) 进行种猪育种,提高生猪的质量。无菌培育法培育种猪,都是在具有高度卫生条件的猪场进行的,由专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养猪场实行隔离封闭式管理。这些猪场没有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传染性痢疾、枝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虱和疥癣等。该种猪群的生产多数是用剖腹产的方法,其目的是建立新种猪群。该类种猪交易都是通过SPF组织进行的,种猪的运输也是使用带有密封空气过滤器通风设备的专用车运输,其目的是避免转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在提高种猪基因技术的同时,丹麦还重视提高母猪产仔率的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数年的研究,通过提高受孕率、减小胎中猪仔体积,达到一胎多产仔猪的目的。按专业计算,丹麦目前母猪平均每胎多产仔猪0.23个,年多产总量17,000多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丹麦种猪(包括精液)不但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95年以来,我国已从丹麦进口了2200头种猪。丹麦猪的主要特点是健康系数高,瘦肉率高达60%。
(2)、科学饲养: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生猪生产部,承担猪饲料营养的综合研究。通过混合饲料和对饲料成份的检测分析,为养猪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和最好的经济效益。
丹麦的猪饲料以谷物为主,主要是大麦、小麦、黑麦、豌豆、豆粉等。另外,加少量油饼、动物脂肪、肉骨粉、蛋白等添加剂。丹麦法律严格禁止饲料中使用催长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
猪的饲养以科学的配方为指导,提高饲料转换率,丹麦养猪的料肉转换率在2.3以上,平均日增重900克左右。饲料输送全部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电脑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饲养1千头生猪,仅需0.3个劳动力。由于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丹麦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丹麦生猪饲养出栏天数约160天。
该联合会还非常重视猪舍改善和改进生产体系等基础设施。其目的是提高猪的生产效率、改进猪健康条件和福利,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同时,他们还注重对养猪农民的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学习和发送技术资料。
通过多年的努力,丹麦基本消灭了各种危害猪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猪瘟、猪水泡病、伪狂犬病、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和旋毛虫病等,保证了猪群的健康。丹麦国家食品和兽医管理局每月公布各类动物的“I、II”类疫情。养猪行业也非常重视检疫和防疫工作,极力消灭各种危害性疾病和容易传染给人类的病毒。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沙门氏菌,超过100头猪的,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当前猪肉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世界上只有丹麦和瑞典能达到这一水平。尽管如此,相关的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仍在不断努力,希望能消灭该病菌的存在。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无论农民有何服务需求,都能从中心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因此,从生猪、肉制品加工和销售,除了政府的监督只能之外,还有行业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做后盾,多方面、多渠道地保障了行业生产的健康、卫生和安全。
3、猪肉产业: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下设肉品研究所,开发猪肉新产品和育种技术,研究各种因素对生猪生长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猪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自动测试肉的成份、瘦肉率、脂肪含量等参数,以保证猪肉产品的高质量和提高产肉率。
丹麦几乎所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是合作社企业,由该合作社的农户所拥有,每人一票,年终按提供产品的多少平均分红。猪肉行业也一样,目前丹麦有三个生猪屠宰合作社,共20个屠宰场、13个加工厂。一线生产工人,根据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均经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每个屠宰场都有国家兽医部门派驻的卫生检疫人员和实验室,每条屠宰生产线上都有卫生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猪逐个进行检查,这些公职人员的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屠宰场的约束。但一旦发现问题,检疫人员立即会建议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情况严重的,可要求关闭工厂。他们有绝对的业务权威。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科王(DANISH CROWN),占丹麦屠宰量的77.3%,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第二大的屠宰合作社是Steff-Houlberg,占丹麦屠宰量的16.6%。 两个合作社年屠宰生猪占丹麦出栏生猪的94.0%。
不同的消费群体对猪肉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丹麦的猪肉出口按身体部位销往不同的市场,这样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日本人喜欢里脊肉,美国人喜欢猪排,瑞典是后臀的主要市场,德国人更喜食母猪肉,而猪蹄、耳朵、尾巴恐怕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反之,如果没有市场分析和调研,产品与市场错位,不但价格平平,减少收益,还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
丹麦养猪业和猪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和屠宰设备的现代化。早在60年前,丹麦屠宰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SFK),专门从事屠宰设备开发和研究。目前该公司的软硬件设备不但能满足丹麦屠宰厂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检测仪器,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探针对身体12个不同部位检测,能自动检测出猪肉的脂肪含量、瘦肉率等十多个参数,并自动扫描有关数据,根据固定参数,计算出每头猪的价格,不是简单的以活猪称重计算价格。丹麦屠宰场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品。生产线的前期工序如煺毛、开膛、切头、腿、尾、身体大块切割等都是电脑控制自动完成操作任务,不同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都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自动系统输入控制中心。因为丹麦的劳动力成本很高,除了必要的人工操作,屠宰场基本上都是自动化作业。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电脑控制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控制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电脑控制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如果在下次进食时间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电脑开关就不会启动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
