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猪价行情短信  猪e周刊  VIP专区
首页 | 技术 | 财经 | 商城 | 种猪 | 仔猪 | 兽药 | 饲料 | 器械设备 | 招聘求职 | 康大夫 | 猪猪问答 | 猪猪报价 | 猪猪论坛 | 猪友圈 | 博客 | 百科 | 导航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养猪新闻 > 行业点评 >

南方养猪业概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一)

时间:2008-06-10 来源: 作者: 点击:   网友评论  分享到微博
    在自然环境方面,地区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和≥10℃积温4500℃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成为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其南北两侧,无论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以及农业生产、人民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在气候方面,冬天,高大的秦岭山地阻挡和削弱了西北风的南下,使山南山北的气温相差了2℃-5℃,有时达7℃。其次,降水量也不同。南侧雨季长,降水多,年降水量800毫米至1300毫米;北侧雨季短,降水少,黄河中下游每年只有600毫米。从河流水文特征来看,两侧也不同。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河流,特点是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季节变化大。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从气候学角度看,我国南北方分界线也并非一成不变。气候专家预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也将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黄河以北。
    我国南方省区气候温润,农业生产发达,养猪是南方农村的一项传统产业,既有几千年的历史,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肉类消费习惯也以猪肉为主(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002年全国年度人均猪肉消费量为20.04公斤其消费比重超过全国平均值的省份大多分布在南方地区)。据有关资料:目前,全国猪肉产量超过百万吨的17个主产省中,南方占了13个。我国十大生猪主产区中南方就占7个。以2000年猪肉产量分析,南方区域的川、渝、鄂、湘、赣、苏、皖、浙、闽、粤、桂、滇、黔共2537.5万吨,占国内猪肉总量58.9%,世界猪肉总量的1/4强。正是南方养猪业撑起了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的地位。根据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习惯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分析,虽然肉类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猪肉仍将是我国肉类消费中的第一大品种,绝对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南方养猪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南方养猪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南方养猪业发展迅速,主产省都形成了良种繁育、商品猪饲养、肉食品与副产品加工配套体系,饲料加工、动保药品生产支撑体系,疫病防控与技术推广服务保障体系,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规模化、集约化养猪比重增加,科学技术在养猪生产中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水平。尽管近年来东北地区由于粮食转化的潜力大,正在成为养猪新区,南方养猪业在我国养猪业所处的地位至今未受到多大冲击。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1.1 南方养猪业区域分布
   
    据有关资料:近年来,南方年出栏猪在6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2000~3000万头的有广东、江苏、广西、湖北、安徽。2004年,云南也迈上了年出栏生猪2000~3000万头的台阶。四川、湖南、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江西、广西等省市,一直是生猪主产区和猪肉调出区,其中四川十年前一个省的猪肉产量就占了全国生产量的1/6,现在比例下降,但仍然位居全国首位,出栏数、猪肉产量及省际间猪肉贸易量,均占全国10%左右。2003年四川生猪出栏7490.3万头,猪肉产量554.4万吨,列全国第1位。2004年,四川生猪出栏8151.7万头,占全国6.28亿头的12.98%,占全球当年生猪出栏总量的1/17;猪肉产量630万吨,占全国的13.05%;外销猪肉80万吨,占全国省际外调量的1/3;出口猪肉15.06万吨,占全国50%。湖南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多年来一直仅次于四川,全国肉类产量100强县行列中湖南占14个,2003年,全省出栏生猪6921万头,2004年达到7323万头,商品猪外调和出口均居全国2位。云南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2004年均已跃居全国第11位,已由调入向调出转变,外销数量逐年增加,仅去年销往省外的生猪就达300万头左右。江苏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已经不是农民发家致富主要途径,生猪生产下滑,但猪肉产量仍在全国前列,猪肉产量远大于该省居民消费量(2003年省猪肉人均占有量29公斤,而该省居民人均消费量为16公斤),该省仍然有商品猪外调。江西在排名靠前的养猪省份中是唯一一个连续数年出栏下降的,出栏数排位也已从1998年的全国第10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12位,一度跌出2000万头的门槛,在1000万头上接受着来自重庆的挑战,但2004年重新跃进年出栏2000~3000万头的队伍。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海南等省、市是南方生猪的主要销区,其中上海是国内最大的生猪消费市场,2003年全市猪肉消费量为48.67万吨,计800万头生猪,而本市仅提供400万头左右。广东历来就是缺猪大省,特别是广州全市年出栏生猪不足200万头,而每天交易生猪约有1.3~1.5万头,90%来自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深圳市的市场缺口也较大,每年需要从外省大量调入肥猪及其制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1.2 南方养猪业生产水平
 
