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曲麻莱:何以重振畜牧雄风

曲麻莱:何以重振畜牧雄风

作者:佚名来源:青海日报时间:2016-05-23 10:30点击:

  牲畜存栏达到45.5万头(只),出栏率达到30%;新培育出84个畜牧业合作组织;牧户年均收入增加500多元;建成西北规模最大的芫根种植基 地;成功举办全省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扎什加羊”品种通过国家农业部品牌认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这几年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犹如一支离弦之 箭,令人眼前一亮。

  牧民热议、网媒聚焦、上层关注……2015年9月省委书记骆惠宁在玉树调研时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子,在壮大提升生态农 牧、旅游文化、商贸物流、民族特色加工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研究抓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组织模式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 还指出玉树州各级党委政府要集中力量抓好发展绿色经济。

  连日来,记者沿着昔日百万牲畜大县曲麻莱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足印,走草场,放牧户,进帐篷,听民声;切身感受生态畜牧业逐渐大放异彩、高歌猛进、“畜”势勃发的新景象。

  良性循环:治理“黑土滩”保护“金草地”

  “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家有钱财万贯,带毛的一律不算”,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畜牧业“夏壮秋肥,冬瘦春死”这一恶性循环现象。

  曲麻莱县地处偏远,是纯牧业县,有限的可利用草场资源严重制约着高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得远程调运饲草料,进入“远水解近 渴”的被动防灾困境。为主动防灾同时有效抑制牲畜减缓草畜矛盾,曲麻莱县首次尝试在县域内部分海拔3900米至4400米破坏严重的黑土滩实施了芫根、燕 麦试种植项目,并获得了成功,为饲草料加工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2015年9月,一个集种植、加工、储备、销售为一体的饲草料(芫根)加工基地近日在曲麻莱县约改镇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是玉树州建成的首个较 完善的饲草料加工基地,基地拥有日产100吨生产线一条,设备19台(套)、日产50吨生产线一条,设备18台(套),辅助设备7台(套)。基地引入现代 企业运行制度,形成“公司+基地+牧户”及“订单农业”的运行模式,由企业法人集中连片种植的高产高效机制。另一种是由分散牧户的圈窝地进行种植的运行模 式,努力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草原检测部门测算,按照曲麻莱县自然草场每0.06公顷产量90公斤,70%草场利用率计算,约4.5公顷鲜草种植面积可以满足一头牛一年的食 草供给,同时,根据0.06公顷草场产2835公斤芫根计算,约0.14公顷芫根种植面积可以满足一头牛单位的年供给。以此推算,0.06公顷芫根种植面 积可保护2.26公顷的自然草场。

  人勤春来早,农时催人,时不我待。今年曲麻莱县继续加大芫根、燕麦种植面积,从先前实验的66公顷增加到666公顷,还与临近的称多县、玉树市进行协商洽谈,异地种植1000公顷,从根本上将原来的传统游牧向舍饲集约化生产方式转变。

  多元发展:经营生产和脱贫攻坚实现“双赢”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楚玛尔河上时,曲麻河乡昂拉村的牧民江巴次成一大早就忙开了。他把去年县畜牧局无偿拨发的芫根饲草颗粒填到合作社近200多头 牦牛的食槽中,一直到中午,忙得他连歇歇脚、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尽管如此劳累,但江巴次成每天还是乐得合不拢嘴,因为自己的钱袋子正在靠这些牛而鼓起 来。

  “我们牧民想法很简单,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服谁。”江巴次成的话语简单朴实,却说出了一个道理,牧民群众的腰包有没有鼓起来?生产方式有没有提高?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就是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否的最有力说明。

  按照划区轮牧、合理载畜的发展理念,曲麻莱县最先成立了叶格乡红旗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这个合作社近9300多公顷的草场上,2400只牛羊零零散散的点缀着,如同洒落的珍珠一样。

  县畜牧林业科技局局长永江给记者“炫耀”了一下合作社的成果,自2012年推行股份制以来,合作社四年来纯收入达到85万元多,人均收入从 3600元提高到了近5000元,同时还建立了规模为840平方米的肉食品风干基地,连续3年生产风干牛肉61000吨,累计销售额达120万元,收利近 28万元,社员们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信心十足。

