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黑龙江省巴彦县发展生猪产业纪实

黑龙江省巴彦县发展生猪产业纪实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结合实际,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跳出“就粮食抓农业、就农业抓农村”的思维定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不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圈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丽富饶。“粮仓”变“猪窝”,曾经一度让很多人转不过弯来。而今,黑龙江省巴彦县人真正尝到了发展“猪经济”的甜头,生猪产业让那里的人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主辅换位转向养猪
    
    绵延起伏的小兴安岭余脉有一座莽莽苍苍、充满神奇色彩的老黑山。山的西麓是一连片坦荡的平原,在这块3000多平方公里的黑土地上,生活着50万巴彦人民。巴彦,原称“巴彦苏苏”,满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村庄”。巴彦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有过出售商品粮超过3亿公斤而闻名全国的辉煌,但也曾经历过经济发展滞后的窘困。“憋粮”“憋猪”(粮多猪多),并没有给巴彦带来富裕,反而成了致富的包袱……
    
    2002年初春,现任巴彦县县委书记的何信来到了巴彦。到任之初的一个月里,他不声不响,走村串户,征求意见,在调查研究后说:“我是来巴彦当县委书记的,也是来当猪倌的。目前我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省委提出的‘主辅换位’,我们巴彦就得念养猪经。”
    
    近年来,肉、蛋、奶已成城乡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而猪肉又是消费者最青睐的肉类之一。巴彦人认识到:发展生猪产业的确前景广阔。而且巴彦生猪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首先饲养有基础:家家户户形成了养猪增收的产业习惯,并且有娴熟的饲养技术和饲养积极性;其次饲料有保障:全县每年有5亿公斤以上的玉米产量,发展生猪产业可以就地利用余粮,“憋粮”问题可迎刃而解;再次,市场有信誉:巴彦的商品猪早已叫响,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在认识到这些比较优势之后,巴彦人调整了种养业投入比重,开始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很快,一系列关于养猪的文件---“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生猪产业化发展战略方案”“畜牧繁育体系建设”相继下发了。此时的何信也在县三级干部会上主动提出:要当全县最大的“猪倌”---巴彦生猪协会会长。巴彦的领导干部们发誓,要通过发展生猪产业,彻底改变巴彦贫困的面貌。
    
    反弹琵琶抓养猪
    
    结构调整口号喊了几年的巴彦,养猪业虽年年刷新历史数字,但步子跨得过小,收益始终徘徊不前。农民一家一户散而小的养猪特点和规模无法找到销售市场,因此“憋猪”现象严重。
    
    何以造成“憋猪”?就是缺少有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所致,县领导们不谋而合。何信也强调“巴彦养猪业的发展,决不能就养猪来谈养猪,而是要通过抓加工业来拉动养猪业。概括说就是反弹琵琶抓养猪。”共识形成后,巴彦人又把着眼点从抓生猪养殖转到抓工业上,转到抓畜禽产品特别是生猪的精深加工上。
    
    何信率队几下山东、四川,优惠的政策、诚挚的感情、庄重的承诺,使四川肉食品厂伟东肉食品厂、山东金锣集团兴隆分厂、巴彦鸿利肉类加工厂等一批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相继落户巴彦。金锣集团兴隆分公司共投资8000万元建厂,满负荷生产,年可加工生猪150万头。尽管这几年每年只加工生猪50万头,但其主要产品分割肉已远销至北京、上海等十多个省市,年创产值4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更可喜的是它拉动4万农户养猪,使巴彦养猪业上了一个大台阶。眼下,年加工30万头生猪的川哈食品加工厂已改造完毕。
    
    川哈肉食品加工厂厂长张治乐在四川搞了十多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但总感到在四川无用武之地,当年黑龙江吃四川猪肉的历史,被他和他的伙伴们亲自改写为今天四川人乃至全国人吃黑龙江猪肉的新篇了。他被巴彦人招商引资的精神所感动,便来到巴彦办厂。他们加工的冷冻猪肉,在京、津、沪受到好评。
    
    此时的养猪业在巴彦发展的红红火火。趁热打铁,何信又向全县发出了“打造龙江生猪第一县”的号令。“龙头”的“辐射”,使基地的建设步子加快了。目前另外4处年出栏5000头的种猪繁育场扩建工程也已完工。号称“猪窝”的巴彦,由于“龙头”的举动,已发展标准化养殖一条街552条、专业村38个、专业屯252个、专业养殖户45852户。
    
    归根到底,何信说的“反弹琵琶抓养猪”的真正含义就是养猪首先抓加工业、抓市场。以往,巴彦养猪发展不快,原因就出在市场闭塞上,没有销售的路子,没有外地商人来“抓猪”,就会出现“憋猪”现象。如今,有了加工企业的牵动,有了商贩,有了养猪大户经纪人,巴彦的猪供不应求,“憋猪”已成历史。
    
