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猪价行情短信  猪e周刊  VIP专区
首页 | 技术 | 财经 | 商城 | 种猪 | 仔猪 | 兽药 | 饲料 | 器械设备 | 招聘求职 | 康大夫 | 猪猪问答 | 猪猪报价 | 猪猪论坛 | 猪友圈 | 博客 | 百科 | 导航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养猪新闻 > 行业点评 >

关于生猪价格异常波动的思考

时间:2008-06-10 来源: 作者: 点击: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我国生猪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一路狂飙,并于次年9月达到最高点,猪价的涨幅和价位是十多年来最高的。但是,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猪价迅速下跌。 经过2006年春节期间的短暂回暖,今年3月猪价再次下滑,生猪生产者已是零利润或亏损。有专家预测生猪价格将在四五月份抬头,如今看来,希望不等于现实,生猪市场行情仍然低迷。这次生猪价格波动之大,在我国生猪发展史上罕见。经济学上通常将大宗农产品市场看成是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严格而言,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生猪市场正是一个这样的典型农产品市场。笔者拟就这次生猪市场行情的异常波动作一些经济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猪生产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揭开生猪价格暴涨暴跌之“谜”

    关于生猪价格之暴涨,根据蛛网理论,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必然发生周期性波动。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但需求较为稳定,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小,所以存在最广泛的发散型蛛网(这亦正是各国政府之所以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手段稳定农业的原因)。据此分析,由于生猪的需求弹性较小,因而猪价的暴涨应是生产锐减(导致供给严重不足)引起,但是从我国生猪业快速发展的实际来看,这个理由显然难以成立。截止到2003 年末,全国肉猪出栏5.92亿头,猪肉产量4519万吨,分别比1999年的5.07亿头和3891万吨增长16.8%和16.1%。同时,2001年、2002年生猪市场都出现了先跌后涨的小幅波动,也足以证明我国生猪供求至少是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问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从生产成本上作解释的。一种说法是,饲养成本上升是猪价上涨的主要因素。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近几年来粮食价格普遍上涨,拉动了玉米和豆粕等饲料价格的大幅上升。饲料价格的上扬确实增加了生产成本,理论和实际中也可能促使生猪价格有一定提高。但是此说难以解释在饲料价格没有下降的情况下,自2005年下半年至今的猪价为何又暴跌(因此,有的分析人士又说,饲料价格上涨是目前养猪普遍亏损的主要原因,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另一种说法比较类似,认为2003年仔猪价格上涨近一倍,致使猪价上涨。但是仔猪价格上涨一倍所增加的生产成本,会促使猪肉也相应地上涨近一倍吗?这种认识的实质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错位,正确的理解应是,生猪价格上涨导致仔猪需求增加,仔猪价格跟风上扬。可见,从供给和成本的角度都不能很好地解释生猪价格的暴涨,剩下的可能则应是从生猪的市场需求来考虑问题了。但是,正常情况下,由于生猪的需求弹性较小,短期内市场对生猪的需求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导致生猪的市场需求的突变或激增呢?是不是如有的分析人士所说,是因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居民猪肉消费增长。然而此说过于简单苍白,因为难道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我国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会出现大起大落―― 猪肉消费量2003年和2004年大增(导致猪价暴涨),2005年又大减(导致猪价暴跌)。

