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符开星和他的“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符开星说自己和猪有缘,大学四年学的是畜牧专业;毕业后来到北京市畜牧局,一有时间就泡在猪场;下海后,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卖猪饲料;2001年,他看到养种猪前途无量,创办了北京六马科技有限公司。四年来,符开星带领公司员工,潜心钻研养猪技术和管理,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种猪生产和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并编辑成册,命名为“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
中国养猪业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由于历经战乱,猪肉产量降至170万吨上下。到2001年猪肉产量达到4000多万吨,平均年增长4.5%以上。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养猪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养猪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到2003年末,全国生猪存栏达4.62亿头,比1985年的3.31亿头增长39.27%;猪肉产量达4327万吨,比1985年1655万吨增长1.61倍。我国人均猪肉占有量从20公斤增加到32公斤,猪肉供求矛盾基本解决,每头母猪提供的商品猪达到15头,比1978年增长1.5倍,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养猪生产落后的状况,缩短了我国养猪业与世界养猪业的差距。我国养猪业从单纯的家庭副业养殖业,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部门。2004年我国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猪业占我国畜牧业的半壁江山,2004年猪存栏48200万头,出栏61800万头,猪肉产量4702万吨,占当年肉类总产量的64.9%。 近年来适度规模养猪经营发展迅速。据统计,1999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商品猪的专业户和猪场有81.2万个,出栏肉猪11121.8万头,占当年全国生猪出栏总数的24.4%;到2003年,全国发展到103.5万个(场户),比1999年增加了22.3个百分点,增长了27.46%;出栏商品猪达16597.88万头,比1999年增加5476.08万头,增长32.99%,占全国当年出栏总数的29.28%。随着中国养猪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的迅猛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国猪出栏总数将达到10亿头,其中50%将由规模化猪场提供。 区域化养猪生产加速形成。我国养猪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集中产地。据统计,2003年这些区域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其中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广西的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3.8%。山东、河南、河北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21%。 猪肉加工体系正在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100多条生猪屠宰加工成套生产线,700多条高温火腿肠生产线和一批低温制品的关键设备等肉类屠宰加工设备,消化和吸收了一些国际前沿技术和工艺。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肉制品的花色品种研发能力增强。 目前全国生猪屠宰场有5万多个,其中屠宰能力在10万头~50万头的1500余家,年屠宰在50万头~100万头的300余家,年屠宰100万头以上的100余家,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500余家,年加工猪肉制品12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4%;涌现了一批以猪肉加工为主的大型肉类加工企业。 生猪生产水平不高。目前生猪良种普及率不到30%,生猪改良面窄,大部分养猪户饲养的品种较差,导致生产水平低下。如猪的饲料报酬仍然为3.9~4.2,目前英国料重比为2.85。丹麦为3.2,法国为3.29,荷兰为3.01,日本为3.26,美国中西部为3.37,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母猪的繁殖性能低下,我国每头母猪每年平均分娩胎数为1.7胎,而美国达2.28胎,北美为2.42胎,巴西为2.5胎,日本为2.43胎。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我国仅17头,美国为20头,北美为23.26头,巴西为25.96头,日本为24.92头。仔猪存活率低,我国为84%,美国为95%。生猪出栏率我国为125%,世界平均水平为160%。 中国是一个养猪大国,但相对欧美等生产力发达国家,中国猪死亡率高,出栏率低,瘦肉率和健康度也都存在很大差异。规模化、集约化猪场代表着中国养猪业的先进生产力,是二十一世纪带动中国养猪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决定中国整体养猪水平能否接近或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关键力量。