     目前,南方各地受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建设等因素影响 ,农村庭院式养猪正逐步减少,规模经营呈快速上升趋势。苏、浙、闽、粤养猪业规模饲养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出栏比例已占50%以上。如广东规模化养猪出栏比例从 2001年 46 . 8%已上升至2003年69.19%;浙江2002年37463个猪场,出栏953。51万头。规模化出栏比例55%川、渝、鄂、湘、皖、赣、桂等工厂化养猪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场的蓬勃发展,使规模化出栏比例也达到了25%―35%如重庆市已建成万头猪场35个,5000-10000头猪场已发展到210个,1000-5000头猪场已发展到530个,500-1000头猪场已发展到1050个,100-500头规模化猪场已发展到8700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化养猪场(户)和养殖小区出栏量达390万头,占出栏总量的31%。湖南养猪业向规模化发展的速度也较快,如湘潭市仅万头商品猪生产线就有13条,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大户32家,今年前三季度湘潭市生猪规模养殖出栏数已占出栏总数的53%。随着规模饲养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南方养猪业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据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生猪存栏48,189.1万头,出栏61,800.7万头,出栏率达到128.2%,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南方除云南、|贵州、海南外,各省、市、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省2001年就达176 %,达到世界养猪先进国家的水平;广东省2003年达到了158%,浙江2003年为157%,湖北2002年为144%,江苏1999年就达到142.71%。安徽2003年为140%,,四川2002年为134%。
 
1.3 南方养猪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南方各主产省努力推进养猪产业化进程。公司+农户、以场带户等专业化、一体化经营不断发展壮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如湖南湘潭北农大动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湘潭市所辖地区的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分别建立10、5、5个“北农大养猪产业村”,每村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养殖技术的50家作为合作户,共计发展1000户,每户饲养5~6头“双肌臀”大白母猪,合计饲养5500头,年生产商品肉猪10万头。江西省养猪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在江西赣州市所管辖的地区的现有的12万亩脐橙果园中,选择具备条件,养猪经验丰富的1000果户,引进“双肌臀”大白猪,每亩果园养猪2~3头,每户年出栏商品猪200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20万头。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主产省普遍都基本健全了良种扩繁、饲料加工、动保药品、养猪设备、猪肉食品加工、储藏、运输、皮革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保障体系。如四川中江县全县共建有优质猪良种繁育场6个,建有“二元”、“三元”杂交改良站(点)240个。湖南湘潭市已有上规模的肉食加工企业13家,其中已获出口自营权的企业4家,有冷库12座;皮革加工企业19家,年加工猪皮1 000多万张,年产值近7亿元;运销组织82多个,拥有长途运输车500多台,中转用手拖 1 750台,每年销往外地的生猪近300万头;有汉德利、蒙哥、北农大等5个万t以上饲料厂,2 000t以上的中小加工企业17家,年加工能力超过20万t;有中国农大动物保健品公司、世源、伟达、韶山动物药业公司等6家兽药企业,还有复合肥、肉粉、肠衣、羽毛粉等副产品加工企业9家。另一方面,生猪产业化经营催生和壮大了一批作为猪肉食品加工企业,其中相当多的肉类加工企业成为“公司+基地+农户”式的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如四川高金牧业有限公司已基本建成现代化的配种、怀孕、保育、产仔生产线、育肥示范生产线,形成三条外二杂母猪、外三元杂交仔猪生产线和年出栏五万头外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规模,带动709户农户实施优质生猪规模饲养,辐射52 000户分散饲养,2004年该公司出口猪肉制品7000万美元,跻身于强者如云的中国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前五名。目前,四川已有35家肉类加工企业通过对港澳出口注册,17家通过对俄罗斯出口注册,2002年外销猪肉达60万吨,其中出口5万吨。这些企业或通过订单优质优价收购优质生猪,或直接向上游拓展,从而拉动了养猪业的发展。如四川资阳的红旗、大兴、四海等企业,适度规模养殖场和“养家园”签定购销合同,带动了当地养猪业的发展。再如珠三角城市受工业化进程加快、土地成本升高和环境压力增大等影响,养猪业逐渐萎缩并向山区转移。一些肉类加工企业纷纷在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之一的阳春市安营扎寨,大洋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阳春黄村PIC配套系种猪生产基地,广东华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在松柏镇建立了大型养殖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为阳春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我国南方养猪业发展有较多的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自然与经济制约因素。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增加与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也使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川、湘、鄂、赣、皖、桂、渝、滇等主产省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会影响养猪业发展目标、途径、模式。
 
