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试问一声:中国农业人才,你将去向何方?
作者:来源:时间:2008-06-10 15:02点击:次
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毕业生给师弟写了一封信,记录了其亲历“三农”后,走过激情,闯过困惑,最终选择亲自示范这一在农业基层最为可行的引导农民富裕之路,小有成绩仍不忘来鼓励师弟在校学好专业知识,希望毕业后选择农业……
此信件打开了沉闷了很久的农业人才们的话匣子,讨论,讨论,再论讨;从校园内,走向社会,从生活中讨论至网络间。由此,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会员们抓住机会,在6月10日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农业人才论坛”,据悉,论坛将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农业学子与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这场早应开始的大讨论之中。
中国农网有幸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参与了此次讨论。在此特别感谢中国农业大学农研会的同生们,是他(她)们给了中国农业人才一次展示自我,揭露中国农业人才现状,以及吐露农业人士、学子们心中想法的一个很好的舞台;同时,也给了中国农网一次接触农业学子,深入调查中国农业人才教育的机会。在此,编者想对农研会的同学们道一声:你们是好样的,你们辛苦了!
“中国农业人才论坛”调查问卷分析
2002年6月10日,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了首次“中国农业人才论坛”。为了更深层次的揭露中国农业人才现状,中国农网与农研会合作,进行了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一共下发问卷800余份,现回收有效问卷270份。
这次调查活动的结果总结如下:
1.多数农业人才,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农业人才,抱有高尚的理想,但认为现实有些无奈。
例如,想过为“三农”作贡献的有69.6%;对服务“三农”很有热情的为38.7%,有波动心理的51.5%;如面临农业与非农业两份工作,选择农业的占33.3%;其中对奉献三农有波动情况的同学,原因划分为:三农太难,力不从心的占53.5%,认为社会有偏见从事农业阻力大,抹不开面子的有30%,认为自己在孤军奋战的占10%,认为从事农业会失去很多如爱情、高薪的占6.5%;关于国家对农业人才的重视程度,认为重视的占11.3%,较重视的为23.9%,不很重视和不重视各占53%和11%。
2.农业人才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很不平衡,且现状很不乐观。对农业信息的关注度随对切身利益度的大小而有所升降。
对企业信息关心的最多为25%,对专业知识和商务信息的兴趣次之为18%和15%,第三的是最新信息占15%,财经13%,招聘9%,最少的是新闻只有7%。另外,农业大学生中经常登陆农业网站的仅有7%,偶尔登陆的为63.9%,从不的是35.8%。在农业网站列举中,中国农网占71%,中国农业在线占25%。
3.尽管半数以上的人对农业怀有美好的热情的愿望,但我们必须看到,还有人数不少的同学对“三农”态度很消极。
比如没想过为农业服务的有5.5%,因学农而遗憾的52%,在农与非农工作的选择中,坚决不选与农有关的工作的占9%。对从事三农没有热情的占5.2%。这样的同学他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对农业态度积极性的人。这些同学数量虽不多,但负面影响很大,中间派(有波动51.5%,为农服务看条件占51%等)会占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极者的存在。
4.对这种论坛,大家普遍认为这种论讨很有意义,急时且必要,但建议论坛应多让学生参与,步步深入,讲实质,而少一些官话,同时一些同学认为论坛有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5.现在农业人才对国家的希望也很大。
认为农业最急缺的是政策支持的24.3%,财政支持的22.8%,认为农业急缺农业人才和技术的有32%和20.5%,另外认为应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教育水平的38.7%,认为国家应改变观念,重视农业的有50.5%。在试卷第9选择项中,认为应完善就业渠道的最多,另外几种观点(代表性的)是:发展几家知名农业企业,社会不要轻视农业。
以上是问卷的基础情况,根据我们发放和回收的过程,可以认为它是真实且比较全面的。此次调查基本实现了调查目的,掌握了学子们一定的对“三农”的认识,以及投身农业的种种看法。广大的农业人才是想服务于“三农”,但国家与社会的相应配套措施并未跟进,同时农业人才个体也缺乏必要的真正为农业服务的基本功,以及农业基层是欢迎农业人才们深入广阔的农村天地,但苦于基层环境差报酬低个人价值难以体现。可以理出这样一条思路:在农业基层、农业人才、国家三者形成的就业链条之间,急需建立对三方均有利的良性循环就业体系。
相信随着论坛的继续深入,更广大人士的参与,这些问题会有解决的一天。
附社会对此次大讨论的反馈声音:
关于 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中国农业大学一场讨论牵动人心的评论。
(A)看到了网上的报道,我很激动。并从报章上的只言片语知道了罗洪富远在贵州工作做的依然出色,我就知道,小罗一定行的。 读了罗同学热血沸腾的信,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回想起了那些大学的日子和与罗同学比肩战斗的岁月。小罗一定没有时间上网来看关于他的报道,但我仍然要对罗同学说:小罗,好好干,我们这些同学都相信你!!!
