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经肇 陕西省畜牧兽医总站/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秘书处
陕西养猪产业现状与发展思路---- 2005中国猪业发展大会
“十五”计划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环保方面的压力,养猪数量逐年下降,向内地转移趋势明显。陕西养猪具有传统优势,玉米、大豆年总产量列全国第 12位,粮食生产格局近期内应该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具有显著的饲料生产优势,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陕西养猪应该乘势而上,实现较快发展。目前,国内推广使用的骨干猪种与配套系,绝大部分来自国外,肉质色淡、味差,应激反应强烈,给生产和消费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大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通过专门化品系选育,利用其繁殖率高,抗病力强,肉质鲜美与国外猪种的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实施配套化优质猪肉生产,应当成为陕西今后一个时期养猪生产的主攻方向。同时,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完善产业化开发配套服务组织,全力推进陕西优质猪肉生产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1 养猪生产现状
1.1 养猪存栏、出栏数量和质量稳定提高
据统计,2004年全省生猪存栏1081.0万头,出栏1170.2万头,出栏率115.5%,较1998年的949.0万头、902.9万头和96.5%,分别增长了13.9%、29.6%和19个百分点。瘦肉率达60%以上的出栏商品猪占到出栏总量的30%以上,较1998年增加了20个百分点。近几年,随着全省乃至全国猪市的平稳发展,养猪收益普遍提高,生产经营场、户的养殖积极性很高,发展势头良好,为全面提升养猪生产技术水平,推进我省养猪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2 规模化养猪快速发展
据调查统计,全省规模化养猪(年出栏 50头以上)场户以及养猪小区总量已发展到6845个,年出栏生猪超过400万头,占到全省出栏总量的40%以上。其中养猪小区发展到156个,基础母猪存栏4.4万头,年生产能力接近70万头。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为全省养猪产业化发展创建了一个全新平台。
1.3 种猪存栏和质量稳定提高
在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2001年,陕西省原种猪场建成投产,目前,杜洛克、大约克、长白三品种基础母猪存栏670头。汉中市顺鑫鹏程原种猪场于2005年建成投产,设计存栏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品种基础母猪600头。在引进国外优良猪种的基础上,近几年,地方猪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也得到了显著增强。汉白猪、八眉猪、关中黑猪以及黑河猪等纯种猪场存栏持续增加,如汉白猪良种繁育中心基础母猪存栏已接近300头。据统计,全省拥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养猪企业总量120家。这些种猪生产企业,是建立完善配套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以及陕西养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
1.4 产业开发势头强劲
随着养猪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关产业以及配套服务组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004年,陕西生猪主产区汉中市,通过招商引资相继建成汉中顺鑫鹏程食品有限公司和汉中长林食品有限公司等两个较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设计单班生产能力合计为120万头。同时,该市拥有肉品、活畜综合市场85个,肉品市场372个,年交易总量达到44万头,有力的促进了该市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2004年底,全省凡是年生产出栏2000头以上的村、组以及生猪主产县、区,都组建起了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养猪协会或合作社,为养猪生产场、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汉中市城固县养猪协会组建于2004年10月,由县域内天韩、顺鑫、天利、天亿、绿丰等五家万头商品猪生产企业牵头,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与运作。目前,该协会已发展规模养猪场户75户,举办技术培训班4期,受训人数超过500人,印发技术资料5600份,规范兽药、饲料销售等农资价值10余万元。
2 存在问题
2.1 超高代无序杂交繁殖母猪存栏比重大
我省规模养猪是在传统的和高度分散的以及从属于种植业地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养猪场家并未认识到先进的科学养猪技术,特别是种猪选择方面对提高养猪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养猪收益所具有的深层次涵义。据统计,全省现有适繁母猪约 89万头,其中有60%以上属超高代无序杂交种母猪,所繁殖的育肥猪杂种优势率下降,饲养期长,饲料报酬高,市场售价低。具分析,与高品质三元杂交商品猪相比,每出栏一头,约减少收入和成本投入50~60元,仅此一项,全省养猪收益年约损失4亿元以上。建设配套完善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逐步淘汰或更新现有繁殖母猪,较大幅度地提高我省养猪生产收益,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2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作滞后,层次不明
目前,国内外养猪生产已基本形成三元杂交或配套系生产格局,这是养猪业科技进步的具体表现。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必须顺应这种生产格局的需要,即拥有一定数量和生产能力的原种猪场或祖代猪场,广泛分布于生猪主产区域的二元杂交种母猪生产场,进而支撑起全省高品质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就陕西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状看,处于繁育龙头地位的大约克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汉白猪、关中黑猪、八眉猪等原种、纯种猪繁育场,基础母猪存栏规模偏少,无法实施科学的选育和提高工作,这种状况如果长时期得不到改进,种猪质量将难以保证。二元杂交种母猪生产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供应不足,致使高品质育肥仔猪供给缺口较大。尽管全省目前持证种猪生产企业 120多家,但绝大部分场家并没有从事二元杂交种母猪的生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全省养猪生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2.3 肉品质量适口性问题引起消费者关注
