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生猪生产及市场形势
1、生猪生产持续增长。据最近开展的春季畜牧业调查统计,全县生猪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随机调查的16个乡镇的31个村的803个农户,已经出栏生猪1.2万头,同比增长10.4%;生猪存栏2.6万头,同比增长5.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957头,同比增长5.3%。
2、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今年以来,特别是春节过后,生猪价格一路下跌,饲料价格却大幅上涨,养猪效益大幅下滑。目前,全县平均每公斤生猪、仔猪、猪肉价格分别为9. 2元、10.6元、18.4元,比今年1月底下跌了11.29%、19.38%和17.14%;玉米2元/公斤、育肥猪饲料2.7元/公斤,同比分别上涨17.8%、8.9%。在猪价下跌和玉米价格上涨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全县猪粮比价已经跌至5.27:1,进入红色区域。
3.近期出栏生猪出现不同程度亏损。近阶段出栏的100公斤重的生猪生产成本推算约为1050元/头(仔猪300元、饲料660元、防疫药品等50元、人工摊销20元、水电费等摊销10元、死亡猪成本摊销10元),销售成本价9.2元/公斤。这就意味着养殖户每出栏一头育肥猪,将亏损70—80元。
二、生猪价格下跌的原因
1、生产能力增强,市场供给有余。在2008年猪价高涨、养猪盈利丰厚的诱惑下,开县生猪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特别是能繁母猪数量大幅增加。据统计,2007年底开县能繁母猪存栏7.6万头, 2008年8.5万头,2009年达到8.9万头、占到2009年底生猪存栏总数82.1万头的10.8%,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增长,商品猪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县生猪出栏95.7万头、2009年100.7万头(市统计局调整后的数据)。当前生猪的高出栏量充盈市场,猪肉供应持续增加和猪肉消费增长空间有限,外调量随全国各地生产能力增强而相应减少,导致今年年初生猪价格再探新低。
2、消费习惯影响,鲜销尚未激活。春节前夕,我国有储备年货的风俗。节后,消费者对鲜肉消费的热情尚未激活,猪肉市场偏于清淡,导致生猪价格一路下滑。根据往年的情况,腌制肉类食品要到4月下旬才可能基本消耗完。同时,春节期间大量农民工返乡,造成猪肉团体需求降低,从而传递到上游生猪养殖业,成为引起生猪价格一路走低又一因素。
3、食品丰富多样,猪肉需求减少。目前,市场上禽肉、鱼肉和其他肉类替代品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猪肉的主导消费品地位。
4、市场周期波动,下降趋势合理。从近几年生猪市场波动形势分析,猪价基本上遵循“10年左右一个大波动、3年左右一个小波动、半年左右一个微波动”的周期。2009年上半年猪价下跌,进入7月开始上涨,2010年元旦至目前又较大幅度下跌。近期正是猪价处于一个微波动的下降通道之中。
三、开县采取应对措施稳定生猪生产
为防止生猪市场过度下滑,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开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养殖农户根本利益。
1、落实生猪产业发展政策。一是切实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及时、足额将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到位。二是积极落实国家2009年、争取2010年标准化规模养猪小区(场)建设项目资金。三是协调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部门,提高农户小额贷款额度,解决生猪养殖户“贷款难”问题。
2、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已建的15个种猪繁育场,使基础母猪达到4000头以上;认真组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进一步规范各乡镇生猪人工授精站,健全生猪人工授精网络,建设发展片区生猪人工授精中心站3个,使全县生猪人工授精覆盖面达到90%。
3、严密监测生猪价格走势。做好全县生猪生产统计监测工作,扩大统计监测范围,密切关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警信息,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并根据猪粮比价的变动情况,适时做好启动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
4、扎实抓好猪病防控工作。当前,重点开展好春季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4月20前全面完成春防工作任务,做到集中免疫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有效抗体合格率高于农业部规定标准,力保全县范围内重大动物疫病清净无疫。
5、支持企业扩大产品加工。帮助生猪加工企业加强与销区合作,建立区域间长期稳定的生猪产销合作机制,支持和引导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拓宽生猪销售渠道,促进产销对接。支持生猪加工企业创建品牌,开拓市场,扩大外销,推动企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6、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技术。组织畜牧科技人员430人分赴38个镇乡街道,深入开展助农增收工程,把养殖技术和市场信息传递到人、指导到圈。引导养殖农户抓住当前猪价走低的时机,引进高产、优质、高效种猪,更新品种。指导规模养殖场及时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劣质种猪,调整猪群结构,加强饲养管理,降低养殖成本
责任编辑:田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