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下半年和明春猪肉产销简析:::::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2001年是近几年来猪肉产销形势较好的年头。表现在:生产(存栏量和产肉量)稳中仍有发展,缓和了猪肉供大于求的矛盾;尽管粮价波动较大,但养殖仍有合理收益;猪肉价格总水平虽比上年回升1.3%,由于改善了肉品结构,消费者实际上没有增加多少负担;"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和私屠滥宰肉上市,促使政府加大了惩处力度,老百姓对猪肉的放心感有了提高;在猪肉的进出口贸易上,数量仍是入超,但外汇收入大于进口;全国肉类流通市场在进一步整治,流通秩序和购物环境在逐步改善。可以这样来概括:肉类市场更加丰富多彩,养殖户满意,消费者高兴。
今年是"十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入世"后的第一年,猪肉的产销走势将关系到整个肉类市场,是养殖户、经营者、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猪存栏继续微升据有关业务部门对今年一季度末的测算,生猪总存栏约有1%~2%的增长,尤其是能繁母猪,从10个生猪主产省和重庆市的情况看,能繁母猪同比增加1%左右,占生猪总存栏的8.5%以上。其中河北、山东、河南三省高达10%以上,说明养猪户信心十足。能繁母猪占存栏比重大,原因是仔猪好销,其中绝大部分用于饲养,很小一部分做乳猪菜食用。
二、猪粮比价合理
据31个省市(区)统计,2001年末生猪平均收购价每公斤6.12元,玉米市场零售价1.10元,生猪和玉米的比价为1:5.7,虽比头二年有所下降,但养猪户仍有较好的收益,卖一头猪可获利50~100元。当前各地正掀起绿色(有机)食品热潮,粪肥的价格见好,对养猪户不论自用还是出售,都是对养猪成本的补偿。前几年大中城市近郊的大型猪场,粪肥处理是个负担,有的甚至要补贴运费运到远郊,现在情况有了转变。
今年根据WTO有关条款,我国出口玉米将取消补贴,玉米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能力,只能减少或不出口;而进口关税降低后,玉米的进口价格可能会下降10%,一减一加,玉米的货源充裕,均对发展畜牧业和养猪业有利。
三、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大产业已经启动
今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畜牧业建成一个大产业。目前各省市(区)在纷纷制订规划,出台世贸组织规则中允许的"绿箱政策"来支持建设大产业的多项举措。政府的支持,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离不开建设大产业由实力雄厚有远见的大企业来牵头,组织分散饲养的养猪大户逐步扩大饲养规模,由饲养百头以上增加到千头以上,甚至还要大些。龙头企业不仅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样重要的是在服务过程中进行监督,尽可能做到统一供应仔畜、统一防疫、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保证养猪户有合理的收益,并在生猪出栏前进行抽样检验,保证生猪质量。这样做对养猪大户有益;对龙头企业,便于掌握一流的生猪质量而创名牌,从而更有实力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对国家,把畜牧业建设成为大产业的目标,有了扎实的落脚点。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如双汇、金锣、雨润等食品集团,既有自己的养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又向超市和连锁、专卖等零售网络延伸,实现了真正含意上的产供销一体化,也是实现大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发达的浙江省,全省生猪出栏量的55%已由规模养猪户提供,如有实力强大的企业做"内燃机头",继续扩大规模,则实现产业化的目标就不会很遥远了。
由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组织规模养猪户发展生产,更能加快猪种改良。近四五年来,大中城市居民对肉类消费喜瘦厌肥的升级,表现在流通中瘦肉型猪比普通猪收购价要高16%~20%;在上市集中的季节和地区,普通猪积压时,瘦肉型猪仍畅销。前几年京津沪等大城市及大型肉联厂加工分割肉剔下的肥膘肉,在湘、赣、川、云、贵等很好销,但现在也不好销了,每吨肥瞟肉由4000元降到3600元,说明农村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所以改良猪种,提高瘦肉率到55%以上,将是畜牧工作者近期的繁重任务。
四、国内猪肉市场有巨大的提高空间
目前香港特区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猪肉55公斤,台湾地区43公斤,在欧盟超过40公斤的国家就有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爱尔兰、荷兰、西班牙、瑞典等8个。而中国是以猪肉消费为主的国家,2001年人均也只有30公斤出头,农村的人均猪肉消费只及城镇的40%略多,只要收入上去了,就会增加肉类消费。如按目前的农村人口,假如每人每年多吃2公斤猪肉,就是180万吨,相当于吃掉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的猪肉总产量还要多。据极粗略的匡算,2001年我国农村人均消费猪肉约24公斤,城市为50公斤,如把农村的消费提高到城市的水平,就需增产2300万吨猪肉。可见我国猪肉消费潜力之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7%左右,城市人口购买力增长幅度仍可保持7%上下,农村的人均纯收人由于国家采取了一减(负担)一加(增加收入)的多项措施,人均纯收入仍可有4%的增长。所以不论城市和农村,今年中低收入的群体(肉类消费水平低,仍以增加数量为主)将稳步增加收入,为国内的猪肉市场创造了强大的需求。