当前国内外推广使用的三元杂交或四系配套商品猪生产,杂交模式主要为杜长大或杜大长三元杂交,这种杂交模式的突出优点在于胴体瘦肉率高( 63%以上),饲料报酬高,易于屠宰。但就我国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适口性较差。在三元杂交模式中加入我省培育猪种汉白猪和关中黑猪以及我省特有的地方猪种八眉猪、黑河猪,实施内三元杂交,即杜大(长)汉、杜大(长)关、杜大(长)八,将瘦肉率控制在60%以上,较大程度的改进适口性,应该说是可行的。同时,国外猪种应激反应强烈,疫病控制难度越来越大,在配套系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地方猪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适口性,而且可以降低疫病感染强度,十分有力于我国养猪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陕西一些地方已有发展黑毛猪生产趋势,充分开发和利用优良地方猪种资源,提倡和扶持内三元杂交生产模式,不失为发展我国乃至陕西具有显明地方特色优质猪肉生产的上策。
3 发展思路
3.1 发展规模与速度
陕西养猪生产具有传统优势,上世纪 80年代前后,陕西猪肉曾俏销京津地区。作为养猪产业发展饲料基础之一的粮食生产,也具有相当优势,具统计,玉米、大豆年生产总量列全国第12位,而且这种生产格局,在今后一个时期应该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加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饲料、猪种、屠宰加工厂等生产资料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养猪生产可以也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发展。近几年来,由于环保方面的压力,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养猪数量逐年下降,上海市业内专家已提出外环线以内的养猪场要整体搬迁,郊区养猪数量要从450万头,压缩至270万头以内。这种大的发展趋势,十分有利于内陆省区的发展,据此,陕西养猪生产应该乘势而上,以全力实施优质猪肉工程为主攻目标,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总的发展规模可以在现有1000万头基础上,以10~15%的年均增长幅度递增,到“十一五”末,力争达到1500万头以上规模。 </p>
3.2 猪种选择
我国养猪业今后将持续不断地向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养猪生产方式将以适度规模为主,生产技术应用不再是单一技术,而是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来提高养猪生产整体技术水平和生产收益。优秀的猪种,精确的营养,先进的管理,科学的保健,良好的设备组成养猪生产的五大要素,其中良种的贡献在 40%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外猪种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等为主,尽管进行了专门化品系培育和配套系生产,但其优缺点十分明显,生长速度快,胴体瘦肉率高,但产品肉质下降,色淡,水多,味差,不适合我国消费者食用,同时,繁殖和抗应激能力都差,在生产上表现为窝产活仔猪少和疫病控制难度增大。在现有配套系中,纳入一定比例的我国地方猪种,改善肉质风味,增强疫病抵抗力,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优质猪肉生产,不失为明智之举。根据陕西现有猪种资源,一方面要切实加快汉中白猪、八眉猪、关中黑猪等地方猪种专门化品系的培育研究,主攻目标应该放在产仔率和抗病力方面。另一方面,生产与科研并不矛盾,在积极开展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同时,生产上可先行一步,最具实用价值和可行的配套组合应该是杜大(长)汉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汉中白猪被毛全白,肉质良好,疫病抵抗力强,与杜洛克、大白或长白配套杂交后,被毛颜色与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基本一致,瘦肉率保持在60%左右应该没有问题,完全能够满足我国消费者对瘦肉含量的消费需求。关中黑猪、八眉猪因其被毛为黑色,配套后被毛颜色可能不利于当前屠宰加工厂对毛色选择喜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后确定。陕西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目前仍有一定市场,要作为主推品种继续使用,但所占市场份额要逐步减少,而优质猪肉(纳入一定比例的地方猪种配套系)生产要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市场占有量。
3.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配套建设,强化管理,提倡规模化经营,推进全省生猪产业化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到 2010年,利用五年时间,初步建成区域特色显明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出栏比重达到出栏总量的一半以上,优质猪肉的产量有明显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一是改扩建省原种猪场、汉白猪核心场、关中黑猪核心场和八眉猪核心场。陕西省原种猪场要切实搞好选育工作,确保高质量纯种长白猪、大约克猪和杜洛克基础猪群规模,到 2010年,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单品种基础母猪存栏力争达到300~400头规模。汉白猪、关中黑猪和八眉猪核心场,要改变单纯保种工作性质,积极扩大存栏,强化选种选配,到2010年,基础母猪存栏力争达到200~300头规模,为充分利用我省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开展经济杂交利用提供种源保证。二是重点扶持和提倡国有或集体所有小型种猪场,转变办场方向,实施二元杂交种母猪生产。五年内,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以上的县区,均须建设起3~5个基础母猪存栏100头以上的二元杂交种母猪生产场,全省二元杂交种母猪生产企业总量达到100个以上,确保高品质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的生产和供应工作。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内三元杂交生产模式。从现在起,要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并组织科技部门成立精干的工作组,负责内三元杂交生产模式的试验和示范工作,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4 养猪协会
就全省养猪行业现状看,养猪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各自为政,比较松散,直接影响到全省养猪产业化发展。我国加入 WTO后,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如果这种状况继续维持,产品销售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组建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协会,将生产、加工、销售行业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我们必须下功夫解决的问题。我国一些先进省区对原有养猪协会按照国际惯例实施改革,效果很好。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机制”上,即:自治、服务、协调和自律。上海、江苏围绕四个机制赋予行业协会10项职能。主要有:行业培训、技术咨询、信息交流与产品推介;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和与行业利益有关的政府决策;代表企业进行反垄断、反倾销,并实施调查、确认和诉讼;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及行规行约等;通过法律授权、政府委托开展行业统计与调查,发布行业信息,实施价格协调,行业准入资质审核。要解放思想创造条件,借鉴国内先进省区成功经验与做法,逐步组建起新型的养猪行业协会,承担起全省养猪产业化和优质猪肉开发的重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