丹麦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经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间(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推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用后必须通过电脑网罗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有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般农场在达到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该联合会推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
丹麦的生猪收购原来实行特殊的价格和支付体系,生猪价格每周由三大屠宰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协调一次。多年来,丹麦对生猪屠宰重量做出了最科学的计算,屠宰后胴体重量在67-79公斤的价格最高,对高于79公斤和低于67公斤的,则按协调的不同档次价格计算。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实行了多年的协调价格体系已经被打破,各屠宰场根据自己的效益和市场行情确定生猪收购价,年底再根据收益分红。尽管如此,由于三大屠宰合作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和份额,生猪收购价相差无几。协会项下还有几个经营猪肉出口的公司,代表三大屠宰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猪肉。农场主作为合作社的成员,有义务将自己饲养的家畜供应给自己所属的屠宰场,屠宰场也有责任全部收购农户供应的生猪。屠宰场根据农户的通知,定期到农户家拉运生猪,所用运输车辆是专用车,而且每次运输后要清洗、消毒,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
“动物福利”在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了,尤其是家庭饲养业。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内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丹麦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因此部分农户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
保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当今食品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在屡次欧洲各地的食品卫生事件中,均未波及丹麦。丹麦对食品生产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家谱”。 就猪而言,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至少四代祖宗。从食品生产来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制度,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各个储藏、运输、销售环节都有连续记录,今日生产的肉制品,明天就在市场上销售。尚若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发现卫生问题,可以追根求源,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而这一切都可通过电脑迅速解决。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丹麦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特建议如下;
1、增强集约化和互助经营。丹麦的养猪农场全部是专一的规模化饲养,而我国现代规模化的养猪场寥寥无几,我国大城市人口的猪肉消费一定量的供应来源于集约化的养猪场,但大部分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自产自销,既是资源的消耗,也减少了经济效益。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注重个体生产,忽视了集约经济对农业效益的保障性。因此,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扩大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有利于质量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效益。
2、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树立经济农业的模式。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自助、自负盈亏。我国农村绝大部分仍是个体生产,没有经济农业的概念。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构,树立经济农业的概念和生产模式,同时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使农民体会到有利可图,成为养猪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
3、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增强现有农技推广站的技术实力,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集约化经营和高质量的产品与农技站的专业技术服务互为需求、互为存在,也是互相促进与提高。政府有计划的鼓励重点发展,资助服务体系,尤其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休戚相关的项目,如检疫、防疫等,给予大力的扶持与保护。建立保障基金,扶持有竞争力而实力不足的企业进入市场。欧盟的农业贴补政策值得借鉴。
4、重视专业技术培训、教育。只有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知识型人才才能饲养出高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丹麦的农民都是绝对知识型、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而且还经常接受更新知识的培训,因此,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大大不同,而这正是我国农民的一个关键弱点。
5、立足国内市场,展望国际市场。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肉制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但生产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消费着的需求。但是发展养猪业,不但要立足国内市场,更要瞄准国际市场,尤其是周边地区。内地供应港澳地区的猪肉,是活猪运输到港澳后宰杀,还是比较原始的简单贸易,成本高,效益低。如果加工成切割肉后再输入港澳市场,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投资和生产环境,增加了就业,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另外,邻近的日本和韩国市场的猪肉除台湾供应外,丹麦和美国是其猪肉主要来源地,日本市场也是丹麦猪肉在欧洲以外的主要市场。但是一定要作好市场调研,定位准确,保证高质量和适应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因此,从营销战略上开拓邻近市场具有潜力。
6、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提高国产品种和效益。丹麦、荷兰、加拿大、美国等这样在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在品种更新换代、基因改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我国是猪肉生产第一大国,国家也有大量的投入,但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成效不大。近20年来我国进口了数千头种猪,有的还建立了示范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始终没有摆脱引进-淘汰-引进的不良循环。我国梅山猪是一个优良品种,产仔率高,在国际市场上都有知名度,如果吸取国外的技术和和引进优良品种,将进口种猪的资金用于开发、提高国产品种和质量,提高自身发展机制的良性循环体系。
7、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督机制。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食品卫生又是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健康和利益的大事,无疑有必要建立符合国际消费水平的卫生标准质量体系,同时建立监测和监督机制,使消费者食用放心食品,而不是顾虑是否会买到注水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劣质产品。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