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谁来提供农业保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带有风险性的活体弱质产业。一旦遭受严重水旱灾害,农民生活更受冲击,上世纪90年代,全国农民收入增幅从10%左右下降到2%,且出现多次增产不增收,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在国外,农业保险已成为政府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发达国家,保险制度更为健全。
美国自1938年以来就实行了多重作物灾害保险,农民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意愿,选择所要投保的类型和投保水平,保险费中的一部分由农民自己支付,另一部分由政府予以补贴。保险涵盖所有的各种自然灾害损失,但是不包括由于失盗和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损失,从类别上看,可细分为单个农场的产量保险、作物收入保险,以县为单位的产量保险,作物收入保险等。
2000年6月,美国国会又通过《农业风险保护法》计划在未来5年内提供总计82亿美元财政支出,补贴农业保险,其中特大灾害保险政策,农民只需对每种作物缴纳6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参加,当实际产量低于正常产量的50%时,对于低于部分的赔付率为55%,美国几乎每个农户都有几千亩土地,不像我国的户均只有5、6亩,可见补贴之大。
而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多为救灾和价格补贴,较之农业保险制度,是“吃粥和吃肉”的差别。
信息化建设并不能消除农业的高风险性,尽快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险制度,乃是立农之本,强农之路。
谁来推广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一国农业的发展进程,但我国农研成果的科技推广却不容乐观。
首先,农民意识的改造任重道远。
一个现代商业农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应当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生意人,应当保有对一切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对最新知识的追求,不断地去学习、获得信息,但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农民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五、六年级,许多农户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受到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传统农业耕作意识的影响,很容易满足现状,科技意识仍然很低,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认识不足,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差,认识肤浅,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
另一方面,农研单位的科技推广还普遍存在着投入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变成经济效益,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农业科研单位都存在科研项目直接投资减少,经费紧张的情况,由于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制约因素,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不能投入很大,因而不能形成规模,成果转化速度慢,经济效益低。
凡此种种,都令我国农村的农技推广不能尽如人意,面对国际竞争,更显滞后,科研单位必须想方设法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外援,上项目、争贷款、搞联合协作、集团承包等多种形式,以扩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规模,把具有特色的,能够推广物化的,易于商品化的科技成果开发出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以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和反哺科研能力,政府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