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否认温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大的篇幅阐述“三农”问题,《报告》承诺今年要采取的一系列扶农举措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力度堪称历年之最。
昨日上午,温总理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专门向通辽市保安村农民代表顾双燕了解国家扶农政策在农村的落实情况。听了顾代表介绍(汇报)后总理笑了。不过,我们仍要指出,单凭顾代表家去年新购3台大型拖拉机获政府18万元购买农机专项补贴这一条,顾代表家系种粮大户,只反映了中央扶农政策在一个“点”上的落实状况,并不反映整个“面”的状况。何况,顾代表作为“大户”的受益也不能代表全国农民的实际受益情况。
关于“三农”的现状,我们不反对“报喜”,更主张“报忧”。
“面”上情形如何——譬如各地春耕准备进展如何?土地流转新政颁行遇到哪些突出问题?返乡农民工群体再就业究竟作何安排?乡村社会目前是否稳定?已出台的各项“扶农”政策,在基层究竟有否真正落实,落实过程有否走样变形,扶农款是否遭遇短斤缺两……按说,在经济危机远未见底的危局下开全国“两会”,“三农”之突出问题最值得代表委员关注和计较。然而,尽管“两会”已近尾声,但我们很少就上述疑问听到令人信服的解答。
坦言之,“三农”问题在本次“两会”始终未能形成热点。除去政府工作报告,似乎只有温总理及农林口少数部长在唱“独角戏”。我们的看法有以下依据可察:
省(区、直辖市)一级官员中的代表委员,在团组讨论会发言及接受媒体专访时,很少有谈论本行政辖区内的“三农”问题的。
市、县两级官员中的代表委员,照说离“三农”更近,但他们的发言、接受采访也很少涉及本地“三农”问题。而且,他们一般难以成为媒体追逐的首选对象,就算他们中某些代表委员乐意就“三农”接受采访,感兴趣的媒体好像也不多——要不咋就很难读到重点农产区地方官谈“三农”的专访报道?
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委员人数虽不多但也不算太少。但这些“农字号”代表委员,联系本村(企)谈“三农”问题的也不多。经上网搜索,这类代表委员中确实有少数代表委员谈到了“三农”,但内容似乎成两个极端:
其一,一味唱赞歌,一个劲说扶农政策好。早报评论员以为,这未必是中央政府包括温总理所爱听的,高层更想听到的应该是扶农政策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或矛盾的萌芽。
其二,数量原本就少的针对“三农”的议案、提案、建议可操作性不强甚至不具备可操作性,抑或只能成为“笑料”供媒体炒作:譬如,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丰美代表提出,国家应当干预粮食价格,建议政府把现有粮价提高30倍……呵呵,天方夜谭,一笑置之。
当然,也有新希望集团刘永好委员,娃娃哈宗庆后代表,就扶持规模化畜牧业等分别上呈了提案和建议,但内容较“虚”,也就喊一嗓子而已。
眼下“三农”现状究竟如何?仅取农业一项,粮食丰收带来的压库在去冬已不同程度造成农民“卖粮难”。今年继续上调粮食收购价(譬如稻谷每斤再提0.13元),对八个油瓶七个盖之政府财政近乎使出了吃奶的劲,但对依赖一亩三分薄地养家糊口的大多数农户(少数种粮大户除外)仍属毛毛雨,这意味着农民内需很难启动。再譬如,毛猪收购价已从最高时每斤13元跌至6元,是否意味着肉猪养殖会再次遭遇“大落”?
农业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基。迎战经济危机,倘若“三农”再出现大麻烦,甭说经济复苏周期将人为延长,社会稳定都将受到严峻挑战。不要等到粮食及农副产品供给重新趋紧了,价格又飞涨了,全社会再来重新重视“三农”。
“两会”明日落幕,“三农”被代表委员“遗忘”几成事实。但愿明年再开“两会”,代表委员对“三农”多上点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