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畜牧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四川省出栏生猪价格在今年6月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谷,全省均价跌至5.04元/公斤,甚至低于去年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发生时的川猪行情。
然而,6月20日后,全省大部分地区猪价又快速回升,8月中旬攀升至6.52元/公斤,9月初达到7.5元/公斤左右,划出一条急升曲线。
猪价回暖令人喜?专家却不这么看,反而忧心忡忡: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川猪价格增幅接近50%;此前的2004年,我省出栏生猪价格曾达到每公斤10元的历史峰值,其后一路跌落幅度同样接近50%。
波动之患甚于价格低迷
经验表明,猪价周期性波动不仅会给养殖户和相关生产企业带来巨大风险,还会制约川猪品种改良、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挫伤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上半年,受禽流感疫情抑制禽类消费影响,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势头一度看好,出栏肉猪较去年同期增加200万头。眼看“丰收”在即,4月开始的猪价暴跌转眼间发生。省内养殖户大量淘汰能繁母猪,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缩小生产规模,一些小养殖场纷纷倒闭转产。在省商务厅设立的监测点,7月生猪出栏量竟然比6月减少37%。数字背后,生猪产业辛苦积累的财富大大缩水。
所谓猪贱伤农,伤的不只是利润,还有生产能力。在生猪产业发达的遂宁,猪价跌落使全市能繁母猪数量减少4.21%,仔猪减少6.7%,结果到了猪价回升阶段,不少养殖户已无猪可卖。
所谓猪贱伤农,伤的不只是产能,还有养殖热情。一件事让遂宁市畜牧局生产科杨军至今难忘:猪价跌落期间,射洪县养猪大户王某收购农户低价处理的能繁母猪,时隔数月转手出让,赚了20万。显然,生猪产业各环节间本已存在的利润差距,在价格波动中被进一步拉大了。杨军在思考:猪价巨幅波动在让部分有市场头脑的人获益时,又给普通养猪农户造成了怎样的损失?
更让人担心的是,不打破猪价波动的恶性循环,生猪价格因供应量减少而再度走高,又将引发新一轮供过于求,如此循环往复、伤筋动骨,势必威胁四川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竞争加剧 川猪更易受伤
“此番川猪价格起伏势头强劲,一个重要背景是生猪产业首次出现全国范围的供过于求。”省畜牧局生产处副处长富刚如此判断。今年4月,东北地区毛猪收购价首次与四川持平,而此前四川毛猪价格比东北地区低得多。
根据“蛛网理论”说,生产供应弹性远大于消费需求弹性的产业,极易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生猪产业正是如此。全国范围内的生猪供过于求,意味着全国范围的猪价波动。商务部市场运行司日前发布的监测数据证实:去年10月份以来,全国生猪价格一路下跌,于7月止跌回升。各地猪价变化曲线与四川高度一致,表明川猪价格波动已经成为全国性猪价波动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随着各省养猪业的兴起,一些省市相继提高生猪调入门槛,川猪的传统优势地位正在受到挑战。随着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从过去的川猪外调区变为生猪产出区,30多年来在国内市场“一枝独秀”的川猪,逐渐失去可以用于价格调整的市场空间。最近出现的川猪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被动局面。
必须要清醒地看到,同等情况下,生猪大省四川更易在猪价波动中伤筋动骨。
川猪急需风险规避机制
8月26日,中国猪业发展大会召开,生猪价格波动问题成为热点。会议认为市场价格波动、生猪养殖和加工间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均与现行的生猪现货交易方式密切相关,并呼吁尽快推出生猪期货。这一建议的提出,无疑是在全国范围内应对猪价波动的一个大胆想法。
而在川猪价格跌入低谷之际,一份由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调查撰写的“四川猪肉产业链调查报告”提出,四川猪业发展需要破解“四大瓶颈”:优质外种猪未成主流、农户散养存在弊病、多头管理监管不力、交通物流条件制约。
对此,四川业界在叫好的同时也颇有保留:“四大瓶颈”基本属于长期战略问题,对解决眼下川猪价格困境缺乏针对性。面对猪价波动局面,没有适当的风险规避机制,四川生猪产业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品质、规模经营等长远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相形比较,河南省设立生猪生产风险基金,在市场波动、亏损严重时对生猪生产者给予补贴等措施,值得借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