    养猪也要规范化
    
    巴彦生猪产业做大做强了,虽然被国家确定为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而且去年又被黑龙江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牧业十强县,但是巴彦人仍在摸索着养猪的奥秘:养猪也要规范化,否则就会因质量问题栽跟头。为此,该县全面实施了生猪质量安全工程,加大了生产环节治理力度,从源头上保证了绿色、无公害和标准化生猪业健康发展。
    
    目前,该县年出栏2000头以上育肥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有14个。其中兴隆民主、山后两个小区以出栏育肥猪为主,年出栏育肥猪在1万头和5000头以上,均采取统一入栏、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出栏的饲养模式,达到了黑龙江省提出的“标准化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标准。除此之外,该县还设立4个有相当规模的专业仔猪繁育基地。兴隆森铁养猪场采用微机管理,在办公室可监控舍内猪的活动情况,达到养殖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程度。在这十几个养殖场的辐射带动下,全县生猪养殖业正向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截至2004年末,全县可繁母猪已达到4.5万头,后备母猪达到1.5万头,大部分都是二元或三元杂交品种,生长性能好,瘦肉率高。全县育肥所用的仔猪基本不用从外引进,从源头上保证了生猪的品质和安全性。
    
    2004年8月,3位丹麦养猪专家从哈尔滨赶到巴彦。他们想证实一下,哈尔滨大超市里“巴彦专柜”
    
    的“巴彦猪肉”,真的是中国农民自产的吗?作为生猪王国丹麦的权威人士在中国北方普通农民的猪舍旁,脸上满是诧异的神色。他们没想到巴彦有如此先进的饲养条件、养殖技术和生猪品种。去年9月,美国普渡大学终身教授、养猪专家巴特哈墨先生,在巴彦县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在红光乡举安种猪场,巴特哈墨先生认真考察了猪的繁育、防疫,参观了现代化的猪舍后,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这里的养猪技术和我们美国不相上下。”
    
    巴彦猪是有“谱系”的,即在五代之内不得有近亲繁殖。每头猪都有档案,而世界上所有的优良品种都聚集在这里。巴彦猪70%以上的瘦肉率,成为丹麦科学家的难解之谜,其实很简单,无非是粮食和气候条件所致。巴彦猪肉以其成色好、含水量低、肉质鲜嫩而稳居国内头排交椅。
    
    跳出单一粮食生产的圈子,巴彦一跃成为黑龙江省生猪生产第一县,去年养殖量已经达到163万头、出栏量100万头。今年该县养百头以上的就有3000多家,千头以上的就有200余家。在巴彦,农民每养一头猪至少收入200元,好的达300元。仅此一项,去年人均增收就达1400元。今年全县生猪饲养量预计达到180万头,现在时间未半而实际饲养量已经超半。更令人振奋的则是,10万头“苏城”牌绿色食品认证省内部分已经完成,只待国家批复。
    
    猪也有了“猪寿险”
    
    起初,巴彦生猪产业发展并不顺利。不仅一些干部对“粮仓”变“猪窝”有不同意见,而且没有规模化养猪经验的农户们也遇到了“三难养”的难题:怕“瘟”不敢养,缺钱不能养,没技术不会养。为解除农户的后顾之忧,何信及时告诫各级干部要全力帮助农民解决养猪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给政策、资金、技术、保险、订单,多给他们吃定心丸。
    
    此外,他还亲自出面协调,建立了由农村信用联社、县保险公司、县畜牧局、繁育基地和加工企业5个方面参与并联合对农民生猪养殖开展贷款、保险、培训、防疫、繁育、订单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当年1500万元的贷款发放到位,建立起了县、乡、村300多人的防疫队伍,签订了7万头的购销合同,建设完成了仔猪繁育基地规划,同时,陆续开办养猪培训班,指定并向全体农户公布了生猪养殖示范村和示范户。
    
    华山养殖场36岁的女场主刘永慧来自县城,她将多年经商积蓄的100多万元全都“砸”进养猪业。目前,她的养殖场一年出栏2000多头仔猪,育肥猪1000多头。她说:“县里给了我们保护伞,养猪的风险非常小了。从配种到产仔4个月,一个仔猪落地20多天就被200多元抢走,价好的时候能卖到300多元。”
    
    发展畜牧业有如一场战争,战略是有了,领导仅仅搞服务是不够的。为了降低养猪户的风险,县委书记何信与县保险公司协调,动员养猪户给生猪上保险。一头猪崽体重达到10公斤以上就可以上保险,每头23元的保险费一直到生猪出栏为止。在这期间生猪如果死亡,保险公司将以死猪的体重按斤理赔,价格从120~300元不等。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给生猪入了保险,全县参加“猪寿”保险的生猪近30%。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