    正所谓“异果必有异因”,笔者以为最可能的合理解释应当是:禽流感――2003年、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突袭,引发猪肉消费量大幅上升,需求激增,破坏了原来的供求平衡,从而致使猪价暴涨。具体而言:一是家禽养殖锐减,禽肉产销大幅下降,客观上为作为禽肉最主要替代品的猪肉腾出了部分市场。二是从主观上看,出于生命健康的考虑,原来的禽肉消费者需求发生转移,也会减少禽肉消费转而选择猪肉产品。三是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来看,消费者对猪肉暴涨的承受能力,在客观上亦极大地助长了猪价的高位运行。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而言,短期内一个家庭的食品消费支出是比较固定的,而禽流感的到来使居民对肉类食品消费的选择减少, 原来部分消费在禽肉上的支出转移到猪肉消费上,因而人们对猪肉上涨的反应不是那么强烈。举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家庭日常情况下,一周用于肉食品的经费列支总额为20元,在发生禽流感之前,其具体分配是:猪肉1kg(10元/kg)、鸡肉1kg(10元/kg)。当发生禽流感之后,这个家庭出于健康的考虑,不再消费鸡肉,只买猪肉1.5kg(由于需求弹性及个人消费偏好的原因,短期内单个家庭对猪肉的消费量一般亦比较固定;但是,这一次因消费需求发生转移,在实际中更多的可能是对猪肉的消费量略有增加),由于猪价上涨到16元/kg,其支出为21元,可见其肉食品支出基本没有变化(仅超支1元)。因此,发生禽流感之后,猪价虽然上涨,由于原来买鸡肉的钱补贴到猪肉消费中,其肉食消费支出总额仍符合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且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在实际中呈逆涨态势,致供求矛盾加剧,因而猪价持续上扬和高位运行。可是,如果不发生禽流感,而是因正常的市场波动致猪价上涨到16元/kg,其结果则完全相反,此时这一家庭的周肉食消费支出总额则为猪肉16元加鸡肉10元,共计26元,比初始的计划支出额20元,则增涨了30%。这样一来,这个家庭对猪肉价格上涨的反应恐怕会强烈得多,并将因此相应地减少消费量,市场需求的下降会导致猪价下跌。

    关于猪价暴跌,可以比较清晰地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猪生产规模过大。根据蛛网理论,农产品的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高价位的生猪价格引发生猪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因而又出现比较严重的供过于求,致使猪价大幅下跌。二是生猪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原因是禽流感影响的逐步消除。从禽肉市场行情来看,禽肉经销户的营业额正普遍回升,原先因禽流感而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将逐步退出,直至禽肉市场和生猪市场基本恢复原位。同时,也有人认为四川猪链球菌病的发生给生猪消费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笔者以为猪链球菌病具有极大的局部性,与其认为对生猪市场需求有大的影响,不如说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快了禽肉市场的复位速度。

    还有人把生猪市场需求的减少归结为农村消费启动不够和城镇居民因食肉结构出现多元化而减少了猪肉消费,以及订单农业发展不够,深加工发展滞后,猪肉品质不优等因素,笔者以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影响生猪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深加工及品质的优化更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但从短期来看,这些都不可能是市场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

    至于有人把生猪出口的减少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大国,年出栏高达6亿头,但基本是内销,年活猪出口长期在200万头上下波动,仅相当于1个~2个百万生猪大县的年产量,其所占比重极低(猪肉出口情况则更甚),因而对整个生猪市场的影响甚微。

    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会持续多久

    有专家经过多年观察和分析,认为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4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一年左右时间。但是,笔者以为,这一轮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可能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中间因季节性的原因可能有短期小幅回升,但是要彻底摆脱低迷的状态,还需假以时日,至少当在三年左右(低潮期和回升期)。当然这其中还将取决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对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力度。至于要回到2003年、2004年的高位行情则几乎不可能,除非又有禽流感及其它对生猪市场影响深刻的非经济性因素突然出现。为什么这样讲?从供求规律看,价格要上扬,当有两种情况:一是需求增加。但是,因为生猪的需求弹性很小,每个家庭的年食肉量变化不会很大,同时我们的生猪深加工、生猪出口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下子突飞猛进。同时,加上前文分析,因禽流感影响所增加的生猪市场份额将逐步退出,所以短期内生猪市场需求非但难以有大的增加,相反地会进一步减少。二是供给减少。总体而言,因为生猪价格暴跌,生猪的生产规模会缩小,但是分析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体的结构,笔者以为这一个过程较过去而言将要慢得多。

    当前,我国从事生猪养殖的主要有三个群体:一是千家万户的家庭分散养殖,二是生猪养殖大户,三是规模养殖户(场或企业)。第一种家庭养殖以自食为主,生猪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一般一家养三五头,以田间自产青料、粮食为主,有的加少量饲料,人工不算成本,故生产成本最低,因而对市场的反应迟钝, 生猪价格的波动对其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影响。近几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的,但仍占生猪生产总量的一半左右。第二种,也是以家庭为主,生猪养殖作为其家庭主要收入之一,没有专门的养殖基地,属于庭院经济的一种,一般的规模在十几头左右,由于生产成本不是很大,对市场的反应比较迅速、灵敏,随市场变化而调整养殖规模最快。第三种规模养殖(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亦是国家政策鼓励的方向),先期在厂房等硬件设施上的投资巨大,规模一般在百头千头以上,多则上万头,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因为固定成本大,“船大难调头”,一天不生产其亏损则更大(亦如股票被套,斩仓止损需要大智大勇,但亦需相当的资金实力作后盾)。