因此大力提高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饲养水平,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养猪业的差距,增强我国生猪及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针对我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作为技术力量雄厚、有一定研发能力的北京新世纪劲能(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新世纪农业高科技研究所,利用所属的北京六马养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实验基地,以科研和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对科学养猪进行攻关。他们在认真研究欧美先进的养猪理念和多年养猪经验的基础上,首先把如何提高生猪出栏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健康水平作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我国养猪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目前养猪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经过不懈努力,总结出一套针对集约化猪场科学、高效、务实的养猪管理模式,被称之为“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此种养猪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一系列难题,为提高集约化猪场的科技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5年初,劲能公司首次在北京举办“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训练营,他们组织学员到示范猪场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科学养猪真谛。经过培训,学员们掌握了当今世界领先的科学养殖技术,在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国内外专家和有关机构也给予较高的评价。 六马标准养猪法 “六马标准养猪法”是“六马养猪模式”的概括,它体现在《十句话》、《三十个论》、《一百个字》、《一千个不像样》里,在此将经典的几句话奉献给养猪人: 1.养猪业是永不消失的行业,对精细的养猪业者来说,养猪业永远是艳阳天。 2.断奶决胜负,出生定乾坤。 3.猪场饲养成本的高低在品种及种猪管理上,决不在饲料上;生长猪长得快与慢在保育猪上,决不在生长猪上。 4.采购饲料的惟一准则:多花一分钱进好货,你不喜欢吃就不要给猪吃。 5.最好的“药物”是营养平衡的饲料。 6.由“防重于制”提升到“防养并重”,而真正的成功是“养重于防”,才能由“扬汤止沸”提升为“釜底抽薪”。 7.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价格贵的往往是便宜的。 8.后备母猪是猪场生存的命根子。 9.谁把握住猪场的温度谁就把握了猪群,要把温度提升到至高无上的高度。 10.利润奖励职工,比克扣职工工资填补亏损强得多。 养猪九论(节选)养猪“洞”论;9010规则论;二次革命论;养猪三条管道论;拯救乳房论;养猪饲疗论;快乐养猪论;初生仔猪活力论;老猪场“点石成金”论。 养猪五字(节选)“养”:营养,是能够打造动物内部免疫力的营养,与环境、管理、设备、品种统称为猪场经营管理的5大要素。同时要把营养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来认识,即“养重于防”。饲养,要求猪场的工作人员做到以猪为本,处处为猪着想,以精细来严格要求每个环节。 “筛”:筛选,对于进入场内的饲料及原料,一定要严格地筛选。对于饲料的筛选可从两个方面来判定:一是饲料的品质和食用效果,以及饲料厂家的信誉度;二是饲料的成本和经济效益。对于进入厂内的饲料,主要是玉米和鱼粉的筛选,选择这两个原料时不能只考虑价格而忽略劣质原料带来的损失。经过筛选后的玉米能提高2%的利用率。 “全”:指规模化猪场必须做到全进全出的生产方式。避免疾病的水平传播,是提高猪场水平的基本,也是猪场致胜的“法宝”。全进全出是猪舍净化的最佳途径。 “淘”:指淘汰,猪场经营的策略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那些不能带来利润的弱仔要积极地淘汰,因为它们不但占据饲养空间,还浪费母猪的乳汁和饲养员的劳动量,结果不但不长还会影响其它猪只的健康和生长。要善于淘汰,勇于淘汰。 “突”:温度的突起。仔猪断奶、母猪转走后要提高温度;断奶仔猪从产房转入保育温度要提高;冬春季节空舍进育肥猪时,舍内要提高温度。 以上理论囊括了集约化猪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精细过程,从一个战略高度来看待养猪事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马标准养猪模式”,把我国集约化猪场的运作提高到一个产业的高度来看待,其理论在3个六马实验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六马标准养猪模式”实施的目标 当前,“北京六马标准养猪模式”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赞同,“六马标准养猪模式”通过《十句话》、《三十个论》、《一百个字》、《一千个不像样》,道出了当前集约化猪场存在的问题,指明了集约化猪场未来的发展之路。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集约化猪场是一个系统工程,养猪这个系统工程由六大重要因素组成,这六大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一个成功的养猪体系,它的六大要素应该是:优秀的品种、精确的营养、先进的管理、科学的保健、合理的环境和良好的市场运作。