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主页 > 财经 > 国内新闻 > 王震教诲下 她成“养猪能手”

王震教诲下 她成“养猪能手”

作者:魏莹来源:江西晨报电子版 时间:2014-12-29 10:05点击:

  1968年,14岁的南昌姑娘程新兰随学校迁往抚州东乡。在那里,她结识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曾任三五九旅旅长的开国上将王震。

  1969年10月,王震被下放至抚州东乡红星垦殖场。在“红星”蹲点期间,王震大力发展畜牧业,改善红壤提高粮食产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程新兰等20多个姑娘被分配至红星垦殖场养猪,王震曾亲自教诲她们要好好养猪,并不时过问她们的学习工作情况。程新兰说,在王震将军身边工作让程新兰收获了很多,王老“不讲空话、老实做人”的准则是她一辈子做人的信条。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现居上海的程新兰。

  结识将军

  田埂上初识王震将军

  1968年,14岁的程新兰考入南昌三中,不久后,学校被迁至抚州东乡红星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当时,学校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早上出操,打背包跑步。全体师生要下田劳动,暑假时还要参加‘双抢’。几天下来我们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在打谷场的泥地上一觉睡到天亮。”程新兰向记者回忆道。

  1969年的一天,程新兰正在田里劳动,忽然看到田头来了一群人,为首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瘦长挺拔,精神抖擞,戴着一顶草帽。到了田边,他脱了鞋就下田,紧跟在后面的那些人也跟着他下了田,那些人中包括校长和很多干部。“后来我听别人说,那个老人就是当年开垦南泥湾的三五九旅的旅长,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程新兰说。

  “王老说养猪工作责任重大”

  1971年,程新兰从共大毕业,表现优异的她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分到一个不错的单位,没想到最后却被分到红星垦殖场养猪。连长告诉她,这是个光荣的工作,是王老(即王震)亲自提出要挑选20个出身好、表现优秀的姑娘去养猪,但程新兰依然感到有些失落。

  20个姑娘被接到垦殖场,受到王老的接见。“这是我第二次看到王老,也是第一次与他面对面交流。”程新兰对记者说,当天王老穿了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戴着一顶有前沿的单帽,背着双手走了进来。一群十七八岁的姑娘也不懂得起立鼓掌什么的,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王老用浓重的湖南口音给她们讲养猪的意义:“我们的猪都要转运到香港然后出口到各个国家,是要换取外汇的,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大家不要怕脏,也不要怕累,一边养猪,一边掌握技术,共同把我们的垦殖场搞好!”王老说了20分钟,然后迈着健朗的步子离开了。程新兰说,王老的一番话打消了她心中的顾虑,她开始用一种积极的眼光看待这份工作。

  “想不到,你还是个小接生婆”

  20多个姑娘被分配到各个连队,程新兰和另一个同学留在了红星垦殖场总场,和王老住在同一栋楼里。“朝夕相处”让程新兰对王老有了更多了解:“他喜欢能吃苦的人,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从北京带过来的高干子弟,他都要求他们下地劳动。此外,王老对工作非常严格,最厌恶偷懒耍滑、敷衍塞责的人。有一次,一名职工没把事情办好,王老十分生气,冲进他的办公室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

  起初,姑娘们都很怕王老,但随着他经常来猪舍,与大家有了一些接触,程新兰感受到了他的另一面。有一次,王老问她:“你掌握了些什么技术啊?”她回答:“我学会了观察猪是否生病,会给猪量体温、打飞针、打虫,晚上还会守着母猪下崽。”王老听后哈哈大笑:“想不到,你还是个小接生婆!”

