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我国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及美国借鉴

我国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及美国借鉴

作者:康大夫 编辑来源:顶点财经时间:2008-05-29 15:23点击:

        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地理集中度不高,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我国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犷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科学,加上地理的分散,我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使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管理来指导或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这是造成我国生猪生产3~4年周期性波动的根源。除了1999~2003年较为稳定外,其余年份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在这一周期波动中,缺乏规模优势的养殖场将越来越难生存,被市场淘汰。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的区域性特点使得生猪屠宰加工行业亦呈现高度分散格局。2006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8亿头,3家龙头企业的屠宰量占比不足5%。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美国生猪养殖业规模养殖的出现。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当时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地理分布趋向于集中的格局。

  生猪屠宰加工业,其规模扩大的趋势也很明显。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很快就取代了原来的公开市场交易,到1999年,美国已有近60%的生猪是通过多年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进行生产的。市场合同和生产合同成为了美国生猪生产企业和猪肉加工企业的主要交易方式。

  Smith field食品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和生产企业,1987年,Smithfield公司开始实施纵向整合战略,进入生猪养殖领域,直到1999年,公司的整合战略开始显现成效,猪肉加工和生猪养殖产业的结合保障了公司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也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从2005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贡献了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以上

  从1999年后Smith field公司并购和新建的项目可看出,规模化经营和纵向整合仍然是公司发展的方向。对生猪生产的纵向整合,使得公司一半左右的生猪供应得到了保障,这也确保了加工部门经营的持续、稳定和原材料的高质量。公司利润受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大大减小,从整体来看,公司经营更加稳定。

  1966年,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生猪期货,现在瘦肉猪合约在CME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2。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始扩大规模,采取纵向整合战略后,美国的生猪产量才趋进平稳,波动幅度进一步减小,而且使生猪期货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

  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纵向整合将对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在种猪选择、饲养技术、饲料、疫病防治、环保等方面都将得到积极发展和推进。我们看好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业进行整合的机遇,看好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饲料业中具备整合实力的龙头企业。

    I.中国生猪养殖、加工业的现状分析

    地理集中度不高,以散养为主

    中国的生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四川、河北和湖南,三省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5%,其中四川数量一直位居第1位,比重在10%左右,前10位的省份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在66%左右。

  除了前3位的省份比较集中外,从整体来看,生猪养殖的集中度并不高,除了3个直辖市和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外,其他省份都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其中2005年就有19个省份的产量超过了100万吨。另外,散养模式长期占主导地位,规模化养殖水平较低,据农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出栏数在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出栏生猪2.34亿头,仅占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7.9%。从省份看,仅河南和湖南在规模化养殖方面有一定规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发展肉类加工业,而养殖第一大省四川仍以散养方式为主,规模化和产业化都尚未形成。

  

    规模不经济引起技术、管理落后

    我国生猪散养户以及大量中小规模养殖户受规模的影响和资金和人员的限制,生产和管理还属于粗犷式经营,科学饲养的意识淡泊,精细化管理严重滞后,具体生产问题主要体现在:

  1.品种退化严重、品种混杂,使得生产效率低下。

  2.消毒意识淡薄,多数养猪场大门没有消毒设施,或虽有设施但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3.饲料配比使用不科学,忽视了颗粒饲料报酬率高的优势,频繁更换饲料,对自配料的猪场,原料批量采购的能力差,质量控制不重视。

  4.不作生产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不科学。

  5.批量生产、批量出栏的能力弱,不知如何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6.防疫技术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致使疾病频发,给猪场造成巨大损失。

  7.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落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严重。

  8.缺乏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对订单养猪业认识不足,存在盲目生产。

  面临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由于技术和管理的不科学,加上地理的分散,我国生猪养殖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

  2005年猪链球病和2006年猪蓝耳病直接导致许多原本薄利经营的养殖场/户严重亏损。对小生产者来说,由于技术落后、防疫条件简陋加上管理不善,生猪感染疫情的概率较大,一旦出现疫情,病毒传播快,防控难度很大,生猪因病死亡给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年的劳动血本无归。“养猪不如打零工”的这一局面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生产的积极性。