  在约改镇格青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新创建了能人代管的“藏迪模式”。“藏迪”特指格青村一座山,意为“聚宝盆”,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该 村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代名词,就是把区域牧民的资源作为基点,注重典型效应,优势互补,通过能人代管形式整合牛羊,签订托管协议,实行按股分利,将富裕 劳动力多渠道投入增收的发展方向中。

  脱贫攻坚需要“扶”,更要自力更生。科学的养殖加管理,扶贫产业专项资金购置牲畜、租赁草场,当初购置的200头牛和300只羊,如今已经发展 到700多头牛和500多只羊,牧户分红达到每年每户20万元,336户贫困家庭增收600元左右。麻多乡郭洋村扶贫开发工作中这一成功的生态畜牧业专业 合作社“郭洋模式”成绩喜人,深得牧民群众认可。“郭洋模式”目前已经推行到了周围16个行政村。

  向典范“问津”,向能手“取经”,截至目前,曲麻莱县共成立、培育和自发组建了84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每个合作组织平均参与牧户25户,120人,牲畜存栏约650个牛单位,年经营效益达40万元。

  品牌效应:特色产业“大”“强”“实”

  位于约改镇黄河路的雪莲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东风”,将冻干牦牛肉、牦牛乳制品、风味牛肉干、蕨麻、牧家面等绿色产品精加工 销售做的“风生水起”,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的公司,有大型1600吨冷藏库1间、300吨冷藏库4间、600平方米屠宰车间2间,现有员工75人,基本都 是当地农牧民。

  “还是这个牌子的风干肉最地道。”通过大力挖掘青藏高原牦牛肉天然无污染的原料潜质,公司开发研制的“雪莲”牌风干牦牛肉深受牧民群众喜爱,目 前年产量达到20000公斤以上,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之一,其产品主要销往州内各市(县),并计划在省内及周边藏区建立营销网点。

  黄河良种繁育基地利用得天独厚的良种资源优势,加大对高原牦牛F1、F2代种公牛的繁育力度,基地每年向全省供应种公牛1000头左右,并在高 原牦牛相对集中的曲麻河、麻多、叶格三乡成立高原牦牛繁育核心群,对淘汰花色种牛的牧户按照1:1的比例进行鼓励与扶持,近三年累计完成近4000头高原 牦牛种公牛供给任务。同时,加大扎什加羊品牌宣传和资金投入力度,斥资200万元建立面积为8000公顷的扎什加种羊场繁育基地3个,共培育出藏系绵羊近 1500只,在全省种畜市场赢得良好口碑,因品牌效应,环湖地区的牧户已自发组织与本地牧户签订采购协议。

  千秋大业,实干为基;宏伟蓝图,落实为要。一件件牧民增收的事实、一桩桩牧业增产的喜事、一幅幅牧区稳定发展的蓝图、一张张致富的幸福笑脸,使记者深切感受到,曲麻莱县不遗余力推进牧业转型发展,重振畜牧雄风的可喜变化。

  三点启示

  从各级政府部门的“军令状”,到各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的“功劳簿”,再到各经营牧户的“增收账”,曲麻莱县不遗余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各种积极实践,都给我们以启示与借鉴。

  启示一:处理好“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创新发展是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发展生态畜牧业一直在做,为什么有的地方做不好,自然环境约束、草场退化严重、有机认证步伐缓慢、产销链衔接不够等原因,一直不被牧民群众所接受,发展经常是“两头热,中间冷”,关键是创新发展做得不够。

  集中领导、整合项目、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发展的创新方法使生态畜牧业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曲麻莱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传统畜牧业 “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创新草原生态保护、建立农牧业经营主体、探索集约化草地生态畜牧业、草畜联动、多元服务产业,还专门成立了曲麻莱县草地生态畜牧 业促进协会……

  办法总比困难多,实践证明,创新发展方法势必推进生态畜牧业有序发展。一条地域特色鲜明、利于示范推广、政策体系配套、管理机制灵活,富有曲麻莱特色的有机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正在铺就。

