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相当多的业内人士认为,这只是四川在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猪价低迷,导致四川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后,供应减少而导致的需求价格上升。从长远看,随着价格的回升,四川猪肉产量增加,价格难以形成持续上涨。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应四川省政府的邀请,历时6个月调查,出炉了“四川猪肉产业链调查报告”。
7月11日,四川省政府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联合举办了“四川猪肉产业链调查报告”的讨论会,对四川生猪如何走出困境进行了探讨。
四大瓶颈
报告认为四川猪肉产业链存在四大瓶颈:
一、生猪育种以本地杂交猪为主,优质外种猪还未成为主流。
二、生猪饲养方式以分散的后院式养殖场为主,不利于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三、对猪肉质量和品质的监管不力,存在多头管理、协调不足。
四、落后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条件,使得四川新鲜猪肉不能销售到外地实现更高的价值增值。
与会的企业界高度认同国际金融公司对四川猪肉产业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四川蓝雁集团总经理席毅杰认为,川猪与外猪在肥瘦肉的产出率上有巨大的差异,川猪的瘦肉产出率一般在30%左右,而外猪可以达到70%甚至更高,在目前川猪的销售主要依靠出口的体系下,不改川猪的产品结构,的确面临着川猪价格低于外猪的困难局面。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对四川猪肉产业突破“四大瓶颈”的建议是:优化监管部门的监管体系,强化执法效应;改善饲养实践,改善交通和物流体系等。
寻找良方
然而这些看似“对症下药”的良方却引起了与会的企业,研究者以及监管部门的不同意见。
在食品质量要求愈来愈严格的今天,加强对猪肉质量和品质的监管是大家的共识。国际专家彼特先生提议组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监管猪肉市场的想法,来自四川质检局的代表认为,猪肉市场目前由质检、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各管一截”,这其中有的部门又是系统内垂直管理,要打破目前的管理局面,组建一个部门,谈何容易?这位代表认为,加强部门的协调仍然是目前的比较可行的方法。
改善交通和物流体系也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同,然而四川物流企业大部分经营业绩并不好,专为川猪投资改善物流体系显然不现实,四川的猪肉企业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就更加困难。
而要改变四川生猪“后院式”的养殖方式,与会代表认为,只要对四川农村状况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基本不可能解决”。
改变生猪的品种,以饲养外猪为主来改变四川的猪肉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川猪的竞争力的方法,是目前四川的企业界普遍采取的方法,然而要把这些外猪推广到四川大部分养殖户的养殖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川猪PK洋猪
大规模以洋猪代替川猪,并试图以规模化养殖降低成本并获得高售价的方法,真的是川猪的惟一出路吗?现场有营销专家则私下表示,不见得完全正确。
这位专家认为,四川实际不可能实现大部分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并形成大型养猪的集团,生猪养殖户的议价能力在改养洋猪后,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根据供需理论,在大规模增加同一品种的供应时,需求价格曲线将下降,这是否会导致四川养殖户在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反而导致猪肉市场的价格下降,从而引发养殖户的亏损?
邛崃金利的总经理陈德军对这一分析也表示了忧虑,他认为改变品种未必能改变过去猪肉一多价格就降的局面。
他认为,在部分引进洋猪的情况下,差异化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这位专家举例说,早些年中国有些地方也大量引进洋鸡以提高产量,但是后来许多地方出现销售不出去,而土鸡价格高的情况,类似的还有目前土鸡蛋的价格远远高于洋鸡蛋等例子。川猪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品牌,如果能够赋予这个品牌一些新的内涵,比如大家公认的口感好以及四川许多养殖户是农作物养殖的绿色自然等更多的概念,在销售方式上进行一些创新,那么川猪为什么不能卖到比洋猪更高的价格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