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新东北现象”令人关注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面对国际农产品竞争,东北玉米、大豆等农产品近来大量积压,从原来行销全国到现在难进山海关,逐步丢掉了市场份额,经济界人士称之为“新东北现象”。
10年前,东北工业因不适应市场经济出现的“东北现象”牵动人心。10年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东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的问题愈发突出。东北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量最高曾达660亿公斤,商品量约占全国的40%。但近年来,东北商品粮中的外销份额从过去的40%降至不足20%。
新年伊始,记者在我国最大的榨油企业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看到,深黄色、油乎乎的南美大豆被吸粮机从一艘远洋巨轮上源源不断地吸入粮仓。而一艘满载色拉油的货轮正从码头鸣笛启航驶向内地。公司油脂部经理张进军说:“一船5万吨大豆也就够用一周,要是用东北大豆,这么大的量采购都成问题。”
日益增加的国内需求吸引着外国农产品源源涌入。海关一位工作人员忧心忡忡地说,1998年我国净出口大豆100余万吨,2001年已进口大豆近1400万吨,这相当于国内大豆一年的产量。一位农业专家估计,东北三省的大豆如今有七成积压在农户手中。
前些年,过分追求农产品产量的生产理念种下了“病根”,大量越区种植晚熟品种,使国内品质最好的东北玉米变成了市场滞销的“水苞米”,烘干费用使玉米成本陡然增加。成本过高让东北农产品失去市场青睐。据统计,美国每公斤大豆成本是0.8元,而东北大豆成本比美国高一倍。
落后的产销方式让东北农产品在竞争中屡屡败阵。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增敏说,“混种混收”是东北小麦和大豆走麦城的重要因素。他曾从一个粮仓中抓了一把小麦,一数竟有10多个品种,“混合麦”磨出的“糊涂面”无人问津。
正像当年的“东北现象”并未将东北工业压垮一样,如今东北广大干部群众正在国际分工中寻找东北农业的新支点。吉林德大公司吃入玉米、大豆,吐出肉鸡和酒精淀粉,黑龙江省望奎县的绿色生猪则拱开了上海市场。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说,我国畜产品成本低于国际40%,东北的出路就在于变成“肉山奶海。”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