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猪价行情短信  猪e周刊  VIP专区
首页 | 技术 | 财经 | 商城 | 种猪 | 仔猪 | 兽药 | 饲料 | 器械设备 | 招聘求职 | 康大夫 | 猪猪问答 | 猪猪报价 | 猪猪论坛 | 猪友圈 | 博客 | 百科 | 导航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养猪新闻 > 行业点评 >

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分析

时间:2008-06-10 来源: 作者: 点击: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一、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变动的基本特点 1、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和徘徊,进入一个新的变动周期。从1995年开始,我国连续4年粮食丰收,再加上1995年至1998年粮食净进口500亿斤,导致粮食年总供给量大于消费量,出现了过剩。1999年以来,粮食又连续3年减产。1999--200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累计减少1193亿斤。2002年粮食总产量为9142亿斤,比上年增产1%,这仅是在前两年较大幅度减产前提下的恢复性增长,整体减产的趋势未变。客观讲,减产趋势是对上一轮超常增产周期的合理回归。 2、在过去十余年,全国粮食总消费一直缓慢增长。粮食消费需求主要由生活用粮和生产用粮两部分构成。生活用粮包括城镇居民口粮和农村居民口粮消费;生产用粮主要包括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粮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人均口粮消费呈小幅度稳步下降的趋势。1986年-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由94.7公斤下降至79.7公斤;农村居民由256.19公斤下降至237.98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收入的增长,人均肉类消费量基本稳定,饲料报酬率明显高于猪肉的水产品消费量和奶类消费量继续有所增长。从总体上看,粮食消费需求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如2001年我国粮食消费量约48450万吨(9690亿斤),只比上年增加740万吨,增长1.53%。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大致在9600―9800亿斤之间,而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徘徊在9100亿斤左右,粮食已连续3年产不足需,这几年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在500―700亿斤之间。 3、尽管当年产不足需,但由于库存充足,近几年粮食一直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粮价呈持续下跌趋势,在低价位上长时间徘徊。近年来粮食总供给较大幅度减少和市场粮价反而走低的情况同时出现,说明库存的变化在填补着粮食供给(国内产量加净进口)与消费之间的巨大缺口,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1995年以后,连续四年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供给出现过剩,这段时间全社会累积了一个庞大的粮食库存。1998年国家粮食部门的库存达到了5000亿斤以上,农民的存粮在1998年底达人均1324斤,扣除自给性生产、生活所需后,人均余粮约在500斤左右,据此推测,农民余粮的总量当在4500亿斤以上。这样,4年下来,全社会的粮食节余量就在1万亿斤上下,相当于一年的总产量。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当前粮食产需情况分析,国家粮食库存(包括周转库存)大体保持在2500亿斤左右较为合适。1994年和1996年,我国先后两次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又从1998年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当时粮食收购保护价要比市场价格高很多,农民都愿意把粮食卖给国家,这造成国家的储备粮超出需求很多。2002年3月末,国家粮食总库存达到5300亿斤(贸易粮)的历史最高水平,比1996年3月末增加3000多亿斤,其中地方商品周转库存3620亿斤,比1996年3月末增加2240亿斤。 二、粮食供需正在逐步趋向平衡,近中期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但粮食市场仍存在大起大落的可能 2003年夏粮减产80亿斤,全年国内粮食产需将继续存在缺口,依然需要动用库存来弥补。如果明年继续减产,粮食产需缺口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扩大,有可能出现局部的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总体上存在粮食供求关系会由供过于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的趋势。考虑到目前国家库存和农民存粮的情况,即使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在近中期内我国也不会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近年来,虽然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但由于生产条件改善,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受到损害,已达到1万亿斤左右的水平。城乡居民直接消费粮食数量均在减少,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增长已处在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而农民的食品消费增长短期内还不会进入高峰期,尤其是农民对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增加仍会比较缓慢。从供需平衡来看,只要今后几年粮食产量能够保持在4.5亿吨―5亿吨之间的水平上,再加上进口调节的作用,我国完全有能力保证全国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 长期以来,在粮食问题上,普遍认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存在一种“宁多怕少”的倾向,甚至认为粮食“多多益善”。事实证明,粮食供给过剩,粮价下跌,不仅对农民增收不利,而且会造成粮食库存庞大,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包袱。近年来粮食产量下降是在粮食供过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情况下,农民和政府做出的一种合理调整。在当前的背景下,适当控制粮食生产的总量,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平衡状态,对拉动粮食价格的合理上升,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众多矛盾,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粮食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生产有丰有歉,价格有涨有落,这是很正常的。但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极不稳定,粮食“卖难”和“买难”交替出现,粮食价格大起大落。我国粮食市场呈现出的非正常波动,不仅与我国粮食生产体制有关,而且更反映出了粮食市场发育和政府调控政策上的问题。从近中期看,即使不出现全局性的粮食短缺,粮食市场仍存在大起大落的可能。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第一,国家粮食库存应对价格波动的能力并不强。由于2000年以来全国粮食当年产需缺口累计高达近2000亿斤,每年都要依靠消耗库存来填充供求缺口,全国粮食总库存应是持续下降的态势。但近几年国有粮食企业库存变化与当年粮食供求关系变化之间存在趋势上的不协调。虽然粮食减产,国有粮食企业库存数量却居高不下。出现这种情况,与“国代民储”有关。受粮食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心理预期影响,用粮企业一般是随用随购,城镇居民基本上是随吃随买,农户存粮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原来由民间储备的一部分粮食流向国家粮库。二是由于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提供保管费用和利息补贴,国有粮食企业也乐于增加库存,这促使社会库存向国有粮食企业流动。国有粮食企业库存中有相当部分属滞销品种,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库存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一旦形成粮食紧张的预期,会出现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第二,我国粮食的统一市场还未形成,缺粮区和余粮区之间还未形成正常的贸易关系。缺粮区是“买贵不买贱”,余粮区是“卖贱不卖贵”,在粮食供给偏紧的情况下,各种地区贸易壁垒就会重新抬头,第三,农户对市场供求信号的反应具有盲目性。供给趋紧时,农户也会增加存粮。农户卖跌不卖涨的行为经过同步放大,会迫使价格不正常上涨,使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困难。 第四,国有粮食企业的逆向操作会加剧粮食市场波动。国有粮食企业和农户一样,也存在卖跌不卖涨的做法。粮食供给一旦趋紧,国有粮食企业也不一定会大幅度减少库存。在1993年以后粮食抢购和价格暴涨时,国有粮食企业跟着私商高价抢购粮食,甚至把国家为平抑粮价抛售的专储粮也拿去高价销售,而1996年下半年以来粮价持续下跌时,国有粮食企业不积极入市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反而亏本销售粮食。此外,在供给趋紧时,大多数用粮企业和粮店会改变目前随用随买的做法,非国有粮食流通渠道会更加活跃,这一领域的库存会相应增加。 如果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即使供需之间的差距不大,也可能引起粮食市场的剧烈波动。鉴于上述因素,要高度关注粮食市场供求的变化,避免出现类似1993年秋冬那种市场粮价暴涨的局面,特别要注意防止政府对市场波动的过激反应。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注册会员
图片新闻
今日热帖
热门文章  
热门日志  
推荐商品  
猪猪问答  
关于猪e网 - 广告宣传 -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网招聘 - 网址导航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猪网 - 猪e网 - 猪易网
业务联系: (010)82921526 82920653
京ICP证090350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