    在过去的市场波动中,我国生猪养殖以第一或第一、第二种生产为主,但是现在第三种养殖主体已三分天下有其一。据统计,至2002年底,全国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生猪养殖户达103.5万个,出栏生猪达1.66亿头,分别比1999年增长22.3%和33%;2003年、2004年又有一大批养殖场上马或扩规,2004年底规模生猪养殖户达143.7万个,出栏生猪2.34亿头,分别比2002年增长38.8%和41%,出栏生猪占当年全国出栏生猪总数的38%。可见,在猪价下滑的情况下,第一种家庭养殖的生产量基本上不会有大变化;第三种对生产规模的调整则因为投资回报周期的考虑,还需要一个适当的过渡时间;第二种养殖主体减少生产的反应会是最快的,但因生产量所占比重小,因而对供给的影响有限。所以,笔者以为低迷的生猪市场行情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

    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生猪供需严重失衡,导致生猪价格异常波动,而禽流感则是生猪供需严重失衡的直接因素。禽流感引起了生猪市场需求突变,致使猪价暴涨;高价位的生猪价格又引起本已有较高基数的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加上禽流感影响的消除使禽肉市场复位,从而生猪生产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又致使猪价暴跌。

    2. 禽流感影响的减弱和生猪养殖主体的结构因素将延缓生猪价格回升的速度,生猪市场的低迷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3. 近几年来,由于政府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及加快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性推动,生猪规模养殖发展迅猛,我国生猪供给一直呈较快的速度增长,一定程度而言,猪价的下滑带有必然性,而禽流感的到来则极大地延缓了这一周期中低潮期的到来,且制造了一个异常的高潮期,同时亦加剧了供求矛盾,制造了一个异常的低潮期。

    4. 可见,我们虽然战胜了两度禽流感自然灾害的袭击,但是却无法预测其对畜禽市场的影响程度,更难以做到有效调节。实事求是地说,对此类非经济性因素影响市场的思考,我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加强。政府要充分发挥另外一只手的作用,从当前与长远两个方面着手,加大政策扶持和工作力度,尽可能快地促使生猪行情走出低谷,推动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当前,我们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对种猪场和母猪生产专业户的扶持补贴力度,防止母猪锐减,致使生猪产业回升乏力,这是确保生猪生产和生猪市场稳定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适度控制生猪规模。虽然当前大气候不好,但是不排除有少数生产者依然心存侥幸,认为大跌必大涨或短期猪价会回升,非但没有根据市场适当地调减养殖量,相反地还准备扩大生产规模。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切实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让利于民,让利于农。

    在生猪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方面,则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防控并举,完善疫情监测体系、疫情报告体系和疫情处置体系,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基础工作,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生产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生猪品种改良力度。要适应市场需求和增加出口,抓好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生猪品质。在生猪国际贸易中,我国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是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如美国的历年猪粮比价在1∶13上下,而我国在1∶6就可以盈利。所以,在提高猪肉质量的前提下,发展生猪国际贸易大有可为。三是以猪肉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经营。目前,发达国家畜产品80%以上是通过加工销售的,我国的加工率仅在35% 左右,还有很大的差距,亦有极大的潜力可挖和大量的工作要做。当前,要树立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跳出只注重抓生产的传统模式,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禽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快推进生猪期货市场发展。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体系的高端形式。有人把美国农业的稳定归结为两大原因:一个是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干预,另一个则是发达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如何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组织功能、导向作用和避险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通过“期货+公司+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的方式把生猪生产者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化解由于市场变化、合同不履约等带来的多重风险。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生猪统计工作,为制定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提高养殖效益和减缓市场波动尽可能地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注册会员
图片新闻
今日热帖
热门文章  
热门日志  
推荐商品  
猪猪问答  
关于猪e网 - 广告宣传 -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网招聘 - 网址导航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猪网 - 猪e网 - 猪易网
业务联系: (010)82921526 82920653
京ICP证090350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