(B)如果有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哪怕只有不多的空间和条件,我会把最好的年华献给农业。
(C)农林公司经营者对“青春是否奉献给农业”的探讨
山西省阳城县绿之恋农林花卉有限公司
延敏军
中国农网,您好!
看到中国农业大学一位毕业师兄写给师弟的信后,我作为一名农林公司的经营者,深受感动。我们设立农林公司并进行经营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当地农民走出传统农业经营的落后方式,但在经营过程中,亦遇到了罗同学同样的遭遇。农民们太现实了,见不到眼前利益,他们决不去冒险。加之地方政府服务不到位,致使推广工作出现了很大难度。
从罗同学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既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的思维方式。我国本身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有很大差距,如果想学有所成,不是都呆在实验室就能解决了的。我们需要大批的这样有理想、肯实干、为心中信念百折不挠的品格。罗同学以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理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然,从其信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作为基层政府在职能的转变上仍远远适应不了新世纪新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也呼吁上级部门和媒体能对基层政府加大监督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罗同学这样的大学生创造出更好的条件,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上来。
农业最需要人才,农业人才就业最难;一份调查结果在中国农大引发“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大讨论――
《现代农业周刊》
谁来解开这个“死结”
常怀深 孙维福
“最好的年华要不要献给农业 ”?谁会想到,提出这个带有质疑色彩问题的,竟是身居著名农业高等院校的当今农科学子。6月10 晚,首场“中国农业人才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隆重举办。到场的数百名农科学子与台上嘉宾就这个议题展开坦诚讨论。话题的焦点集中在“农业最需要人才,农业人才就业最难”这个“中国人才市场第一悖论”上。
调查结果揭开问题一角
直接引发这场大讨论的,是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会今年4月对该校400名农科专业学生进行的“农大学子与中国‘三农’”调查显示出的一些令人担忧的信号。调查问卷显示,共有96%的人认为目前的教学、社会环境使自己献身“三农”有困难和有一点困难,同时认为校园内学农、谈农气氛不活跃、很不活跃者高达53%和30%。在就业问题上,42%的人愿意到时能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行业,19.6%表示不愿意,38%回答要看具体条件后再做决定。另外,认为自己毕业时能达到一个合格农业人才标准,并能为“三农”解决实际问题者仅占17.6%,认为不能者占29.9%,不一定者37.6%,还有14.6%填写了“说不准”。
调查组织者分析认为: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农科专业学子中大部分人愿意为“三农”工作,并且对农业较为关心,但同时也反映出农业现状不容乐观;被调查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前景虽然大多持乐观态度,对农业人才的作用充分肯定,但对农业人才就业却存在较大争议,社会环境不尽人意,大部分人服务“三农”的激情正渐渐消退需要引起关注。另外很多学生还对学校的教学方式、毕业后能否适应“三农”需求提出质疑则反映出农业高等院校教育体制需要改进。
堪忧的农业人才现状
据农业部教育司1997年对全国12个省、区27个县的调查,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
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披露了教育部在2000年所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问题的抽样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就业者占15.2%,而去农村的仅占4.0%,那些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其中70%以上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
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调查显示:在技术类教育选择上,城市居民倾向于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只有1.6%,农村居民把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子女求学首选学校的不到13%,重点高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将高等农业院校作为首选的不到1%。
身为农业学子,为什么课堂上对农业知识了解越多,对农业的感情反而越薄?为什么会有不少人产生“学农无用”的消极情绪?以下参与这场讨论的学生那充满激情却又矛盾重重的心态,也许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具体的参照。
矛盾、复杂的心态
心态一:不想说有多少人为了留京碰得头破血流,不想说有多少人为了考研、就业弄得焦头烂额,我只想说,面对如今备受关注的“三农”,我们还能再安居“象牙塔”而心静如水吗?