2.1 耕地资源因素
 
     养猪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与耕地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体上看,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截至2002年,中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会议上公布全国在册的基本农田面积为15.89亿亩。人均耕地约1.2亩。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虽然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部分耕地非农化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2年全国耕种的耕地为12593万公顷,年度内净减少耕地168.62万公顷。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警界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我国南方除滇、黔、桂外,各省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尖锐。如湖北省耕地面积7077.11万亩,同期人口6001.7万人,人均耕地1.18亩;安徽省耕地人均占有量1.03亩;江苏省以6824万亩耕地,养育着6843万人,人均耕地已不足1亩。四川全省耕地面积为6594万亩,人均耕地仅为 0.776亩,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3;直辖前,重庆人均耕地只有0.69亩/人, 直辖后, 三峡库区大量农村划归重庆所辖, 人均耕地也只有0.81亩,江西人均耕地也为0.81亩,都接近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的湖南,耕地总面积为5750.55万亩,人平0.83亩,比全国人均1.43亩低了0.6亩,有7个市(州)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0.795亩的安全警戒线。福建人口密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倍,人均耕地却只有0。57亩;广东、浙江人均耕地面积都只有0.55亩,三个省都不及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南方日益加剧的人多地少矛盾,对养猪业的发展带来如下制约:其一,中心城市的郊区土地成本升高和环境压力增大等影响,城郊养猪业已经萎缩甚至消失。目前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郊区都难觅养猪场的影子,且二级城市也出现了这种趋向;其二,南方养猪业所需的饲料原粮对三北地区的调入依赖程度增加,使养猪成本提高,对猪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三,耕地的减少对畜牧业粪便污水的消纳能力的挑战越来越严重。

2.2 环境压力因素
 
     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导致了养殖污染的加剧。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开展的23个省畜禽养殖污染调查显示,1999年全国畜禽粪便排放量为19亿t,为同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8亿t),的2.4倍,而且,畜禽粪便COD排放已达7118万t,大大超过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COD排放量之和。畜禽规模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粪肥污染环境的问题,不仅是个棘手的难题,而且亦已成为南方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由于南方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且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80%集中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内陆地区,绝大多数养殖场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以猪为例,不同类型养殖场标准单位占有的配套耕地平均不足1亩,最少占有耕地水平尚不足0.3亩), 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如环境调查显示,浙江省2000年全省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产生总量为375万吨。畜禽养殖年污水排放量已相当于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当于同期全省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59%。嘉善县某村,人口1000多,年出栏7万多头猪,排放的畜禽粪便填满了附近的河浜,扒开表层;居然可以点燃沼气。根据南京市环保部门对太湖流域的研究,畜禽粪便流入水体的cod、氮和磷分别占总污染负荷的7.13%、16.67%和10.1%。 重庆市2002年全市畜禽粪便年产量高达7500万吨,主要集中在长寿、大渡口、涪陵、九龙坡等地。对全市27个大中型水库水质污染调查表明,17个水库发生富营养化。其中,5个水库为重度富营养化。为减轻畜禽养殖的巨大环境管理压力,南方一些地区已经不得不采取关、迁、减措施。如浙江明确了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计划对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全面实行搬迁关停。杭州的灯塔养殖场在养殖业内赫赫有名,被称为“五星级”养殖场,有从国外引进的上千万元的污染处理设施。但由于它靠近居民区,不符合新的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终于还是难逃搬迁的命运。上海对畜禽生产总量调减30%,规模化畜禽场控制在700家左右,畜禽粪便年均每亩承载量控制在1.5吨之内。生猪年出栏从470万头逐步下调到250万头左右,减少45%;鲜蛋年产量从1.6亿公斤逐步下调到1.2亿公斤,减少25%;肉禽饲养量稳定在1.6亿羽左右;奶牛饲养量稳定在6万头左右;淡水产品稳定在16万吨左右。专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在未来20年中将进一步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畜禽污染的压力。到2020年,我国的畜禽养殖规模将是2001年水平的1.67倍,如果届时畜禽养殖流失的污染物总量维持在2000年的水平,流失系数则要降低到目前水平的60%,我国南方畜禽养殖的环境管理压力非常巨大。
 
