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出台的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涉及范围之广,国家投入之多,在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财政支持生猪产业发展共计将投入152亿元。与此同时,各级畜牧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政策逐步落实,生产逐步恢复。但恢复发展生猪生产仍然面临极大压力:出栏高峰尚未来到,消费旺季却已降临;饲料成本继续上升,运输压力又在加码;散养户恢复意愿不强,规模户发展制约又太多;疫病防控成效显著,防控体系并未稳固。
业界权威人士认为,要快速恢复生猪生产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生猪生产调控能力,切实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尽快释放政策效力。
当前生猪产业的地位、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猪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而且是一个稳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的产业。一是对经济、政治影响非常大。从经济上讲,猪肉消费在肉类中的比重大,与吃粮食差不多,此所谓的“猪粮安天下”。这也是一个饮食文化问题。从政治上讲,这又关系到民生问题,低收入群体吃不起高价肉。二是说明生猪产业的弱质性。生猪产业增长方式发生变化、错位,规模养殖的膨胀速度,赶不上散养户的下降速度。
当然,生猪产业本身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疾病、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不容忽视。生猪产业的波动,根本原因是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还有一个原因是比较利益的影响。现在农村青壮劳力多外出进城务工,收入不比搞养殖少,而且省心、休闲,导致农业人口老龄化、农村空洞化。这两方面的夹击,促使生猪产业成为焦点。
中央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养猪业,安抚民生,从经济角度减缓猪价对物价的影响,从政治角度保护低收入群体。扶持生产的政策着力点:
一是直补养殖场(户);
二是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三是补贴良种。
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繁殖,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增加养殖效益(这里面暗藏着科技、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三是完善产业体系,从原种场、资源场、配种站点、养殖小区等予以扶持,从机制上长期完善。
中央和地方出台的生猪扶持政策,各级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如何尽快将其转化成产业效益,这是最关键的。
一是通过政策扶持,将生猪产业体系的硬件完善起来。
将项目实施与其他社会力量结合,把薄弱环节完善起来,把产业竞争力提升起来。养猪业最薄弱的环节之一是改良体系,制约繁殖速度和质量水平;之二是商品养殖基础,设施真正完善起来,主要还得依靠社会力量。
二是通过政策扶持,把运行机制完善起来。
投入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连接平衡。关键是确保能繁母猪有一定量,有一定效益,种猪生产有一定效益。
三是从产业化机制上进一步完善。
像家禽业一样,将产业链再延伸一下,与超市、物流结合起来。完善产销机制,包括一些大的协作、国内外市场开拓等。形成优势区域企业集群,与上下游产业、横向支撑辅助行业之间紧密连接,提高产业聚集度。
四是从组织形式上进一步完善,确保各方利益。
规范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连接机制,特别是通过建立覆盖完善、功能健全的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优化整个产业的发展环境,把保障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起来。
规避市场风险,中国达不到国外价格调控能力,但是风险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整合国内外信息,定量分析,进行后期预测。规避疫病风险,启动养殖保险,解决后顾之忧。完善支持服务体系,种子、饲料、疫病防控、质量安全、流通、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政策、法律等服务,政府要跟上。转变经营流通方式,推行新型流通交易模式,整合如期货贸易、种猪拍卖、网上交易、超市连锁等市场体系,尽可能准确预测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疏通金融信贷关系。
责任编辑: