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足50万的高平市,养猪规模从年出栏20万头一跃达到130万头,产业产值突破12亿元,占到该市农业总产值的60%。其实,这样的变化也仅仅六七年。如今,这样的跨越并未停止,高平正向着年出栏200万头迈进。
实现如此成绩靠什么?“就是靠标准化养猪的一套程序。有了这样的标准,才能在饲养模式、防疫管理、品种、销售上实现统一,让一个农业生产过程变成一个工业生产流程,保证高平的生猪生产站在一个高质量的起跑线上,继而产生了一个特有的高平效应。”高平市常务副市长李天胜表示。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高平进行采访,了解标准化养猪给高平农民、养猪产业等方面带来的变化。
标准贯穿始终让养猪规模化变得简单
每天清早,寺庄镇寺庄村养殖户杨德水老两口就开始了养猪的一套程序,检查、配料、清洗等工作一个不落,年年饲养全照此方。老杨说,这样的必备工作就是保障自家的猪舍成为华康猪业有限公司的标准生产“车间”。
华康猪业有限公司早年就已发展成为养猪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并创造了山西省同行业中第一个生猪商标。但是,公司继续做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土地的紧张、风险的不可控等因素,让公司扩大规模困难重重。“高平家家户户有养殖传统,公司发展必须要借助这一优势。但‘公司+农户’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公司自己做,没有说服力。”华康猪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忠说。
2002年,高平市政府让质监局、畜牧局等单位牵头制定的全国唯一地方标准 《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开始实施。“这正好是一个合作的契机,也是促成华康与农户合作的一条重要‘红线’。”张志忠表示。
在高平市质监局的帮扶下,华康公司制定了 《华康牌无公害生猪饲养标准》和“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华康品牌、统一饲养模式、统一防疫管理、统一品种、统一销售。标准化养殖后,杨德水尝到了甜头,规模扩大到了150多头。目前仅该公司就带动了全市农民养猪1500多户,其中合同供销户156户,千头以上规模10户,覆盖高平市16个乡镇、办事处的118个村。
从2004年开始,高平市政府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扶持标准化养猪,为推行标准化养猪战略提供了资金保证。2006年以来,在《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的基础上,高平市质监局又相继出台了《猪舍建筑与设备》《种猪选育与管理》《仔猪饲养与管理》《育肥猪饲养与管理》《疫病防治》等生猪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猪养殖标准体系。正易农牧、华康猪业、裕康猪业、金辉猪业、万青农牧等当地数十家企业进行无公害生猪产地认证认定,规模达65万头以上。
截至2009年底,以标准化为指导,高平市已拥有百头以上规模猪场1800余个,1000头以上246个,5000头以上38个,1万头以上16个。全市规模养猪比重占到了养猪总量的80%以上,优质三元猪出栏占到95%以上。在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排名中,高平市荣列第19位,在全省更是排名第一。
实现农走“工”路向深加工产业不断延伸
高平标准化养猪让农业走上工业之路成为现实。由于该县在种猪引进上就十分重视品质,因此,优质生猪在全国普遍叫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成为高平生猪供应的重要目的地。
在外的名声以及规模化的不断壮大,让国内不少肉类加工企业都垂涎这块肥地。在政府的推动下,2006年高平选择了江苏雨润集团,之后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冷鲜肉基地落户当地。2008年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2.4亿元,达产达效后,年可加工冷鲜肉15万吨,实现产值约20亿元,安排就业1500余人。
雨润集团落户高平,成为山西省目前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可以拉动高平及周边地区生猪产业发展,而且可以带动物流、包装、运输、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高平市质监局局长王智麟说:“原来是大户带小户,现在是加工促养殖。雨润的落户,打造了高平生猪迈向国际市场的平台。”生猪标准化养殖带动了饲料加工业的发展。2007年,山西省最大的粮食饲料加工项目在高平市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预计饲料加工能力为10万吨,就地转化原料7万吨,可为80万头生猪提供优质饲料。2009年,该市投资建设以猪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公司,为猪产品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商机。
生猪的标准化养殖更是吸引了一些煤老板的目光。近年来,高平市煤矿企业关闭或转产,许多煤老板都把目光转向生猪养殖。从煤老板到猪老板身份转变的山西凯永农牧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张永鑫,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设施先进的猪舍,引进优质种猪1000头,成为全省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谈到自己当猪倌的感受时,他说:“以前当煤老板,投资大,风险也大,现在猪老板不差煤老板,能让咱稳稳当当赚大钱。”凯永公司仅是在经济调产中从事生猪产业的一个缩影,仅煤老板巨资建起的猪场就占到大型养猪企业总数的四成。
责任编辑:康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