  小生产者缺乏计划性和前瞻性,对市场供求的反应往往滞后,常常遭遇“产量增加而价格下滑”的尴尬局面。传统散养方式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低,使得饲养成本由于饲料价格的上涨而居高不下,此外,小生产者占据产业主导角色,造成产品规格不一,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杂乱、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猪肉产品质量没有竞争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以致同质低端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从2004年到2006年,伴随着猪肉产量的增加和玉米价格的大幅上涨,猪肉价格却不涨反跌,猪粮价格比很长时间低于5.5的盈亏平衡点,养猪对散户来说已几乎无利可图。

  此外,生猪市场的价格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小生产者盲目生产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它的表现就是:市场上的某种商品,一个时期内价格很高,交易量却很小,而在下一个时期,交易量剧增而价格暴跌,如此反复,周期性的波动。蛛网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某种商品从生产到上市都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中途不能改变,因此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决定下一期的产量,所以导致周期性的变化。

  可见,以散养方式为主,缺乏规模生产,大量生猪养殖者无法预计市场的变化,而只能根据经验管理来指导或决定现在的经济行为,这是造成我国生猪生产3~4年周期性波动的根源。近10年中,除了1999~2003年较为稳定外,其余年份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

  近10多年来,我国生猪市场的发展已经历了3个完整的波动周期,目前正处在第4个周期的高价阶段:

    第1次:1996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上半年。这一个时期生猪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需求旺盛、消费品价格上涨,猪价随之上涨,养猪盈利水平提高。但从1998年5月开始,因为养殖生猪盈利水平居高,存栏水平超过正常水平,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同时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生猪价格开始下降,直到谷底。

  第2次:1998年5月到2003年上半年。由于生猪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均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盈亏平衡线附近小幅震荡。养殖户除了1999年左右出现了一定的深度亏损外,长期处于“微利——微亏”的平稳态势,存栏维持在较合理水平。受2003年上半年“非典”疫情的影响,改变了生猪运销格局,省际间交通受阻,导致猪价深跌。在“非典”疫情期间,生猪存栏下降,尤其是母猪存栏比重下降幅度较大,期间又受“禽流感”疫情刺激,导致生猪供应严重不足,孕育了“非典”疫情过后生猪价格的加速反弹。

  第3次:2003年7月到2006年上半年。从2003年7月开始,全国生猪价格一度高涨,生猪仔猪、猪肉大幅涨价,不仅吸引了大量社会闲余资本投资养殖业,而且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导致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存栏量急剧增加,高盈利期创纪录地维持了2年半左右,生猪供应充足甚至过剩,于2004年10月开始回落,一直持续到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陷入谷底。受出售商品仔猪不能保本和养殖育肥猪普遍亏损的严重打击,一些养猪户采取不配种或遗弃仔猪;有的部分养殖户出肥后不补栏,空栏率非常高;还有一些养殖户忍痛大量宰杀公母猪,生猪产销进入新一轮全面滑坡期。

  第4次: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全国生猪价格逐渐有所回升,稳定一段时间后,在2007年4~5月份突然加速上升到近几年最高水平,目前正处于高价阶段,尚未结束。

 

    始于2007年5月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其根源就是前2年生猪价格的大幅下滑和疫病。受此影响,众多散户退出养猪行业,原种场和扩繁场母猪饲养量大幅下降,生猪的供给从源头上出现了短缺,从而成为此次因供求矛盾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却难以近期扭转的根本原因。

  可见,生猪以散养为主的生产方式,由于抵抗市场价格风险和养殖中疫情风险的能力弱,加上小生产者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低,造成生猪生产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而猪肉价格也随之大落大起,今年6月份,全国仔猪、活猪、猪肉平均价格分别是17.17元/公斤、11.37元/公斤,17.74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151%、87%、67.7%,均创历史新高。而在这一周期波动中,缺乏规模优势的养殖场将越来越难生存,被市场淘汰。

