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猪行业协会 张友明
上海的养猪业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
上海生猪经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经营中,大多企业以单纯的养殖为主,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近年开始发展。已有上海农工商肉食品公司的“爱森”品牌通过上海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认证,经营范围包括一个种猪场,10个商品猪基地,一个年宰30万头的屠宰场,一个冷链车队,380个销售门店、超市,年销售约20万头,产品安全放心,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又进行资产重组,整合相关部门,制定规划目标,做大做强,成功地探索出上海优质品牌的经营模式,是上海养猪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典范。走上一体化经营的还有上海“五丰”、浦东新区的“猪状元”、崇明的“星岛”、奉贤的“奉金”等。
饲料加工与养殖模式。在经营饲料加工的资产积累的基础上,扩大产业链,形成饲料养殖种猪、商品猪的产业循环。如新农饲料公司的新农源种猪场、曹王猪场。
销售企业与猪场合股经营模式。上海五丰肉食品有限公司是从事供港活猪的专业公司,以公司为核心与上海数十家商品猪场为基地,实行股份合作,有种猪场、饲料添加剂厂,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规格、选择销售。
养猪生产合作社模式。主要有生产投入品采购的联合(奉金)、产品销售的联合(绿茂、祥星)。
承包式。少数规模猪场分繁育、肥育两段,采用以棚为承包单位,养母猪以每头年产仔猪为考核目标,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母猪发情鉴别、配种、保胎、产仔、肥育。将各段的生产集中在一幢猪舍内,母猪数量为120头。育肥猪由另外专职工人饲养,这种生产模式,工人责任心强,猪群流动范围小,疫病少,生产指标完成得好。
小区养殖。由公司提供养殖场地、猪舍、设备,猪种、生产投入品、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由公司统一负责管理,租给农户养殖,产品由公司收购也可自由上市。这种生产管理模式在上海较少。
上海生猪经营模式以养殖为主,在生猪利益的份额中,养殖者得益最少,饲养一头猪时间长达6个月,当粮价比等于5.5时,成本与利润持平,高于5.5以上才有利润,如一头猪赚100元,饲养者每天仅得利0.55元,而加工屠宰至少得利20多元,卖肉者至少得利80多元。2002年、2005年的两次猪价下跌,市场肉价不跌,卖肉者利润更丰厚。单纯的养殖与加工、市场销售脱离,摆脱不了养猪生产的亏本风险,也不能创立出自己的品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可以在利益上得到平衡。上海农工商肉食品公司的“爱森”、上海“五枫”、浦东新区的“猪状元”、司法局的“丰海”、崇明的“星岛”、奉贤的“奉金”等6家走上了一体化经营道路。其中“爱森”已通过上海市农产品质量中心认证,经营范围包括种猪、商品猪基地、屠宰场、门店、超市。“猪状元”肉庄利用市场存在不同消费层次的理念,针对部分喜爱优质猪肉的群体,在猪场经营专用品种,开发创建重口味、香味猪肉品牌,开了30多家门店,还开进了南京路,现在自养的3万头肉猪已经不够。2006年又开出“高山肉庄”带销上海、河南产的生猪,每天批发销售100多头。“星岛”年自产自销量超过3万头。
事实证明,这些企业在两次猪价下跌中未出现影响,保护了基地场的利益。今后这种模式要着重发展。另外的形式是生猪养殖者与加工销售企业双向融入参股,如外贸的上海五丰公司与供港猪场的股份合作是一种成功的经验,使生猪产生的利益得到共享,避免单纯养殖的成本风险。
上海市的规模化猪场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和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初期,起步较早,上市猪肉的自给水平最高达到60%左右,供港活猪在香港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证明上海有科技能力发展自己的养猪业。上海生猪近些年来数量减少除土地资源、环境压力因素外,尚有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视养猪为污染,在城镇建设不断扩展和猪肉市场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人为地设置了禁养区域,致使某些区县规模化猪场减少了许多,生猪上市量逐年下降。
笔者认为,上海必须要有自己的养猪业,理由如下:
上海现有人口1600多万,年消耗生猪约1000万头,本地自产生猪约250万头,占市场需求的25%,在发生重大灾情、外部供应渠道可能中断的情况下,郊区生猪产业的存在保持一定数量的猪肉储备是城市社会安定的保障。这是发展上海养猪业的食品保障功能。
上海约有427万多亩耕地,要保护好现有的耕地资源,一定要减少化学肥料,大力发展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养猪业可提供有机肥料,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实行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是修复生态最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发展上海养猪业的生态功能。
以上海年产生猪250万头计,年产值约20亿元,利润收入2.5亿元。上海养猪农户约有2万多家,出栏生猪约18.8万头,以每头生猪利润80元计,总利润可达1504万元,对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新郊区建设具有经济功能。
上海每年向国内供应种猪数万头并异地养殖40余家,带去了上海养猪理念和产业规范,发挥了上海养猪服务全国的功能。
因此,上海养猪业在“十一五”期间,应有其存在的价值,要利用有限的土地,配合上海粮食、蔬菜农田、林地用肥,实施种养结合,稳定上海生猪生产。养殖规模可参照欧盟标准,以每亩土地能消纳3.3头肉猪的粪肥计算,上海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300万头不算太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水平应保留200多个规模养猪场,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奉贤、南汇、崇明、松江、青浦、嘉定、农工商等。
当然,上海养猪业要走城市现代生态型猪场的模式。要体现因地制宜、节水、节能、节约土地的原则,讲究实效、科学合理的特色。要继承传统、学习先进、敢于创新,母猪单栏限位与圈养结合,改变舍内围栏和尿沟走向、封闭流动以减少舍内臭气,单元化全进全出。提倡以人为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为职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降低劳动强度。重视动物福利,应用现代养猪设施,为生猪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环境,合理高密度空间,避免应激、疾病和死亡。充分评估猪场对周围环境的承受力,使生产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有一定数量的耕地配套,粪尿资源得以资源化利用,沼气发电和制造有机肥料,实现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