心态二:面对师哥师姐们“感叹就业无路”的无奈、彷徨,面对父亲一次次希望我尽快从涉农的院系跳出去的电话,我只是矛盾地推诿着。真的很矛盾,因为我也知道父辈的贫苦,知道“三农”的重要……
心态三:献身农业需要每个人通过自己对大环境认真考虑,对农业应该有个客观的了解。只是大家要不要在这个方面去思考?希望农大的学农的同学,认真地思考一下,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衣食父母去做一点实事。
“ 讨论”引来各方关注
谈到农业人才问题,与农业打了40年交道的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孙翔显得很是激动,他说在参加一次电视专题节目时,听到在场的某高层学者大谈“农村不需要人才”感到非常惊讶。他认为现在农村不是要不要农业人才,而是非常需要。他说,我国村、乡、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战场,那里渴求大批的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人才,农业大学的合格毕业生在农村大有用武之地不是理论上的问题,而是非常客观实际的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是研究农业高新技术的青年学者,他认为中国农业目前迫切需要大批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农技推广家。他忠告学生们,要想在所从事的农业领域有所作为,首先应该有“干就干出个样子”的精神,这样你就会从学习、工作过程中收获乐趣。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具备与人沟通的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使个人的才华在实践中得到多方面展示。
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著名学者温铁军在回答学生“为什么农村留不住人才”提问时分析说,这实际上是指学生投身农业后,他的人才价值怎样才能得到合理体现。也就是说人才投入农业,他理应获得与自身能力相比成正值的回报。为此他呼吁要大力增加对“三农”投入,为更多农业人才投身农业营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
农大学子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农业最需要人才,农业人才就业最难。这个“中国人才市场第一悖论”深深困扰着我们。要消化每年几万名农业院校的毕业生,传统的就业渠道显然走不通了。眼下农村基层机构膨胀得这么厉害,再年复一年地增加“七站八所”的名额,显然只能加剧农民的负担。这个“悖论”看起来是个“死结”,但也正是农大的学子创造性实践,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毕业于中国农大的邵根伙博士创建的大北农集团是一家以生产饲料为支柱的知名企业,它的千余名员工遍布全国各地,大多是学农、学畜牧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北农为自己的推销员定位为“科普员”,这些走村串户的科普员的营销策略是,在服务中发展自己的客户,也就是说,这些科普员依靠为农民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难题取得农民的信任,开拓自己的市场。不仅仅大北农,到农业企业和涉农企业中走一走就不难发现,现在有一定规模的厂商大多有自己的营销网络,这些网络也同样具有强烈的科技服务色彩。农村市场的现实是,你不提供有效的服务就很难立足,而且这个服务还具有竞争性,由于各家网络重叠,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周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由企业编织的这个科技服务网络覆盖面广、人员众多,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张力,尽管有企业各自的利益在左右着这些网络的运行,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他们为农民的服务只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到位,仅仅基于生存和发展的考量,他们必须做得越来越好。
农业最值得奉献,奉献农业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这是邵根伙博士成功的切身体验。现在,从农业院校走出来领办企业的青年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在他们身后,集结的农业人才团队越来越庞大。谁能否认他们不是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呢?谁能否认,他们不是农业科技人员呢?谁能否认,随着这些企业科技服务网络的发育壮大,我们所艳羡的,发达国家农场主享受的无微不至的服务正逐步在我们身边出现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