五、今年我国猪肉进出口贸易走势
当今的肉类国际贸易已呈现买方市场,出口国只能微利经营,进口国对肉类质量的要求更加严厉,肉类的质量竞争已上升到国际贸易的第一要素。目前全球每年猪肉进口市场的容量在250万吨上下,仅占全球猪肉总产量的2.7%,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而我国的猪肉质量尚有许多不足,和国际接轨尚有差距。
在猪肉的价格上,我国虽有一定的优势,但很有限,以前二年的价格为参考,我国瘦肉猪收购价每百公斤折合81.4美元,美国为74美元,加拿大为84.9美元,如果考虑到上述国家的生猪瘦肉率比我国要高5~10个百分点,那么就不存在优势。再以白条猪肉为例,美国和欧盟平均批发价每百公斤116美元,德国118.7美元,丹麦106.4美元,我国平均为104.8美元,优势显然不大。美国和欧盟的零售价远比我国要高,但可望不可及,目前只能以批发价进行交易。另外,我国的生猪肉和肉制品出口,需加上关税、运费、包装、损耗、利息等等开支;欧美等国向我国出口猪肉也同样要支出上述种种费用,而我国消费者对冻肉兴趣不大,这就是全球猪肉贸易量较小的原因之一。而欧盟内部各国距离近,公路发达,在途时间短,运冷却肉也方便,所以贸易量较大。
在猪肉进出口贸易的战略上:
1.仍要充分利用和欧美各国消费习惯和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出口对方最喜欢价格高的部位和精深加工品,进口对方不喜欢食用的部位和初级产品,如猪杂等,赚取价格差。出口1吨西方和日本畅销的高档分部位猪肉,可卖1700多美元,进口1吨初级产品猪肉,只需430美元;进口1吨初加工的猪杂只需530多美元,而出口1吨精细加工的猪杂,可卖1000多美元。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粮食紧缺,采取出口1吨好大米换取2吨小麦的战略,从中获取效益,出口猪肉同样适用这个战略。
2.出口的真正优势在猪肉加工制品。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出口猪的精深加工制品收益较多。猪肉精深加工分高温和低温两大类,高温肉制品如各式条肉、酱肘子、排骨、叉烧、烤乳猪、肴肉等等,深受国外的华侨及华人欢迎,产品的保质期也较长,但西方人不是很喜欢;西式的低温肉制品受到欧美各国人民喜爱,但保质期较短,出口难度较大,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包装和内在质量,从而延长保质期)保持卫生质量和营养,保持原滋原昧,才能扩大出口。
3.尽量多出口"绿色"猪肉及精深加工制品。21世纪绿色肉食品将成为消费主流,既是健康和安全的需要,并将成为生活的时尚。据世贸组织预测,到2005年绿色食品的市场份额将达到5%-10%,而目前只占2%左右。我国生产绿色肉食品具有很多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低,部分沿海岛屿及西部深山地区,环境污染较少,种饲料也很少使用化肥农药,基本上仍是原始生产状态。在上述地区不需大量投资,只需按绿色食品的要求,予以规范并强化措施,即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后生产合格的绿色肉食品。如果出口,既要经我国有关部门的批准给予绿色肉食品的认证,并要取得进口国主管部门的认证。当前发达国家日益高筑绿色壁垒,我们要出口并卖较理想的价钱,只有走绿色肉食品出口这条路,不可能有别的选择。
4.产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21世纪的消费(吃、穿、用、住、旅行等等)由于社会财富更加丰富,买方市场长期存在,流通领域竞争将更为激烈,卖方必须以产品的质优和新奇吸引消费者购买而取胜。各企业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和生产有新颖感、有特色的(色、香、昧、营养、保健等)的猪肉和熟制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更高要求,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对我国现有的小香猪、藏麻猪、滇南小耳猪、杂交一代野猪、脂肪型猪的瘦肉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资源,在今后出口时都有大文章可做。
综合以上分析,下半年和明春的猪肉产销,有利因素比往年要多,生产稳中仍会发展,结构将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购买力提高,有利于增加对猪肉的需求,有关行业预测,今年餐饮业的销售额将达5000亿元,将是可靠的用肉大户:国家重点整治食品卫生和安全,消费者对吃肉的不放心感会有所消除;流通市场的整顿,必将改善流通秩序和购物环境;猪价基本稳定,养殖有合理收益,消费者得到实惠;在猪肉和猪杂的进口方面,数量可能要增加,但进出的金额仍可能有结余。简而言之,未来10个月的猪肉市场大气候,将是宜人的春天。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