    生猪屠宰加工业现状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的区域性特点使得生猪屠宰加工行业亦呈现高度分散格局。我国猪肉屠宰加工企业主要有3类。一是纳入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的规模以上(特指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都是机械化、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厂,据中国肉类协会的数据,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有2686家。二是由县以上各级政府批准的畜禽定点屠宰企业,据商务部统计约30000多家,其中工厂化屠宰率仅占上市成交量的25%左右,目前主要还是半机械化屠宰和手工屠宰。三是农民自宰自食和非法屠宰加工,这类屠宰加工数量上超过肉类总产量的40%。

  我国屠宰及肉制品行业集中度低,有较大的整合空间。我国猪肉加工4强双汇发展、大众食品(金锣)、雨润食品和得利斯的加工能力占规模以上企业加工能力不足10%,而美国猪肉4强加工能力占全国的50%以上,荷兰猪肉3强加工能力占全国74%,丹麦最大企业占全国80%。2005年,双汇、金锣、雨润等3家行业龙头企业屠宰生猪占我国生猪屠宰总量的4%不到,而美国前3家肉类加工企业总体市场份额已超过65%。2006年生猪出栏量达到6.8亿头,3家龙头的屠宰量占比不足5%。

  就生猪屠宰加工业而言,双汇、金锣、雨润具备了结构调整、资源整合的实力。

    II.美国生猪养殖、加工行业规模整合的历史

    规模化养殖,纵向整合的发展历程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生猪养殖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从繁殖到饲养到最后的销售都是由一个养殖场完成,养殖场的规模不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技术的出现和生猪养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刺激了规模养殖的出现。技术进步体现在:遗传学、营养学、兽医学、饲养设备以及管理等方面。这些进步提高了生猪的健康、卫生水平,减少了饲养过程中的风险,并通过发展大规模养殖使得分摊到每头猪的固定成本显著下降。

  生猪生产走上了专业化与规模化的道路。根据生猪生长的周期,把生猪的饲养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在不同的专业化饲养场完成:

  第1阶段是繁殖,用来交配繁殖小猪;第2阶段是哺育,有专门的哺育设施,提供专业化的饲料和照顾,经过8~10周的时间,猪仔的体重达到40-60磅;最后,将猪仔转移到第3个地点饲养,直到达到市场要求后出售,这样提高了养殖的生产效率。

  随着饲养规模的扩大,大的生猪企业充当了行业的整合者,主要以整合或与小生产者签订长期生产合同的方式。生产的整合者向小生产者提供管理服务、猪仔、药及其他投入品,散户主要投入劳动和饲养设备,最后散户将生猪以固定价格出售给企业。通过这种组织形式,整合企业利用资本杠杆更快的扩大规模。企业投资主要在专业化设备方面,如饲养乳猪的设备,而饲养者主要在喂养设备上投资,这样减轻了企业投资的压力,同时由于行业整合企业向饲养者提供了很多投入,那么投入和产出的价格波动风险也就相应从饲养者转移到了企业。

  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创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相比传统生产企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具备成本领先的优势,整体平均成本比传统企业要低10.6%。大规模养殖的企业开始进入饲料生产领域,这样即使得饲料的生产更能满足需要,营养更均衡、精确,也可以实现低成本采购和应对原材料涨价时调整配方。

  随着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下降,大量的小生产者被市场淘汰,剩下的生产者进一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结果当时出现了生猪养殖场数量下降,而规模变大的格局。

  据统计,在美国,存栏量超过1000头生猪的养殖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从1987年的37%上升到了1992年的47%,到1997年进一步上升到了71%,而在美国生猪产量第二大的北卡罗来纳州则高达98%。

  发生同样变化的还有生猪屠宰加工业,其规模扩大的趋势也很明显。1986年,全美有19家屠宰厂的加工能力超过150万头,占全国屠宰量的50%,而在1997年,这一比例达到了84%,屠宰厂的数量增加到了29家,其中还有6家超过了350万头。

