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解析“生猪认养”在中国推广的可行性

解析“生猪认养”在中国推广的可行性

作者:康大夫来源:新牧网时间:2013-08-22 08:21点击:

  生猪认养模式生产出来的猪肉,价格比普通猪肉翻一番,价格高昂决定了它必需走高端市场路线,面向的仅仅是15%属中高收入的消费群体。再加上"生猪认养"理念才刚刚盛行,接受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信任危机,食品安全仍无法保障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其本质原因是道德、诚信的缺失。虽然认养者可以通过猪场架设的监控设备对认养猪的生长情况实时监控,但认养者并非真正参与生猪养殖的整个过程,而是由农场主代为管理,这对农场主的道德、品行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在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有人昧着良心利用监控漏洞给猪偷偷添加激素或其它饲料。这并非多心猜疑,以瘦肉精为戒,瘦肉精之所以屡禁不绝,是因为贪恋利益的人总会存在,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如果最终还需要让认养者将猪肉送检做大量测试以确保其"纯天然"性,"生猪认养"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屠宰体制限制,"生猪认养"难实现日常肉类需求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规定,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生猪屠宰活动,农村地区个人自宰自食的除外。即农场协助屠宰的生猪,认养者不得用于经营销售。即使经由屠宰场检疫屠宰的,认养者没有经营许可权也不得进行鲜肉买卖。为保证猪肉的新鲜,认养者必需在短时间内消耗掉整只猪,对于个体认养者而言,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以这样的模式难以实现认养者日常消费的正常供应。

  猪场生物安全存隐患

  生猪被认养后,认养猪的所有权由农场主转移到认养者,认养猪成为了认养者的私有财产,认养者将管理权委托给农场主执行。为了体现认养者对认养猪的所有权,认养协议往往规定认养者能够到现场监督生猪的饲养,生猪无疑处在了一个完全开放或者半开放的环境里。

  中国养猪难,是因为环境中病原的大量存大。认养者频繁出入养殖场,易导致病原的传播和变异,也增加了人畜共患病感染、传播的机率。

  法律缺失,市场标准难规范

  "生猪认养"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其交易标准尚无法律法规作参考依据。目前认养猪的买卖标准都是由农场主制定的,消费者只有选择接受与不接受的份。对于交易行为的完成过程,当认养猪在饲养过程中出现死亡,农场主一般承诺认养者可以再重新挑选认养猪,但认养者对其它生猪均不满意,是否可以保证全额退款,不受损失?若认养者存在恶意退货行为,又该如何去鉴定,以保证交易的公平性?

  每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认养生猪"亦是如此。这种模式是否能够推广,是否能够在猪场管理及营销模式上寻找突破?这就需要各位行业人士集思广益了。

责任编辑: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