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我国饲料生产中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我国饲料生产中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饲料安全性标准应全国统一
观察与思考: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很快,但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某些不正确思想影响下,存在许多问题。
饲料原料方面:配合饲料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迫使饲料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近些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饲料原料供应相对短缺,供求不平衡,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原料季节性供应现象明显。在饲料原料供应相对短缺的季节,以次充好、掺假等情况出现频繁,如玉米杂质含量增加、豆粕生熟不均、饼粕类饲料掺壳现象严重,特别是鱼粉中掺入各种羽毛粉、尿素或颜色相近的物质,造成配合饲料质量不稳定,给配合饲料生产厂家及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饲用油脂方面,也存在酸败后加碱中和的现象,干扰正常的品质鉴定。
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和现有饲料资源深加工是扩大饲料来源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必然趋势。近年国外在玉米育种方面重点转向培育高油、高赖氨酸和低植酸玉米,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提高玉米的能量和蛋白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对植物性饲料原料均应注意低植酸品种的培育工作。要降低植物性蛋白质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含量除育种上解决根本问题外,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是目前主要的工作,解决大豆类蛋白质饲料中抗原物质的抗原性是国内外的热点问题,目前的热处理、膨化等工艺并不能达到根本目的,必须开发新途径。
在鱼粉资源不断紧张、动物性蛋白质资源的安全性受到指责的形势下,对植物性蛋白质资源深开发以替代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是可持续良性发展的可取之路。
饲料添加剂方面: 在饲料添加剂方面确实存在许多令人担心的问题,如抗生素和抗菌药物的滥用、饲料添加剂对环境的影响问题、某些饲料添加剂长期使用的后果问题等等。
我国对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审批近年来虽很严格,但科研和安全性评价工作相对落后,虽然注意到了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却在某些添加剂的审批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评估。某些生产企业“超前意识”较强,打擦边球,这也表明科研和政府工作在某些方面引导和监管不够。
对于近些年出现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应该要有明确的含量界定及确实的测定方法,但市场上许多饲料添加剂无法评估其质量和安全性,如有机砷大量使用,可能造成人和动物体内的砷蓄积,也可能造成环境砷蓄积,怎样评估?活菌类益生素由于菌种多而杂,有效活菌数怎样衡量?菌株是否突变?突变后对人和动物有何影响?对环境微生物有何影响?酶制剂的有效酶效价测定方法和标准怎样确定?寡糖和寡肽类添加剂如何确定含量与效价?活性物质对人和动物及环境的正负影响怎样?等等,都没有很好进行研究和制定出解决的方法。将来在质量、安全性和环保方面未经过严格评估的产品不应批准生产许可证,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评估办法。
配合饲料技术方面: 我国在动物营养、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方面制定了许多标准和规范以指导配合饲料生产,直屋了明显的效果,但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深入。许多标准没有制定出来,如针对地区性的饲养量较大而且不断增长的动物饲养标准没有出台(黄鸡、土鸡、鸭、鹅及某些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规范(程)及检测标准、饲料添加剂的安全评价技术规程等等,国家已注意到,便科研支持力度未配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国家应加强科研支持力度,以便具有信服力的相关标准、规程、规范等尽快出台。在标准不配套的情况下,许多配合饲料的生产过程只能以企业“自订”标准生产,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受到影响,尤其添加剂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造成产品千差万别,坑害养殖户的现象突出,也引起社会对饲料行业的信任危机。
目前配合饲料生产中某些饲料添加剂热敏物质的添加也需要大多数企业注意,维生素、益生素、酶制剂等易受热破坏,国内外趋势是采用后置添加工艺,用喷雾添加法,可以保证添加量的精确和安全。
在配制技术上普遍存在不注意添加剂间的配伍性现象,其实各种添加剂间存在着配伍禁忌或可配伍性,如维生素之间、微量元素与维生素之间,常量矿物元素与维生素之间、常量矿物元素与药物添加剂之间、维生素与药物添加剂之间均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由于没有很好地调节各种添加剂之间的配伍关系,造成某些饲料添加剂的浪费或添加不足或添加过量。大多数关系复杂,需要深入的科研工作支撑。
对策思考
1、贯彻绿色饲料生产的思路. “绿色饲料”指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毒副作用的饲料。国内外均对生产绿色饲料非常重视,这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应在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与选择、配方技术、生产工艺、贮运、检测技术、配套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迎接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的竞争力,我们别无选择。
2、结合中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传统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畜牧业以农区为主,而在农区养殖业的肉类总产量中猪肉约占3/4,其中家庭养猪业的贡献则又占猪肉总产量的80%以上,这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形式。我国农区传统养殖业模式具有不依赖国家投入,又可充分利用农村廉价的劳力资源,以及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资源,既增肉、又增收,还可以变“废”为“宝”,将畜禽排污通过农田自然消化,既可节约化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又保证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饲料工业生产不可回避的这一现实,应充分利用这种传统型生态农业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饲料配方和生产技术。一味追求集约化、集中高效的生产模式势必造成更大的环境压力,我们应把环境保护思路结合到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展思路中,作为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决策因素。
3、加强科技工作 我国实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饲料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应注意培育高质量饲料作物,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低植酸玉米”、“双低”或“三低”油菜等。我们也应注意在作物育种中把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在饲料原料加工方面应加强深加工方面的研究工作,消除或降低现有植物性蛋白质饲料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含量是提高饲料利用的有效途径。在各种条件下(品种、环境、饲养方式等)动物的营养模式及调控技术是我们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评价、安全评价技术、环保评价技术、监测技术、动物产品质控制技术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加强饲料工业标准化,法制化建设. 动物的饲养标准或营养需求标准应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具有灵活性,但饲料安全性标准应全国统一,不能迁就。
目前我国饲料质量检测体系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但人力、配套法规、监测力度有待深入,应对市场的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排污标准》、《畜禽养殖排污管理条例》、《饲料原料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添加剂标准》、《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等是养殖业、饲料工业与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法规。这些法规落实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饲料工业产品的生产管理的职责范围,对新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审定、生产、经营销售者的条件以及产品质量检验制定都作了严密的规定。这些法规是加强我国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促进我国饲料工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乃至增加我国饲料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我国广大农村还保留着大面积的未被污染的土地及养殖业条件,近年来已经有外商瞄准我国不少地区的绿色大地,我国应有相应的应对措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同时在环保、安全方面要特别注意。纠正行业错误消费思想. 在现实中,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要求猪皮红毛亮、肉红、多睡,饲料厂为了迎合这一要求往往添加过量有机砷制剂、安眠药、镇静剂及其他物质,这种趋势近年特别盛行。这些物质的大量使用对人的健康、环境均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政府虽对某些添加剂用法、使用范围做出明确规定,但饲料产品没有相应明确标示。比如大猪配合饲料,市场上没有专门针对停药期上市猪料供应,而养殖户一直使用各种添加药物的“大猪料”。
关于“瘦肉精”问题,由于过分要求后臀发达和高瘦肉率而添加盐酸克伦特罗,市场上始终阴魂不散,偷偷添加。除取缔非法生产和销售的渠道外,还应在检疫证上严格管理,实行检疫证认可制度,一旦发现某地开出检疫证的猪肉含“瘦肉精”,就取消对其检疫证的认可,禁止其猪肉进入上市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