  伴随着规模化,美国生猪养殖的地区分布趋向集中。据1997年的统计,美国的生猪总产量为6121万头,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如爱荷华州、明尼苏达州和东南部的北卡罗来纳州。相比1989年,北卡罗来纳州的生猪存栏数增长了3倍,而全国只增长了5%。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生猪产业在纵向整合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大的生猪养殖企业和大的猪肉加工企业之间用市场合同进行交易的方式被普遍接受,替代了先前的公开市场交易。以合同的方式规定了生产者交货的数量、交货的地点和时间,价格则主要随行就市,并根据产品的质量或规模给与相应的奖励。另外,生产合同的方式也被日益接受。

    在生产合同方式下,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或大的猪肉加工企业提供管理服务、猪仔、兽医服务和其他投入,养殖者提供土地、设备和劳动,养殖者收到的是固定回报和生产奖励。猪肉加工企业培育种猪,繁育猪仔并与养殖者签订生产合同,加工企业自产生猪的比例从1994年的6.4%,增长到了2000年的24%,其间,美国最大的生猪生产和猪肉加工企业Smith field收购了2家美国主要的生猪生产企业,并以生产合同的方式进行交易。市场合同和生产合同成为了美国生猪生产企业和猪肉加工企业的主要交易方式。

 

    美国生猪养殖行业平稳发展

    美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还值得提到的就是生猪期货的推出。为了稳定生猪生产、保护生产者利益,1966年,CME(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始交易生猪期货,后来生猪合约演变为瘦肉猪合约,现在瘦肉猪合约在CME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二。

  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该合约逐渐发挥期货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一方面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肉猪价格的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从下图可看出,美国生猪屠宰量和生猪产量在生猪期货推出后的波动要小于推出之前,可见美国的生猪期货对于稳定生猪生产、加工和消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是,在生产分散,现货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生猪期货并不能充分发挥发现价格的功能,美国1966年~1980年依然发生了一次猪肉生产的较大波动,而且持续时间相当长。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始扩大规模,采取纵向整合战略后,美国的生猪产量才趋进平稳,波动幅度进一步减小,而且使生猪期货能更及时、准确的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近20年美国生猪产量没有再次出现1950~1955年和1966年~1980年的剧烈波动,其间的波动幅度均超过了30%,尤其在2000年之后,美国的生猪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小幅稳定增长,年增长在1%~2%之间。

 

    美国生猪行业的借鉴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相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最终主要以准纵向整合(签订长期合同)和有限纵向整合的方式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的联合。

  出现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来至于2个方面:

  其一,技术进步,包括饲养设备、饲养技术、营养学、基因技术培育种猪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投入,使大规模生产者相比小生产者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其二,组织结构的创新,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和纵向整合的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生猪期货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使养殖业者能回避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使得从种猪培育、繁育猪仔、饲养、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进行调整。

    新技术的出现是生猪养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直接原因,科学饲养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改良种猪提高生产效率,根据生猪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有区别的针对性饲养,专业化饲养设备的出现,等等,这些远远超出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的能力。通过发展大规模养殖降低每头猪的固定成本,大规模生产者赢得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价格下降时期,小生产者被淘汰,大规模生产者确立了市场地位。

  在组织结构方面,美国生猪养殖业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加速了行业内规模经营和行业间纵向整合的形成。大规模生产者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和有限纵向整合的方式将同业中的小规模生产者和上、下游企业纳入自己生产体系。而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产业链的演进进入了一个规模化发展的螺旋式上升阶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目前中国生猪养殖、加工产业分散的局面下,对于欲“做强做大”的中国企业,美国生猪行业的发展历程应当值得我们很好的借鉴,而这次我国生猪生产行业的剧烈波动或许就是一次转变的时机。

    III.美国肉制品行业龙头的发展的借鉴意义  

    全球猪肉加工巨头——Smith field食品公司

    Smith field食品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和生产企业,2007财年收入将近120亿美元。在美国,公司是火腿加工、养殖牛和几类包装肉食品的领导者,也是第五大的牛肉加工商,囊括了从美国的全国性、区域性品牌到欧洲的一些知名品牌,产品的品质受到了来至零售商、食品服务商和熟食店的销费者的广泛称誉。顶点财经topcj.com