  启示二:处理好“一次观摩”和“百年行动”的关系,建立长效机制是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去年7月全省草地生态畜牧业现场观摩会上,无论是重牧抓产的自觉性,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的创新性,还是经营体制的因地制宜性,或是半舍饲反哺的 可持续性,都赢得一致好评。曲麻莱借此更加致力“畜”势待发,不仅决心以“再出发”的精神重振畜牧业这一支柱产业展,而且在第一时间要紧紧围绕牧民最关 心、最现实、最持续化的利益生计问题。

  在曲麻莱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实际工作中,各地都坚持“有多少力,办多少事”、“不搞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不搞开头拍脑袋,中间拍胸脯,过后拍屁股的事情”,全县以上率下,不遗余力促使畜牧业发展转型。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更加突出,曲麻莱县在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上,以“生态立县”的理念坚持做实每一件事情。 搞生态畜牧业的“政绩”没有搞工业、城建那么“耀眼”,时间长、来的慢,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但要安定民心,持续发展,就得持之以恒地做好生态畜牧业发 展这一“百年行动”,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启示三:处理好“政策帮扶”与“自力更生”的关系,培养经营主体意识是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根本。

  做好生态畜牧业发展,不仅要靠党的“三农三牧”政策,还要发挥广大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建设有机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最根本的效应就是宣传牧 民、发动牧民、引导牧民,调动牧民群众参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牢固树立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观念,自力更生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成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 业的新型牧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曲麻莱县生态畜牧业发展证明,事关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牧民群众都愿意积极参与进来,“等、靠、要”转化为“传、 帮、带”,牧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增强了,涉及草场流转的问题,草畜矛盾的问题,甚至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建设有机草地生态畜牧 业试验区等战略发展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两个“百万”暖民心

  一场大雪过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草原上,一群群牛羊悠闲漫步,破冰而流的河水吟唱着春天的序曲。

  联点帮扶多秀村的干部尕松尼玛驻足望着四周的积雪,心里吹进一丝甜润的暖风:今年草场土壤墒情好,生态畜牧业发展又是一个好年景啊!

  多秀村是曲麻莱县委宣传部的联点帮扶点,全村308户960多人,可利用草场达6万多公顷,虽然全村三个社都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但因为规模小,贫困人口多,一直都形不成气候。

  联点帮扶有实招,两个“百万”暖民心。自去年来,多秀村因曲麻莱县宣传部联点帮扶的“双百万”帮扶机制,悄悄发生着改变。

  “当初购置的近800只生产绵羊,如今已经壮大超过1000多只了,根据生产协议共给贫困牧户发放绵羊达300多只,如果按市场价计算,目前多秀村的村集体牧场牲畜资产已超过预定的100万元的目标。”

  多秀村“第一书记”尕松尼玛自豪的跟记者介绍说,这第一个“百万”就是通过整合整村推进和博爱家园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为全村购置生产绵羊,帮扶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村党支部的严格管理下,生产效益跟滚雪球一样,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

  第二个“百万”,就是在“阳光基金”的基础上,通过捆绑扶贫互助贷款、村级帮扶资金等近100万元专门用于该村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扶贫救助工 作。按照一社一模式,一户一方案,县委宣传部还实行“联村、包户、盯人”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实施“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确保全村每个贫困户都有政 策关心、干部帮扶,坚持不脱贫不脱钩,有效促进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

  多秀村二社副社长尕松多杰对于第二个“百万”深有感触,他是村里的养畜大户,家里有900多只羊,300多头牛。尕松多杰告诉记者,自己在生态 畜牧业合作社占有股份,去年草场青黄不接时期,自己争取到了无利息互助贷款,及时购置饲草料,解决了牛羊饥饿的难题。如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规模在逐渐扩 大,效益逐渐变好,尕松多杰也发挥带头作用,主动联点帮扶贫困户,经他帮扶的5户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以“双百万”为标杆,变眼前利益为长远利益。曲麻莱县委宣传部联点帮扶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不仅给多秀村今后发展绵羊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使当地贫困牧民度过了生产生活难关,这种为民务实的帮扶举措,真正帮扶到了牧民群众的心坎上。

责任编辑:宋美丽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