  观察感悟

  王震蹲点2年“红星”风气明显改善

  程新兰告诉记者,王老在红星垦殖场虽然只待了2年,却使“红星”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1969年底,“红星”要召开生产汇报会。有人通知王震,会上要分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和研究造反派提出的要求。王震断然回答:“今天只谈生产,不讨论其他内容。”停了一会儿,又说:“有人说我光抓生产不抓革命,好,把那些造反派头头也都叫来。”

  那次生产汇报会是王震来“红星”以后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王震表情严肃地听完汇报后,沉重地表示自己到处转了转,看到生产不出粮食,老百姓饿肚子,心里很难过。会场内寂静无声,情绪激动的王震音调越来越高:“从今天起,白天必须搞生产。哪个游手好闲,我就对他不客气。”这一番铿锵有力的谈话,使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欢欣鼓舞,而在场的造反派则泄了气。主持会议的领导当场宣布:“大家要遵照王部长的安排,党员、干部脱离生产要受处分,这是纪律。”

  程新兰记得,那次会议以后,红星垦殖场的生产秩序明显好转,越来越多人鼓足干劲投入工作。在王震蹲点期间,红星垦殖场抓生产的正气占了上风,面貌大为改观,经济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发展畜牧业改造红壤

  红星垦殖场的土地几乎全是红壤地,红壤必须加以改造,耕地才能有好收成。王震从“红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养猪积肥取得改土、增产的经验中,选准了改造红壤的突破口,动员大家从大力发展畜牧业入手。

  程新兰还记得,机关大楼的旁边就是猪舍,她经常看到王老站在窗边看着猪舍。红星垦殖场饲养的猪都是专门进口的种猪约克夏、巴克夏,猪场是种猪实验基地,周围的猪场都会牵着母猪来配种。“经常有全国各地的人来参观学习,每次有人来,王老都背着手走在前面,兴致勃勃地给大家介绍情况。”程新兰说。

  王震改造红壤的计划取得了实效。经过一系列努力,红星垦殖场的红壤得到了明显改善,水稻亩产由原来的200多公斤上升到800多公斤。随后,红星垦殖场改造红壤的经验逐步在全省得到推广。

  结交朋友

  与王震的外甥一起烤红薯

  在红星垦殖场,程新兰不仅锻炼成一名“养猪能手”,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她告诉记者,当时她住在总场机关大楼,二楼西头大房间是王老的房间和办公室,紧挨他房间住着的是一批王老带来的中科院科研人员,有水稻专家小潘、蔬菜专家老林、茶叶专家老吴等。楼里还住了一对夫妻,男的名叫王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烈士的遗孤,女的名叫张延忠,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张鼎丞的女儿。“王兴当时30多岁,身材魁梧,经常扛着把锄头下地干活。张延忠是科研人员,研发920猪饲料的。夫妻俩都是高干子弟,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们在一起时总是谈笑风生。”程新兰说。

  程新兰房间隔壁住着的是蔬菜组的小彭和沈克,小彭是王老的亲外甥,沈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的儿子。“这两个人和我们年纪相仿,共同语言也更多。我还记得晚上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会去地里‘偷’几个红薯,然后坐在一起烤着吃,现在想起来特别有意思。”程新兰笑着说。

  人生收获

  “不讲空话、老实做人”

  是一辈子做人的准则

  王震于1971年9月离开“红星”回到北京。8年后,程新兰离开红星垦殖场,此后便离开江西,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现在,已过花甲之年的程新兰每每想起在“红星”的日子,都会感慨不已:“当年一毕业就成为‘猪倌’,我还觉得有些委屈。现在想想,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尤其是我有幸在王老身边工作,开拓了眼界,得到了锤炼。王老‘不讲空话、老实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一辈子做人的准则。”

  记者了解到,尽管王震在红星垦殖场的时间不长,但在“红星”的那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王震回到北京后,还经常关心“红星”乃至整个江西的经济发展。有一次,他在病中写信给红星垦殖场的职工说:“我在病中,常常想到你们场里的事。这也难怪,因为我是红星的一名职工,红星就是我的家。”

责任编辑:龚胡  

热门讨论

产品直通车

百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