  1987年,Smithfield公司开始实施纵向整合战略,进入生猪养殖领域,直到1999年,公司的整合战略开始显现成效,猪肉加工和生猪养殖产业的结合保障了公司高质量的原材料供应,也为公司提供了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从2005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已成为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贡献了公司经营利润的一半以上。

 

    1999财年,公司通过收购Carroll‘s foods和Murphy farms,极大地提高了生猪的生产能力,和Brown’s一起成为了公司生猪供应的3个最大的企业,占到了公司当年生猪需求量的约50%。

  目前,公司生猪生产部门有88.8万头种猪,年产生猪1390万头。此外,还通过联营的方式,公司还有近11.4万头种猪,年产生猪150万头。国内市场上,通过内部养殖,猪肉加工部门的生猪自己率接近52%,海外市场上,猪肉加工部门的生猪自己率接近50%。此外,公司通过纵向整合建立了从生猪到肉产品的回溯机制,以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公司专门研发了良种种猪SPG,目前数量为74.9万头,并通过授权的方式提供给自己的生猪养殖合作伙伴,此外,通过联营的方式,还拥有6.6万头SPG种猪。改进饲料的营养,针对猪生长的每个阶段提供针对性的猪饲料。通过良种猪的研发和养殖,生产的猪肉达到了瘦肉率、产肉率最高和商用价值的最大化,加工的产品与其他厂商的猪肉产品形成了一定的差异化,受到客户的青睐。差异化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公司新鲜猪肉和包装肉的收益率。2007财年,公司在美国加工了1240万头SPG生猪,在海外加工了81.5万头SPG生猪。顶点财经

  公司的生猪养殖部门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通过规模经营和使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来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猪肉。公司开发的良种种猪SPG,规模经济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确立了公司成本领先者的优势。

  海外部门:主要是指美国本土之外的其他分/子公司。

 

    从1999年后smith field公司并购和新建的项目可看出,规模化经营和纵向整合仍然是公司发展的方向。无论是本国并购还是海外并购,新的项目主要是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肉制品企业,这样可以将公司原有的先进生产方式进行复制,进一步完善公司从繁育、饲养、屠宰到加工、深加工的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公司也注重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进行肉类的深加工,如并购了生产火腿、热狗、香肠和熏肉的企业,使产品线的种类和口味更齐全,加上公司优质猪肉的原料保证,顾客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进一步提高。

    对生猪生产的纵向整合,使得公司一半左右的生猪供应得到了保障,这也确保了加工部门经营的持续、稳定和原材料的高质量。公司利润受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大大减小,从整体来看,公司经营更加稳定。

  IV.中国生猪养殖、加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发展规模化养殖和规模化加工

    这次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前两年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粮食及饲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玉米价格为近10年来的历史高位,直接推动了养殖成本的上升,猪粮价格比很长时间低于5.5的盈亏平衡点,散户养猪收益锐减且亏损严重,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大部分地区大量宰杀、淘汰母猪后,生猪供应充足的格局彻底改变,生猪市场由供大于求转向供小于求。同时,去年以来,南方部分省市爆发的猪高热病(猪蓝耳病)疫情,致使生猪死亡率和淘汰率较高,进一步挫伤了养猪户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了供求不平衡的态势。

  这次猪肉价格先落后起的剧烈波动却有利于生猪养殖业的长期发展,通过淘汰散户养殖方式,确立了规模经营方式在市场中的地位和方向。通过分析美国生猪养殖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看到规模经营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促进技术进步,包括饲养技术、营养学、基因技术培育种猪、饲养设备等,而技术的进步又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并形成产品的差异化。只有生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畜产品质量。

