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市场仍在高价位运行
6月16日,又是一个星期六,在位于市区黄河路与泰山路十字口的双汇连锁店“002号”购物的消费者看上去比平时更多。记者在柜台前浏览,看到“精后腿肉”、“颈背肌肉”、“带脂里脊肉”半公斤售价分别为13.8元、11.4元、10.5元。从立在店门口的“特价”牌子上写的半公斤售价看,原价分别为8.9元和8.8元“去皮五花肉”和“带肉脊骨”现价都是7.95元,原价10.6元的带脂后腿肌肉现价为9.5元,降价幅度在10%左右。
根据市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市区主要副食品批零价格,市区受降路农贸市场目前的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8元,比一个月前上涨3元,比半年前上涨了4元。时下,尽管到双汇连锁店买肉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收入水平所限,农贸市场仍是一部分消费者购买肉类等副食品的的主要去处,目前的猪肉价位对普通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影响显然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对目前的猪肉高价位而言,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消费者觉得无所谓,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表现出的大多是无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的生猪收购平均价格是每公斤12元左右,比去年这个时候高出一倍,可以说是创历史最高纪录。接受电话采访的一位肉类加工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猪价居高不下,猪源严重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猪肉价格下调非常困难。
周而复始的生猪市场变化
关于猪肉销售价格和生猪收购价格一路走高而创历史最高纪录的根本原因,业内人士一致归结为在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大趋势之下,饲料、防疫等养殖成本加大,生猪收购价格持续上涨而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上涨。这些年,生猪市场一直在周而复始地变化,变化周期几乎都是两年。漯河市生猪收购价格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持续上涨,次年夏天涨至每公斤10元以上,每头生猪带给养殖场户的利润高达200元。农民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养猪业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生猪价格持续下滑,生猪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不少养殖场户因严重亏损而关闭。去年5月,养猪业进入低谷,生猪存栏和出栏量急剧下降,生猪市场供求关系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去年8月,生猪收购价格由每半公斤3元上涨到4元,自此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因为生猪养殖业需要大约一年时间才能度过恢复性发展阶段,最近半年多的生猪价格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而处于可以调控的限度之内。从去年年底开始,作为生猪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从每吨1400元涨至1660元;规模养猪场员工月工资也从去年的600元左右增至近1000元;受南方猪高热病、蓝耳病疫情影响,漯河市生猪养殖场户普遍加大防疫力度,最终导致养殖管理成本加大并反映在生猪价格上。由于目前的生猪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养猪业利润上升,每头生猪带给养殖场户的利润在250元左右,已拉动漯河市养猪业全面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我们找到了养猪业科学发展之路
有关方面权威人士认为,猪肉和生猪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漯河市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大于弊。与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地方相比,漯河市对猪肉、生猪、养殖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是相当恰当的。
为什么?就因为漯河市有一个被称为“双汇产业化工程”的系统化工程。
市委、市政府从2001年开始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出发点和归宿在于以双汇集团等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品牌效应带动全市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漯河市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七年间,生猪市场变化和养殖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周期性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在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的探索性实践中,漯河人对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生猪等畜产品市场的周期性变化冲击面前表现得越来越成熟。漯河市决策层早已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最大限度地减轻原料市场周期性变化的对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的冲击,政府就必须采取与扶持粮食生产类似的政策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在关键时刻拉养殖场户一把,让畜禽养殖业在周期性市场波动来临时免遭重创。
就在两个月前的4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双汇产业化工程”推进会,推出《漯河市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宣布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祁金立为指挥长的漯河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指挥部,将“双汇产业化工程”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评体系。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委、市政府此次作出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与以往作出类似决策最大的不同在于,由市财政拿出500万元,对新培育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扶持。据悉,这500万元资金已于5月中旬到市“双汇产业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账上,将由指挥部办公室直接拨付验收合格的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从根本上消除中间环节“截流”的弊端。据了解,各县区都在竞相建设生猪、奶牛、肉牛等畜禽养殖小区,已有一批养殖小区建成并投入运行。
记者有理由相信,随着“双汇产业化工程”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扎扎实实地推进,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猪等畜禽养殖场户之间的“双赢”机制不断优化,周期性出现的“猪肉问题”对消费者和方方面面的困扰将不复存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