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以控制污染为由做出自2009年开始禁止养猪的决定,并将禁养的范围由猪扩大到家禽。东莞给出的解释是:“养猪有污染,而且养猪业在东莞已属于落后产业,淘汰养猪业是东莞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看来禁止养猪,未必是因其多么污染,而是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畜禽养殖业污染形势严峻
粗略估算,我国饲养着约占全世界1/2的猪、1/4的家禽。而饲料原料的提供以及动物排泄物的消纳都高度依赖足够的土地面积。
畜禽养殖在我国的分布很不平衡。畜牧业高度集约发展的地区,环境压力最大,污染的形势也最严峻。畜禽排泄物中所含的兽药以及病原体,光是其中的有机物、氮和磷,对水体、土壤和空气(臭气和温室效应气体)已构成很大压力。简单地划分,当前我国畜禽养殖业由大中型畜牧养殖场和小型分散或小型集中(小区)的养殖户所组成。其中,建设已久的畜牧养殖场,往往因新工业和人居逼近,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在养殖业主单方承担环保投资与运行成本的情况下,如果再缺乏有效监督,则很难实现达标排放。采用畜禽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模式,却往往由于养殖比例失调,以及在废弃物循环利用前没有落实无害化处理,而面临严峻挑战。采用传统种养结合模式,也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在将畜禽粪便施于农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养分不平衡以及污染问题,如引起土壤、地下水、空气污染。目前逐步出台的鼓励发展、使用沼气的相关政策,虽然促进了养猪场的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但沼液的现实应用远比叙述沼液的理论用途复杂,还需要继续探讨解决。
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即使畜禽养殖业重新布局的主流是从城市回到农村,如果缺乏迁入地环境容量的科学考虑,如果缺乏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处理的有效落实,养殖业污染控制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而且,区域内畜禽过于集中和高密度养殖也是导致畜禽疫病增加的根本原因之一。
城市地区该不该养猪:全球都在面对的问题
城市地区该不该养猪,这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都在面对的问题。
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资金和技术的明显优势,但发展集约化养殖业的饲料原料主要依赖异地调入,畜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更受土地约束。因此,从生态上考虑,工业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养殖业在环境容量和生物资源上的确处于劣势。可以说,禁养畜禽是一种极端的解决养殖业污染的办法,对局部区域来说虽然未尝不可(只要合法),但从更大区域来讲,需要从整体上考虑畜产品的长期供给与保障,以及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应该看到:首先,动物废弃物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需投入的成本大小;动物废弃物在性质上类同于人的排泄物,只是在单位体积各组分的含量上有区别。从生态学上讲,人和动物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他们(它们)都间接或直接地以植物(生产者)为食,两者的排泄物最终都要返回到环境中,只是经济发达的社会更以人为本。
其次,同是畜禽废弃物,在农村、山区有其因地制宜的解决办法。作为工业、经济发达的区域,如果能积极应对,把资金技术优势转化为积极探讨和解决问题,构建平衡、和谐的优势,找到适合的解决办法,这也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包容,甚至传承和发扬了城市崛起前的传统行业。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农村山区或在城市,都体现着和谐,只是前者依赖的是传统(种养与土地),后者或许可依赖更高的技术。如果能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解决畜禽废弃物的有效技术与机制,将缓解“发达地区消费、欠发达地区养殖”的趋势。同时,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现代文明城市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经济发达地区禁止养猪,其实给国家以及目前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养猪业带来了环境方面的启示。在养殖总量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越多地区禁养,也就意味着越多经济暂时欠发达地区的环境压力日益加大。从长远看,这一问题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特别是中国有如下国情:(1)人均土地有限;(2)人口基数大,猪肉消费者比例高,大约65%的肉食品来自猪肉,这一比例保持了40年有余,所以中国一定要养猪;(3)任何地方的养猪污染问题始终都要解决,在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更具有生态环境优势,但这些地区也正处在迅速发展中。
养殖业污染治理:整体布局、末端治理,政府联动、社会关心。既然养殖业的继续发展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必不可少,那么,养殖业污染的治理也必须彻底解决。
动物废弃物管理受畜产品消费结构、畜禽生产方式、地方资源条件、政策法规等影响。在发达国家,畜禽粪便的土地使用是解决粪便污染的有效措施,并已发展出比较完善可行的相关配套法规与管理办法,规定应根据当地土壤性质、肥力状况、水文条件,制定该地区的畜禽粪便使用方法、使用量、使用次数和使用时期,以达到种养业之间的氮磷养分平衡。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大农场或区域水平上有效控制畜牧业发展规模、指导布局以及废弃物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我们还需要继续探讨种养分离后如何再结合的有效管理机制。对于我国大量小型个体养殖户来说,动物废弃物管理仍需根据中国国情,结合业内发展规律来研究解决。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养殖业污染治理的关键是:
一、根据区域环境容量,从整体布局做起,适当规模和合理密度对区域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二、整体布局的制定、实施与落实,必须由政府的多个相关部门进行联动完成,例如畜牧、环保、土地、林业、种植等部门,我国过去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由市场指导。
三、养殖场需按有关法规做好“末端处理”,即废弃物无害化、废物循环利用,不具备循环利用条件的,必须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做到达标排放(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与动物数量,全部畜粪还田有压力)。
四、除了区域布局和“末端处理”之外,从动物饲料到畜禽场管理,必须继续研发和实施“清洁生产”,从生产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废弃物产生,避免或减少排泄物中有毒有害成分,改进废弃物产出后的各环节管理,便于废物循环利用或减轻达标排放处理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对环境友好。
五、养殖业环保关系到畜产品的供应,关系到公共卫生,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农村家庭收入和国家与地方的畜牧经济,关系到种植业,因此,畜牧业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畜牧业的环保问题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关心,而不仅仅是“民众投诉、环保处罚、业主叫苦”的简单关系。因此,政策引导对相关环节的扶持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将有助于畜牧业污染的解决。
作者: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教授 廖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