  此次是我国养猪业进行产业发展大转型的机遇,规模养殖面临较好的发展前景。为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方面,恢复生猪生产,如实行母猪饲养补贴、公猪良种补贴、养猪调出大县奖励、蓝耳病疫苗补贴、生猪政策性保险;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扶持生猪规模养殖,国内各地生猪生产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母猪补栏数量增加,规模饲养加快发展。从国家资金的投向看,政府希望引导养猪业到科学养殖、规模养殖的大道上来。财政部将对50余个原种场、100多个扩繁场和40多个资源场进行扶持。此外,中央还安排了25亿元资金,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主要扶持年出栏500~3000头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兼顾年出栏300~500头的重点养殖户和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大型养殖场(小区)。据统计,去年年底规模饲养大体是43%左右,今年到7月份已经达到了50%,规模饲养存栏比重增加了7.3%。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将改变目前我国生猪养殖集中度不高的情形,使生猪养殖在地理分布上趋向集中,同时也促进生猪市场的集中、统一。养殖业的集中也将促进我国生猪屠宰加工业的规模化经营,使之趋向集中。

  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进行纵向整合

    如果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和生猪屠宰加工业走向规模化经营之路,伴随这一趋势发生的另一趋势将是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进行纵向整合。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使生产者更加关心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避免市场的供大于求,猪肉加工规模的扩大也促使加工者考虑如何取得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生猪供应,等等。这些激励因素将促使猪肉加工业与生猪养殖业走向一种更直接、降低交易费用的纵向整合方式。当然,这一过程中也有阻碍因素,主要来自于资本需求的增加、管理问题、激励问题。

 

    考虑前面的因素,企业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整合,以求得到自身最需要的整合经济性。topcj.com

  其一,有限整合。部分地进行纵向整合,剩余的需求通过市场解决,可以保障内部供应商的稳定生产而市场不稳定的风险由外部供应商承担,增强了与外部供应商的侃价实力,同时也使企业有机会介入外界的技术研发,并对内部如何激励的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案。

  其二,准整合。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合作协议、少数股权投资的方式,准整合可以在不发生全部成本的情况下取得纵向整合的许多利益,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增强侃价能力,同时避免了全部资本投资,消除了管理、激励等必要性,但放弃了移动壁垒的增加,产品的歧异化等方面。

  最后,是完全纵向整合。将上游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完全置于企业内部,情形如上表所述,不足之处在于,它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切断了来自供应商及顾客的技术流动,弱化了激励等。前面分析的美国smith field食品公司主要采用的是准整合(长期合同)和有限整合相结合的方式,这将对我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未来的整合方式提供借鉴。

  目前,中国肉制品巨头双汇、雨润、千喜鹤等企业已纷纷宣布上马或扩建养殖基地。

  双汇集团的业务贯穿种猪商品猪养殖、屠宰、肉制品加工、物流配送及商业连锁整个产业链。双汇集团已与韩国九鑫集团、日本火腿株式会社等合资,投资2.5亿元建立了四个生猪养殖基地,从丹麦引进近千头国际上最为优良的曾祖代大白、长白、杜洛克种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良祖代种猪2万头,二元母猪10万头,利用“公司+基地”的模式,推进“双汇绿色工程”的实施,并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10个年出栏50万头的养殖基地,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向社会提供真正的放心肉类产品。

  雨润集团为解决目前全国性的猪源紧缺问题,最近在在阜阳扩建年屠宰300万头生猪项目时,配套建设一个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基地,并且重庆组建雨润重庆牧业公司,建设30万头无公害生猪示范基地,并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引领200万头现代无公害生猪基地。

  作为奥运会冷鲜猪肉及猪肉制品独家供应商的千喜鹤集团斥资5亿元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兴建大型生猪养殖基地,从生猪品种的选择到营养健康食谱的制定,再到屠宰、深加工和物流、销售,严格按照专供奥运会的猪肉产品要求把关。该基地预计明年建成,年养殖规模在100万头,占北京市场需求量的15%左右。另外,千喜鹤在华北的百万头绿色无公害生猪产业基地也在兴建中,预计投资15亿元。

