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稳步增长,猪肉消费普遍上升,肉价上扬,养猪效益提高,生猪产品出口量增价涨,贸易顺差扩大,生猪市场总体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2005年我国生猪市场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呢?
生猪生产后劲充足2004年年末全国生猪存栏47067万头,比2003年同期上升1%,全年出栏生猪6亿多头,同比上升1.5%,肉产量4745万吨,增长5%。2004年生猪生产最大的特点是效益明显提高。猪粮比价始终维持在5.9~6.6∶1的高水平,远高于5.5∶1的盈亏平衡点。据调查测算,2004年饲养一头生猪,农户可盈利250元左右,规模猪场可盈利120元左右。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玉米主产省的养猪效益更高。而在2003年上半年,农户养猪每头还亏损50多元。
分析2004年生猪生产稳定增长的原因:一是散养生猪生产大幅萎缩的局面有所恢复。从江苏省来看,许多已经连续多年不养猪的农户又开始养猪。二是规模养猪企业和养殖大户纷纷扩产,使生猪存栏水平上了个台阶。三是社会资本大量投向生猪养殖业,肉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加工基地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在往年是很少见的。
2004年我国生猪产业虽然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农民增收和产业稳步发展的问题。一是生猪良种繁育基础设施薄弱,品种改良工作落后。小规模的饲养场和农民分散饲养的生猪品种仍为土种猪,出售价格每头低于良种猪100元左右,影响农民收入约400多亿元。二是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违规和违法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三是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还没有完全建立,地方政府采取非市场化手段,对区外的优势企业设置壁垒。如双汇、雨润、苏食等名牌企业产品在进入异地市场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地方保护主义的困扰。
预计2005年我国生猪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占主导性的有利因素是:首先,各级政府重视扶持生猪生产。如辽宁、山东、湖南等省份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规模养猪。其次,母猪存栏增加,生猪生产后劲充足。由于2004年苗猪价格涨幅较大,饲养母猪效益较高,从而调动了农民饲养母猪的积极性,各地均出现后备母猪供不应求的局面,预计2005年的苗猪供应量将大幅增加。再者,规模化养殖成为生猪生产发展和壮大的主导力量。2004年已经投资和计划投资建设的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是历史上最多的,各地新涌现出的养殖小区已成为当地生猪生产的主力军。
当然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动物疫情是制约2005年生猪生产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同时我国粮食总体供不应求的格局,使粮价下跌空间不大,从而导致养猪成本难以大幅回落。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疫病疫情防控体系,还要增加国家猪肉储备,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
猪肉消费总量攀升
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持续上升,全年升幅10%。预计,2005年国内猪肉消费量继续稳步攀升,冷鲜肉将占主导地位。据分析,收入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和宏观政策指导,是影响我国肉类需求的主要因素。
农民收入增加将加大猪肉产品的消费总量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一直是肉食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2倍多。因此我国猪肉消费量增长的潜力主要来自农村。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猪肉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并且波动较大。而农村家庭人均猪肉消费量主要受人均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增长高的年份肉类消费增长幅度较大。说明了收入增长是影响农村居民肉类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央“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2005年农民收入预计将再次出现持续增长的局面,因此猪肉消费总量将呈现上升趋势。
城镇人口增长成为我国肉产品需求加快新的增长点城市化进程是肉类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新动因。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及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明显加快。由于城市居民肉类产品的消费量远大于农村居民,我国城镇居民肉食品的消费水平一直比农村居民高。如果新增加一个城镇居民,每年就能够新增肉食品需求5~7公斤。只要城镇人口增加1%,肉食品的消费需求增量就相当可观,同时全国总人口的增加也影响了我国肉食品需求。
政府食品安全督管增强了人们对肉食品消费的信心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这对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心理,增强消费者信心,扩大肉类需求十分有利。像以“三绿工程让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为主题的三绿工程活动等举措,将使肉类消费量增长的势头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猪肉消费的品种结构上看,冷鲜肉日渐为人们所认识,因为猪胴体经过了解僵、成熟过程,肉质细嫩柔软、口味新鲜,并且汁液流失少,肉的营养成分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因此,冷鲜肉将逐步成为我国居民生肉消费的主流。
生猪价格先抑后扬2004年猪肉价格大幅上扬,承接了2003年下半年的上升势头,从年初起猪肉价格一路上行,7~9月更是急剧上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第四季度才开始有所回落。2004年全年猪肉价格都在高位运行,平均较上年上涨27%,最高涨幅40%以上。从涨幅看,2004年上半年明显高于下半年,主要是因为此轮猪价上涨是从2003年7月开始的,2003年下半年的翘尾因素对2004年上半年价格涨幅影响较大。就地区来看,是全面上涨,几乎所有省市猪肉价格均上涨。上半年产区涨幅高于销区,下半年猪价率先回落的也是主产区。
据分析,猪肉价格上涨,是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影响的结果。成本方面,一是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作为饲料中最主要配料的玉米价格全年平均每公斤1.4元,比2003年上升40%,大麦、麸皮、稻糠、鱼粉、赖氨酸等价格也长时间在高价位运行,综合平均价较上年上升30%。二是仔猪货缺价扬。由于2004年生猪价格持续上升,高回报率激发了新一轮“养猪热”,一方面生产者纷纷扩大养殖规模,购进仔猪补栏,另一方面母猪产仔成活率下降,仔猪供不应求,导致市场上仔猪价格暴涨,全年平均较上年上涨50%以上,其中最高的9月份较上年同期上涨101%,大大提升了养猪成本。三是运输费用上涨。全国整治公路货运超载,引起生猪调运成本上升30%~50%。
