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长假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猪肉价格不断上涨,短短几星期每公斤猪肉价格就上涨5至8元。随后几个月,不少地区猪肉价格接连创下历史新高。各地居高不下的猪肉价格让居民叫苦不迭,而多年一直存在的生猪生产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的“怪圈”也让一些养殖户忧心。
5月23日《经济参考报》刊出以《关注肉价:部分地区涨至历史新高》为主题一组五篇报道。编辑部组织天津、福建、浙江、湖南、北京的记者深入市场调研,除了客观反映当地肉价上涨的真实情况外,还着重分析了涨价原因。
与此同时,刊发《肉价上涨的边缘效应值得重视》,指出肉价上涨的深层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城市和农村信息不对称,包括物价、统计、农业、畜牧等诸多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无法向农民发布行之有效的生产信号。肉价适度上扬虽无须恐慌,但它暴露出来的供求信息脱节问题,值得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此后,我们又编发了一系列调研性质的文章,如5月29日《行情虽好,养猪户却乐不起来―吉林生猪市场调查》,反映仔猪价格居高不下,农户担心未来市场变化不敢高位补栏,大型龙头企业同样面临高价收购、高成本运转、生产能力闲置等问题;7月10日《猪肉价格大幅波动暴露生猪产业三大软肋》从风险补偿机制缺失、信息渠道不畅、千家万户“普养”方式的弊端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指出价格背后深层次的结构问题。
如实反映各地肉价上涨的同时,全面查找分析多种成因。这就使报道不仅描述现象,更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充分报道各级政府相关举措,让消费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
物价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主流媒体的物价报道必须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充分及时报道党和政府的关切和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及时准确地将这些信息传达给消费者。
5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情况时指出,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事关群众生活,影响全局,不能掉以轻心。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6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工作的突出问题时,要求完善扶持生猪稳定生产的措施和机制。
在及时报道上述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的同时,我们及时全面地报道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相关要求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如,5月29日和30日连续报道了国务院检查组在广东进行的猪肉市场供应及价格调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的通知。同时,及时反映国务院及各职能部门为平抑肉价、稳定市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如《交通部:优先安排生猪、猪肉运输》《农业部提出增加猪肉有效供给》《五部门紧急通知要求严查“问题猪肉”》等等。
与此同时,积极报道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稳定肉价的举措,相继刊发《湖北财政托底生猪保险试点逐步扩大》《浙江对生猪养殖实行“双补贴”》《安徽将大幅提高猪肉储备》《沈阳为贫困群体增加副食品补贴》等一系列稿件。
从5月到现在,生猪市场价格出现多次反复。而让群众充分了解各级政府高密度的政策措施,则有利于稳定群众情绪,巩固群众的信心。
及时报道新建议新办法 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谋
除客观报道外,媒体还可以且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的参谋作用,体现责任意识,在及时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反映人们的新建议新办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7月中旬,生猪市场掀起新一轮涨价高峰,《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新一轮生猪涨价暴露未来“猪市”远虑近忧》,借专业人士之口,对未来“猪市”作出预测,认为仍有大量不可控因素存在,市场并不乐观。8月底9月初,国内猪肉批发价连续五周下跌。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猪肉价格下降只是短期现象:它只是市场短期供求平衡的反映,且由于价格下降将刺激普通百姓的消费需求,从而再次加大供求矛盾。基于以上判断,我们在文章中表达了“猪肉价格下降能持续多久”的疑虑。10月中旬,我们刊出《猪肉价格下降“菜篮子”工程不可放松》,进一步引用国家发改委的消息说,应当看到,目前全国猪肉价格刚刚出现拐点,价格下降所依靠的市场基础还不太牢固,一系列生猪养殖扶持政策还在实践贯彻的过程中,一些影响养殖业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除了提出问题、发出疑问外,还需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消除人们的疑虑。媒体的“参谋”作用,主要体现在及时把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和好措施报道出来,供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在6月猪肉价格迅猛飙升的市场大背景下,湖南、江西的20多家企业以“步步高”连锁超市为平台、唐人神集团为主要供应商,联手平进平出,“零利润”平抑猪肉价格。我们于6月12日推出文章《日亏15万元,“民间”平抑肉价能否坚持到底》,指出这一做法对压低超市利润、降低肉价起到了示范作用,但难以长期坚持。在各地猪肉价格飙升情况下,“民间平抑”与“国家调控”必须“双向互通”,形成“共振”。
7月10日刊发的稿件《走出“大起大落”怪圈 实现“又好又快”循环―四川资阳探索出生猪产业“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则报道了四川省资阳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六方合作+保险”的运行机制,即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养猪协会中的农户、肉食品加工企业六方互动发展,保险企业全程保障。这一畜牧产业化运行机制能最大限度化解风险,取得产业体系协调运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效果。
此外,我们专门组织策划“生猪期货”的报道:6月7日发表《我国应尽快推出“生猪期货”降低市场风险》。11月16日发表《“生猪期货”呼之欲出》,指出“生猪期货”上市将使市场各方共赢:利用“生猪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农民生猪饲养和销售的盲目性;猪肉加工商、贸易商可提前锁定其销售或采购的价格,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通过推行“公司+农户、期货+订单”的新模式,有助于提高我国生猪产业化水平,从根本上遏制生猪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生猪期货”的相关稿件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220多家网站转载,吉林、辽宁、北京、山东等省市多家相关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负责人打电话给记者,表达希望尽快推出生猪期货的强烈愿望。报道的“参谋”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