办好集约化猪场有三个标志:第一,较高的生产水平;第二,健康的猪群;第三,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养猪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副业型向专业型、由单一养猪生产向联合、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转变;科学技术日趋完善,管理方式必须由粗放管理向精细化、标准化管理迈进,由“防重于制”提升到“防养并重”,而真正的成功是“养重于防”,才能由“扬汤止沸”提升为“釜底抽薪”。 优化品种在猪场的效益中,品种的贡献率超过了15%。也就说在同等环境、同等管理水平下,优秀的品种至少会给您带来超过15%的利益。这些效益主要从以下方面而来:首先优秀的母猪每年比一般母猪能够提供更多的仔猪;其次,优秀种猪有更高的饲料转化率;第三,优秀种猪生长快,出栏时间短;第四,优秀种猪胴体品质更好;第五,优秀种猪更健康,更能发挥遗传潜力。北京六马养猪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六马伟枪”就是优化品种的典范。 强化管理有四点第一,由人治变为法治是集约化猪场发展的需要,猪场需要完善的制度、条例来约束每一个岗位的职工。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养猪规律,符合养猪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但制度只是一个死板的硬件,而真正起作用的是执行力,也就是制度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实,违反制度后能否得到应有的处罚。一个猪场有几十条制度或条例,每一项都很清楚,但生产仍是一塌糊涂,因为制度并没有贯彻下去,只是一种供上级或客人看的摆设,场长自己就是违反制度最多的人。另外制度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可行性,一项无法执行的制度比没有更差。比如一个猪场要求进场必须洗澡,但却没给职工解决温水供应,或水温不足,人们洗澡也只是走形式而已。 第二,以猪为本,更要以人为本,要建立一支高效的人才队伍。养猪就要爱猪,爱养猪行业,猪场要以猪为本,按照养猪规律办事。“把猪当成我们的朋友,把猪当成我们的上帝”,这是猪场喊出的口号。但时至今日,很少有猪场能做到,因为真正照顾猪的不是老板,也不是场长,而是生产在第一线的职工,职工的喜怒哀乐都会体现在对猪的管理上。所以,猪场考虑猪营养的同时,要考虑到职工的吃;考虑猪舍环境的时候,要考虑到职工的住;考虑到惊动猪的危害时,要考虑职工的心情。人才在养猪业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养猪行业的特殊性一直是养猪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如封闭式管理减少了场内职工与外界的接触,无法给家庭更多的帮助,青年人的婚嫁更是年轻的养猪人的一大难题,再加上脏、累、工资待遇低,以及生活质量差等,这些都是猪场留不住人才的因素。所以建议我们的集约化猪场,善待我们的猪,更要善待猪场的职工,因为他们才是猪场向前发展的动力,一个稳定高效的职工队伍是猪场成功的有力保证。 第三,“养”永远是养猪场的重中之重。养包括营养、饲养,也包括管理、环境、保健等。“防”指防疫,即指猪场的防疫制度;“制”非治,而指控制,即对疾病的控制,即健康全面的生物安全制度。 第四,企业文化的建设。猪场是一个企业,也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大家庭。猪场的职工都要有一种以场为家的心态,场兴我荣,场衰我耻。这几点,“六马”做到了,因为每一个从“六马”出来的职工都会自豪地说一声“我是六马人”。 提供最适宜的营养与环境严格地讲,不同品种的猪即使在同一饲养阶段其营养需求也是不同的,例如长白猪的营养需要不同于大白猪,也不同于杜洛克、皮特兰的营养需要,更不同于土杂猪的营养需要。同一品种在不同生产阶段营养需要也不同,例如:哺乳母猪的营养需要不同于怀孕母猪的营养需要,也不同于公猪肥育猪的需要。营养匮乏和过剩都是有害的。当营养不足时,猪的遗传潜力得不到发挥,生产性能下降,仔猪表现为出生重低,死亡率高,断奶后腹泻,生长停滞;母猪表现为产仔少,泌乳力差,体况下降,乏情或不发情。营养过剩同样是有害的,首先,造成饲料成本的无谓增加和营养浪费,比如蛋白质饲料成本很高,育肥猪料粗蛋白每增加1%,每吨饲料成本就增加20-50元,同时过多的蛋白会造成猪肾脏负担过重,还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危害猪体健康。 要想猪健康生长,除了提供适宜的营养,给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温度、湿度、通风、密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对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众多环境因素中尤以温度最为重要,“谁把握住了温度,谁就把握住了猪群”,猪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例如小猪刚出生后的前几天需要32℃-36℃,而母猪最适宜温度在18℃-22℃。我们必须把握每一个细节,让猪群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快乐生产。 其实,以上介绍的仅是“六马标准养猪模式”很少的一部分内容,为了提高中国养猪业的水平,符开星和他的团队在全国开办了近二十期培训班,专门向全国同行推介“六马标准养猪模式”;农业出版社也已向他约稿,准备出版该书。符开星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中国养猪业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