受宏观调控和供求关系的作用,2005年食品类消费物价水平总体可能出现回落,而生猪供求总体趋于平衡。因此,预计2005年生猪价格总体水平将低于2004年。就全年走势来看,上半年猪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能跌破盈亏平衡点,7月底以后,猪价可能稳步回升,但最终价格可能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这个调整对刚刚恢复的养猪热情是个考验,对生猪生产的打击可能较大。
为防止生猪市场大起大落,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肉类市场预警机制,增加国家猪肉储备量。现阶段影响生猪行情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要对市场变化趋势做出准确判断十分困难,因此,要增加资金投入和人员配备,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生猪市场预测工作,形成灵敏的市场预警机制,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为减轻猪价下跌引发的市场振荡,避免生产的大起大落,建议在猪价下跌过程中,适当增加政府猪肉储备量,从而保护生产者利益,维护生猪生产稳定。
贸易总量继续扩大价格大幅上扬
2004年我国生猪生产在稳步上升的同时,进出口也呈现双增长的局面,贸易顺差扩大。据海关统计,2004年前3季度,我国生猪产品(包括鲜冷冻猪肉、加工猪肉、猪杂碎和活猪)出口29.31万吨,出口额6.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8.24%和46.41%。其中,鲜冷冻猪肉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生猪产品出口的69.89%和46.62%;猪肉加工产品分别占29.59%和26.94%;活猪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6.3%。生猪产品进口23.28万吨,进口额1.8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86%和34.3%。其中,鲜冷冻猪肉进口量和进口额分别占生猪产品进口的25.74%和24.06%。生猪及其产品进出口具体表现为:
鲜冷冻猪肉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2004年1~9月,我国鲜冷冻猪肉出口量为20.48万吨,出口额为3.1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0.02%和76.39%。进口量为5.99万吨,进口金额为4497.89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33.39%和20.44%。
加工猪肉出口增加,进口下降2004年1~9月,我国猪肉加工产品出口量为8.67万吨,出口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4.99%和54.76%。进口量为27.59吨,进口额为5.76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了43.92%和49.81%。
活猪出口增加2004年1~9月,我国出口活猪147.67万头,出口额为1.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7%和8.39%。
猪杂碎出口进口双增长2004年1~9月,我国出口猪杂碎53.5吨,出口额为5.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了67.19%和37.57%,猪杂碎进口量为17.29万吨,进口额为1.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了33.06%和71.14%。
根据2004年的进出口情况,预计2005年猪肉出口将再现增长,在进口方面,冻猪肉进口可能保持稳定,而猪杂碎进口可能有所增加。
由于受到国外技术壁垒加高、国内监管环节薄弱、疫情、兽药残留、出口企业水平低、检验检疫工作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多年来我国猪肉出口在全球猪肉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小,这与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对肉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以及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猪肉品质将得到较大提高,加上我国猪肉出口价格方面固有的优势,预计2005年生猪进出口贸易总量将继续扩大。
养猪成本可望降低2004年,国内猪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养猪成本上升。在饲料中作为主要配料的玉米全年平均价格达1.4元/公斤,比2003年上升40%,大麦、麸皮、稻糠、鱼粉、赖氨酸等价格也长时间在高价位运行,综合平均价较上年上升30%。
据有关方面预测,2005年度全球小麦、玉米、大麦和黑麦的总产量将达到16.15亿吨,比2004年度增加10%。200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6.18亿吨的新纪录,增产12%,玉米、大麦和黑麦的产量将达到9.97亿吨,增长9%。同时,2004年我国粮食也获得丰收,2004年秋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夏粮产量有望继续上升,粮食和饲料供应可望增加。因此,预计2005年猪饲料价格下浮的可能性较大,养猪成本可望降低。
玉米国内玉米市场持续低迷,东北产区新玉米收购进程缓慢,陈玉米价格稳中有落,产区购销企业观望,收购价格跌幅减小;销区玉米市场供给增加,玉米价格加速下滑,港口到货量增加,玉米价格仍有回落空间,预计后市短期内国内玉米价格将延续跌势。
稻米受秋粮上市后不断增大供给压力的影响,2004年9月份以来,国内早籼米、中籼米、晚籼米和粳米价格均呈现整体下跌态势。据有关方面预测,稻米供需缺口缩小,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受此影响,猪饲料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
大豆预计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增产幅度较大,大豆及其制品供给环境转向相对宽松。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将达2.29亿吨,比2003~2004年度增产20.8%。而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预计消费量为2.08亿吨,增长8.4%。。受市场引导和国家政策影响,主产区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提高。2004年大豆播种面积在1.4亿亩以上,比上年增长5%左右。2005年大豆产量预计突破1800万吨,有望达历史最高水平。受此影响,大豆价格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豆粕和菜粕2003~2004年度豆粕供给总量2380万吨左右,增长6.4%;豆粕消费总量1940万吨,增长7.9%;期末库存增加,豆粕价格可能持续低迷。国内菜粕市场从2004年10月起呈现振荡下行走势,预计市场还将维持低位盘整格局。
综合分析,我国粮食总体上呈供不应求的格局,所以粮价下跌空间不大。饲料价格虽有所下调,养猪成本降低,但受此影响,2005年养猪成本大幅降低的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