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供求,“有形之手”从何发力
“涨价跌价都正常,有钱赚就有人养,哪可能没肉吃?”不少养猪大佬认为,生猪产业完全可由市场调节,无需行政干预,前两年政府出手,不也没能打破“多了少了,暴涨暴跌”的怪圈?
这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念”,遭到了专家和政府部门的普遍否定――猪价暴涨暴跌,或增加消费方的生活成本,加重通胀压力,或致生产者严重亏损,造成投资巨大浪费。
猪价暴涨暴跌,供求失衡是根源。江苏省畜牧局畜牧处处长宋晓春说,2007年后生猪持续涨价,是供应不足,与疫病高发叠加所致;现在持续跌价,是供过于求,与消费下滑碰头所致。像江苏,一年需要消费2600万头猪左右,省内省外进出相当,去年出栏生猪3183万头,供应显然过剩。南农大副教授黄瑞华认为,这轮供应过剩的出现,与政府调控的时机、手段失当有关。“2007年8月,国家出台政策,发放母猪补贴、保险补贴等,其时,猪价已触底反弹,社会资本纷纷涌入逐利,再给补贴,火上加油!”在苏北某县,新建一家万头猪场,政府就奖励50万元,结果,万头猪场三年猛增40多家。
多元资本进入生猪产业,多养猪,快养猪,产能过剩来得更快,猪价周期已呈现周期缩短、波动更剧烈的趋势。国内生猪养殖组织化偏低,行业协会无法通过配额许可,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引导猪价由周期性暴涨暴跌转向平稳波动,眼下还是靠政府挑担子。专家认为,猪价稳定,取决于供求平衡,因此,政府调控应更换“手法”,放弃滞后的价格干预,转以数量调节为基点,力求供求动态平衡。数量调控怎么调?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扶持规模化为方向。生猪消费相对稳定,各地引入社会资本发展规模养殖,必须服从需求,合理规划规模,不能简单把低谷当扩张机遇:贪大求多盲目发展,只能酿下猪价暴跌的苦果。国家出台激励政策,应灵活多变,动态调节生产。当生猪供应不足,可提高补贴,刺激母猪补栏;出现过剩时,也可提高补贴,引导生产者提前更换母猪。要重点扶持规模猪场,不能再搞普惠制。规模化上去了,有助于产业稳定。
责任编辑:骆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