  饲料企业积极向下游纵向整合

    猪肉产业链包括种猪培育、繁育猪仔、养殖、屠宰、加工环节,此外,还有一个贯穿生猪生产始终的重要中间投入——饲料。目前,我国在饲料领域已形成一些具有规模的企业,在猪饲料方面有全国性公司新希望、通威,区域性公司正虹科技、正邦科技、天康生物等。由于这些饲料企业有规模优势和资本实力,具备向下游种猪培育、养殖和加工渗透的基础,而此次散养户的大量退出市场为饲料企业进入下游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作为国内最大的猪饲料生产企业,新希望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涵盖饲料、育种、养殖、屠宰、深加工、销售一体的养猪体系。公司培育了国内著名的荣昌猪,直接引入世界最好的猪种加拿大海波尔猪,而且建立基因库和育种基地,以期望彻底解决种猪问题,公司的种猪培育能力已处国内领先水平。在生猪养殖上,公司计划通过全国选址,建立核心部落,在每个部落里面配套一个饲料厂、一个祖代种猪场和三五个父母代种猪场,同时动员广大农户,每户养几百头到几千头,公司提供饲料、种猪、技术服务、质量监控,并保证收购,农户负责养殖,形成一个产业链,在未来三五年内,达到每年能给市场提供两千万头生猪的生产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在屠宰环节,公司控股了北京千喜鹤食品有限公司,现在一年的屠宰能力是750万头生猪,而千喜鹤最近也正在积极地进入生猪养殖领域。

  通威集团也积极进行生猪养殖的尝试,其打通猪链的关键环节有:“通威村—基地认证—生猪养殖—电脑猪生产—批发收购—屠宰加工—上市流通”,其中在生猪饲养环节,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以养殖户为主体,公司提供种猪仔猪苗、养殖饲料,并通过养殖方法指导,实现生猪养殖过程的微机全程监测管理。公司与当地的屠宰企业也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合作伙伴是肉联企业春源公司、金利公司,2006年实现销量4.5万吨,2007年有望实现8万吨,2008年预计实现15万吨。产业链的形成使公司将成为一家全方位解决问题的系统服务商。

  近3年,正邦公司一直在积极探索向下游养殖业拓展,在种猪养殖方面做了很多前期研究工作,公司建立了原种猪繁育核心群基地,引进了“双肌臀”大白猪,在生猪养殖业方面,积极探索“标准化饲养”的生产模式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预计未来5年,生猪的养殖规模会由目前的12万头增长到100万头,公司生猪养殖业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条件成熟时推出生猪期货

    生猪期货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用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引导农民合理确定饲养规模,科学把握销售时机,降低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为相关企业如猪肉加工商、贸易商通过套期保值业务提前锁定价格,回避猪肉价格变动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

  生猪期货的推出需要具备的条件:一是现货市场集中、统一,二是按期货合约交割的标的物有统一、严格的交割标准。目前,我国由于养殖地理分散,生猪现货市场的地域性较强,存在一些地方保护倾向,影响了生猪市场的统一和流通,另外,生猪养殖区域差别较大,由于生猪品种较杂,饲料原料来源广泛,饲养管理者良莠不齐、自然条件等因素导致出栏生猪的品质差异较大,难以达到统一指标。

    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实现将改变我国生猪养殖分散、品质差异较大的局面,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和统一指标。届时,生猪期货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将起到平抑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使未来生猪行业进入一个平稳增长的通道,减小市场剧烈波动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和纵向整合将对生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深远影响,在种猪选择、饲养技术、饲料、疫病防治、环保等方面都将得到积极发展和推进。通过研发和应用生物基因技术改良种猪,提高生仔率、瘦肉率和出肉率,提高生猪的生产效率;优化饲料配方,针对猪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专业化的饲养和提供专门的饲料;提高生猪饲养的管理水平,执行严格的卫生防疫标准,做好防疫的技术储备;提高猪肉品质,增加产品的歧异化和附加值;规模化养殖与农村沼气发展结合,废物综合利用,等等。生猪期货的推出将有利于生猪生产的稳定,有利于生猪生产企业和猪肉加工企业回避风险。我们看好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业进行整合的机遇,看好生猪养殖、猪肉加工和饲料业中具备整合实力的龙头企业。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