2.3 三农问题因素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指出:“三农”问题难就难在众多的且不断增加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且越来越少的农业生产资源的尖锐矛盾。而这种矛盾对南方养猪业的影响表现在:首先,农民耕地少种粮的效益就低而不愿种粮,甚至将耕地闲置.。而不愿种粮就既没有存粮养猪,也没有养猪集肥的必要,农村的空栏率越来越高。据报道,如今的耕地抛荒现象已经从非农产业高度发达、“农民”早已普遍“离土”的沿海富裕地区,蔓延到非农产业并不发达的粮食主产区,从产出率低的边际农田蔓延到旱涝保收的高产农田,从季节性抛荒发展到常年抛荒。在我国南方最主要的农业区和商品农业基地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和珠江三角地区,这一问题都比较突出。安徽省肥东县1999年的抛荒地中高产田只占20%,2000年即急升至40%,而2001年上半年已高达50%。湖北省全省耕地抛荒率1999年为3.39%,2000年升至5.18%,而粮食主产区荆州市更达15.6%;同一时期,湖南省耕地抛荒总面积从161.2万亩上升至195万亩,即上升21%,而其中常年抛荒则从38.6万亩急升至51万亩,上升32.1%;江西省抛荒总面积增加10%,其中季节性抛荒增加5.7%,常年抛荒却上升了21%.据江苏省对2000户农民的种植意向调查表明,其中有171户未种夏收粮食,占8.55%。这部分农户土地利用率不高,耕地复种指数为1.85,低于全部调查户的平均水平1.98。苏南地区有120户,占70.18%;苏中29户,占16.96%;苏北22户,占12.86%。不种植夏收粮食的农户主要在其经营的耕地上种植油料和蔬菜,但其中也有32户农户在夏收作物生长期间,将耕地闲置,什么也不种,苏南地区不种夏粮的农户最多,占34.29%。即使近年来实行的惠及所有生产者的粮食直补方式,在人平耕地较少的南方主产省,粮食生产者得到的补贴显得微不足道,没有遏制住这一趋势。与农民不愿种粮相对应的是:南方生猪主产省不少地方农村空栏率不断上升。无猪村随处可见。据扬州日报报道江苏全省农村养猪户越来越少,苏北地区的空栏率达到了70%以上,一些传统的养猪大县,过去猪多要调出,现在则不得不依赖从区外调入生猪供应本地市场。目前农村里还在坚持养猪的是两类人,一是专业户,二是老弱病残,他们占了养猪户的绝大多数。据浙江省16个县(市)、640个可比村、20.89万农户调查,养猪户只有14345户,仅占总农户的6.87%。业内有人士估计,2003年生猪空栏户粮区约占50%左右,棉区尤为突出,空栏率达80%以上。其次,由于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存在大量贫困农民,种田养猪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一种生存保障手段,传统散养在这些地方将长期存在。如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农户散养的比重还在75%~ 90%,生产上势必呈现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等弱点。

责任编辑: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注册会员
图片新闻
今日热帖
热门文章  
热门日志  
推荐商品  
猪猪问答  
关于猪e网 - 广告宣传 - 意见与投诉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本网招聘 - 网址导航
©版权所有 2009-2010 中国猪网 - 猪e网 - 猪易网
业务联系: (010)82921526 82920653
京ICP证090350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9]字第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