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粮食安全问题要高度关注
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下降到8613亿斤,比上年减产5.8%。2000年至今年,粮食已连续4年产不足需。应该看到,如果今年继续减产,粮食产需缺口在现有水平上继续扩大,就会出现粮食供求偏紧的局面,粮食供求的“拐点”就会到来。今后几年,粮食政策应由过去适当控制粮食产量转向促进粮食产量的合理回升,以保持粮食供求的基本平衡。所谓合理回升,就是努力使得粮食总产量,今年一定要恢复到9000亿斤以上,在今后2―3年内力争恢复到9500亿斤左右的水平上。在这样的产量水平上,再加上适度进口,我们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实现这样的政策目标是完全可能的,要有充分信心。
目前,市场粮价已开始适度回升,这对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是一个好信号。在过去十余年中,我们没有真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粮食供求的基础作用。这次要给市场机制一个机会,让市场给农民传达一个正确的信号。在积极引导和强化市场对粮食供需的基础调节作用的同时,要强化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最近,国务院专门召开了会议,对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作出了部署。从今年开始,国家在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上将出台一些过硬的政策。国家将较大幅度地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现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将相对集中,主要用于主产区。从今年起,将集中一定比例的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支持主产区农业土地开发和建设高产基本农田。用于直接补贴农民的100多亿元资金也主要用于主产区。
当前粮食价格的上涨基本上是价格的一种合理回归。从1998年以来,国内的粮食价格一直处在一种很低的水平上。目前的这种涨价,直接动因有这样几点:第一,粮食减产,库存减少,开始对市场发生影响;第二,国际市场上小麦价格上升,美国大豆减产10%左右,这对国内市场亦有影响。总的来看,这次粮食价格上涨,可能预示着长达6年之久的粮食价格低迷周期的结束。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要点
从中长期看,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将是偏紧的。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完全自给自足或依赖他人都是不可取的。
粮食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为主,以粮食储备调节和粮食进出口调节为辅,保护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强化对低收入阶层的粮食援助,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合理途径。
1.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侵占行为,通过复垦增加耕地资源,减缓总耕地资源的下降速度。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同时,保证灌溉设施得到保护和有效利用,并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强化粮食增产的科技支撑体系。应把提高粮食品质作为科技攻关和推广的重点。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要调整结构,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2.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加强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
确保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都实现粮食自给,更不能否定个别地区通过与产区交换或国际贸易而获取粮食的可能性。要积极引导和强化市场对粮食供需的调节作用,从各地区追求区域内的产需平衡向全国供需平衡转变。稳住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就稳住了全国粮食的大局。我国粮食生产愈来愈向粮食主产区集中,要增加国家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和信贷投入。
3.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在粮食放开经营后,必须探索对生产者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的方式。二是应当在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上想办法。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要素投入成本。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粮食生产的税收负担,是保证粮食生产收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的有效途径。建议在5年内实现取消农业税政策目标。这种“以税惠农”的办法最能保证农民直接受益,管理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4.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粮食储备体系只是解决粮食安全的应急措施。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透明度低等弊端。要对国家储备粮明确定位,合理确定国家粮食储备规模。应该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垄断经营储备粮的局面,鼓励各类企业经资格审定后从事储备粮经营业务,进行平等竞争。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要采取相应的政策,主动引导农户的粮食储备行为。
5.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
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和品种。从以往经验看,出现过国内粮食供给相对平衡时大量进口,国内粮食减产供应紧张时又大量出口的怪现象。要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提高粮食进出口的运作效率,防止粮食进出口方向与国内供需实际严重脱节,减少“逆向调节”。今后,应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基本口粮方面,对饲料用粮等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
摘自:2004.1.13.5版《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